狂人事迹 – 读余华小说《兄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无论是荒诞也好,还是反讽也罢,这种口味的小说读起来很是别扭。李光头这个主人公的形象留给我的更像是一个似傻似癫的狂人,当主人公的模样被如此定性了以后,围绕他身边发生的所有事便如同被恶搞的一般,本该被感动的残酷,也变的如玩笑一般了。当孙伟的父亲把一个2寸长的钉子砸入自己的头顶时,我相信,那个年代发生过这样的事,甚至比这更残酷的。但无论如何,当在这本书里读到这部分情节时,我不能产生丝毫的同情和感动。

 

我认为荒诞有合理的荒诞,和无理的荒诞,好像,余华试图讲述用兄弟来讲述这40年来发生在中国的事情,情节虽然荒诞,但至少时间表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对应的。这表明,余华是希望有个合理的荒诞,所以希望人们可能会含着眼泪笑着读完此书。

 

只可惜,书中的若干情节设计很难经得住推敲,破坏了小说的味道。现列举一二:

 

1. 宋凡平的惨死。 就宋凡平的性格,是一个典型阳光的男子汉,识大局,见大体。在妻子去上海治病,自己受批斗期间,能尽最大可能保护两个孩子。无论如何爱自己的妻子,他不可能不知道他逃跑去上海接妻子的下场。余华企图塑造一个以爱情至上的人间悲剧,显然,宋凡平的不顾自身和孩子的

安危而企图逃跑,最终被打死在长途车站的情节,实在荒诞的没有道理。他死前的挣扎着要买票和上车的行为,更像是以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来人为打造的,而非有血有肉的英雄,因而,结果是更搞笑,而非让人同情。

 

 2. 李光头靠出卖屁股来换面吃,这本来是合理的荒诞。但当李镇的几乎所有男人都要从他的嘴中听林红的屁股时,这就变成是无理的荒诞。特别事实是他并没有把 林红的屁股看的清楚,每当精彩结尾处--是赵诗人将其抓住。这样的故事,当几个人知道后,李镇就应该是家喻户晓。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 地依其为卖点,不停地招摇行骗下去,进而吃得那50几碗三鲜面,从而在别人都无法温饱时,他却能吃的满面红光。

 

3. 就小说中所描述的李镇,充起量,不过万八千人。可李光头可以从日本买回的垃圾西服,在上海卖完后,竟留了5千件拉回李镇,这5千件还被一抢而空。这李镇有多少男人,有多少成年的男人?又有多少还有闲钱买西服的成年男人?想想即使是一座城市,要多久才能卖出去5千件西服?

 

4. 县政府是什么地方,竟能允许他李光头把垃圾堆在门口?这不是讽刺不讽刺的问题。

 

5. 最奇快的是兄弟的结尾,几乎一转眼间,宋钢就堕落了,林红就和李光头搞在一起了。而且,破天荒地出了个人物周游。而且,周游的出现和消失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不明白余华要仓促收尾的原因。是因为时间?还是字数?还是二者兼而有之?个人感觉,至少还需要两个章节的过渡。缺少这两章的过渡,这小说的结尾读起来了非常别扭。有一种书的中间若干页被撕去的感觉,结尾和中间衔接不上。

 

不管怎么说,宋钢的堕落没有任何道理,这个男子汉从怯懦地卖花,到做隆乳手术,变成男不男,女不女。这个转变,荒诞的没有道理。宋钢的人物,余华是彻底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命运虽然必然是悲剧,但这种设计更似搞笑,而非嘲讽意味了。

 

我想余华是想说,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就如列车一般,先是缓缓地驶入站台,然后停顿,然后再缓缓地使出站台,然后加速,然后全速,最后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快的让人不可思议,在落笔描述的瞬间,就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变化。

 

可是很遗憾,即使这样,小说结尾的情节设计也让人感到很不靠谱。

 

还有一点,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在某种程度上,李光头这个人物好像是美国阿甘的翻版。实际上,他们有本质的区别。阿甘的特点是做事目的性不强,但是一根筋。李光头的特点是做事目的性很强,但不要脸。结果呢,后者就是有心栽花,但歪打正着,前者则是,无心插柳,但万事皆利。格鲁姆(阿甘作者)写阿甘,是鼓励和崇尚,余华写李光头,则是嘲讽和同情。

 

从兄弟的全篇看,显然,余华更精于写从解放初期到文革这段时期的故事,对那段时期人物内心所承受的东西,表达的比较到位,相反,对于现代社会中,人的情绪和精神,着墨很少。余华也似乎没有兴趣探索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这可能和他倾向于思考的年代有关。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几十年沧桑,他们的言语和思考没有进步。哪怕是小说中出现的新一代人,也仍然保持了早年的言语行为,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小说的后半部份,随时代发展,几个情节设计,包装似乎是现代社会的行为,但书面锻造的痕迹非常明显。像余拔牙的环球旅游,李光头的吃喝嫖赌。我也注意到,余华似乎也刻意避免在现代人的事态上做更多的笔墨。

 

读完兄弟后,总感到这部小说更像一个狂人事迹,不得不怀疑余华可能受鲁迅的影响。后来果然发现,两人均出自江浙,也难怪,余华作品的鲁迅痕迹这么重了。

 

应该说,小说不难看,让我有读下去的欲望,但字里行间空的东西很多,让人沉不到小说中,不能与主人公同喜同悲。

 

还不得不说,对小说的体会,是很个人的东西,我不喜欢,绝不等于它不好。所以,当听到有人读《兄弟》,竟泪眼婆娑,抑或哽噎难言,也不足奇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