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8)统一六国促进茶的传播

在中原地区,一直到战国时期,茶还是十分稀罕的物品,所以西周王室把它列为贡品,并派专人管理。除了传说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以茶代酒外,周王室并没有把茶当饮料,而是在祭祀祖先和神鬼时作为祭品。到了春秋时期,中原地区茶的供应多了起来,贵族已经可以把它作为食品了,于是就有了前面的《晏子春秋》中的记载。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前面引述《神农本草经》和《华阳国志.巴志》两部古籍中并没有出现“茶”字,出现的是“荼”字。这不是印刷错误,而是当时还没有“茶”这个字,只有“荼”字。荼字最早见之于《诗经》,在《诗8226;邶风8226;谷风》中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诗8226;豳风8226;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经8226;大雅8226;绵》有“堇荼如饴”。“荼”字有两个读音,作“茶”解释读作“cha”第二声;另外的读法是“tu”第二声。读“tu”第二声指的是“苦菜”,《神农本草经》的《果菜部上品》中写道:“苦菜 味苦寒。主治五藏邪气,厌榖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一名荼草,一名选。生川谷。”三国吴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疏》记苦菜的特征是:生长在山田或沼泽中,经霜之后味甜而脆。故有“其甘如荠”、“堇茶如饴”的诗句。《诗经》中的“荼”指的是苦菜还是茶,至今看法不一,难以统一。根据茶事传播路径和时间,恐怕更可能是指苦菜,不是指茶。因为战国时期以前,茶事还只限于巴蜀一带。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邻近巴蜀,楚国的茶事已经十分普遍。屈原放逐沅湘(长沙地区)时作《九歌》,其《东皇太一》有“奠桂酒兮椒浆”之句,《东君》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之句。经后人考证,这里所说的“椒浆”和“桂浆”都是当时楚国的茶饮。

先秦时期茶事虽已产生、发展,由于国家尚未统一,传播范围比较狭小,只局限于巴、蜀和楚国一带。俗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东西迟早会让人们喜爱。秦惠(文)王接受了名将、司马迁的八世祖司马错的战略性建议:先攻下巴、蜀以后,后统一六国(见《战国策 秦策一》)。

当时,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就命名所居城池为葭萌(今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苴侯与巴王友好,而巴与蜀有仇,所以蜀王发怒,就进攻苴侯。苴侯逃到巴国,巴为之向秦求救。群臣议论说:“蜀是西方偏僻的国家,和戎狄为邻,不如伐楚。”将军司马错和中尉田真黄反驳道:“蜀国虽然遭此内乱,但其国家十分富饶。如果能够得到它的布帛金银,足够供给军用。并且有大河通往楚国。有了巴国的劲旅,乘大船直流东下攻楚,楚地可得。所以得蜀则得楚。而楚亡,就可以并天下了。”惠王曰:“好主意!”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秋,秦大夫张仪,将军司马错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亲自在葭萌抵御,败退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相国及太子退至逄乡,死于白鹿山。开明王朝灭亡,传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马错等假虞伐虢的故伎重演,顺路灭掉苴与巴。清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从这个时候开始茶事活动在秦国传播开来,九十多年后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随着统一的进程,茶事在中国更广范围流行。巴人余部退到三峡附近,直到公元前280年最终土地被楚国兼并,人民成为今天土家族的先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