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岛静夫在瓦砾堆上记日记
获岛静夫七本日记原件和一本摄影集
荻岛静夫从1937年来到中国到1940年离开,三年的时间从未间断。从日本兵的暴虐、凶残到军人的个体悲伤,都记录在近二十万字的日记里
荻岛静夫图片
68年前的一批记录淞沪会战细节的日本兵荻岛静夫日记和图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辗转后,2004年在中国境内被发现,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日记呈现了日本兵的暴虐、凶残。战场的硝烟和阵中目击都被定格在他亲手拍摄的208幅照片里,因此被认为极具史料价值。国家文物局得知消息后,即刻组成5人专家组赶赴四川,经紧张细致的查阅、验证后,一致落笔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极短的时间里把这批日记和照片整理成书出版。《财经时报》在第一时间采访了日记的收藏者,该书责编和众多专家。
68年前的鬼子日记
“日记披露的细节让人触目惊心。”该书责编脚印说她几乎是在悲愤的心情下看完这七大本日记和一本摄影集的。
“日记中烧房、杀人、抢劫、强奸的内容比比皆是;尤其有一段内容,日军为了杀人简化手续,施放毒气杀害中国军人。”日记收藏者樊建川先生说他虽然接触战争文物近20年,但读到这样的文字还是第一次。因此在极短的时间里组织翻译、鉴定,想让这一事件公诸于众。
硝烟中的敌人
“《荻岛静夫日记》的披露不仅仅是出版界的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潘社长说。因为责任重大,据说整个出版社各部门对出书的每个细节都很小心,尤其在内容上要尽可能地还原日记,也尽量要求图片不外泄。可敏感的媒体还是知道了这个消息。
出版社和收藏者每天都要接到无数的电话,大多是要求采访和观看这些原始资料。
其实,有关“侵华日记”已出版不少,但却没有形成这样大的一个历史事件,脚印认为是因为日记的翔实性。“这是首次在中国境内发现如此完整的日本兵日记,他整整记录了3年,从1937年参加凇沪战争,到1940年离开中国,他从来就没有间断。不论是下雨还是刮风,不论是在炮火纷飞的阵地上,还是在当火葬兵的后方,而且他还把这些场面用镜头定格了下来,这就是铁的证据。”
“当年《东史郎日记》的出版因为日本右翼的阻挠,后因证据不足败诉,原因是在日本出版,缺乏照片等物证。而这几本日记就不一样,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录,还有佐证文字的照片,并有相应物证。荻岛静夫的部队编号、他使用的日本出品日记本,为《朝日新闻》提供新闻照片的日本相机等。所以,它将比此前出版的‘日记’更具史料价值”。凇沪抗战纪念馆的馆长认为。
“不久前湖北省档案馆在搜集整理抗战史料时,发现一本上世纪30年代编译出版的《一个日本士兵的阵中日记》。据说是当年从一个战死的日本兵身上搜出的日记,文字只有几万字。
此后也有战争亲历者留下的文字,而这几本日记却是敌军在战争硝烟中的真实记录,如同一部战争记录片,因此更弥足珍贵。”
荻岛静夫之谜
荻岛静夫是出于什么目的把这些记录留了下来,这些日记又是如何被保留在了中国,这一切成了眼前的谜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要保存这么多的纸片,该是多么的不易,它又是如何被今天的收藏者发现,一个又一个疑问,成为读者想要破解的密码。
按照日记的记录,1937年8月23日,27岁的荻岛静夫应召入伍。一个星期后,他乘船从日本神户出发,经4天航行后,抵达上海,加入日军第110步兵团第110联队,成为一名特殊的“火葬兵”。
日记本的原件就锁在樊建川公司楼下财务部的保险柜里,日记本手掌大小,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日记共7本,封面皮分褐、黑两种颜色,有3本分别印有“从军手帖”、“阵中日记”、“从军日记”字样。樊建川说,“可见,这是日军部队给士兵发的统一印制的笔记本”。目前国家已经鉴定这批日记为国家一级文物。樊建川说,当国家文物局的专家知道这一消息后,即刻组成5位专家小组奔赴四川,经过紧张的查阅、验证,最后一致落笔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樊建川翻开日记本,里面纸张已微微泛黄,用铅笔写的小楷密密麻麻,“日记中用了大量的军事用语和暗语,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麻烦。”樊建川说他因此还找来了日语专家,经多个专家讨论最后定稿,目的是为了保持翻译的准确。
成为一架杀人机器
“荻岛静夫所属部队入侵中国时有5000多人,到1950年他回国时,只剩300多人。荻岛静夫大难不死,居然还升到了步兵军曹(日本旧陆军的下士官)。如果他还健在,今年正好是95岁”。樊建川读日记时还作了大量笔记和批注。
“战争已经让日本人丧失理智。”樊建川说,目前要做的是到日本寻找荻岛静夫,据他透露,现在已有几家电视台希望跟拍整个过程。而樊建川更想解开这样的谜,如果日记作者还活着,会对他犯下的罪状作何感想呢?是忏悔还是沉默?
从日记披露的文字看,荻岛静夫在做 “火葬兵”时,清楚地记录着仅淞沪会战一役,他一人就焚化了1000多具尸体,他在此节中写道:“我们要改变对中国军队的印象,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不能打仗。”可见战争的惨烈。
从杀戮、暴虐、灭绝,到军人个体的牺牲,荻岛静夫记日记时几乎没有任何表情,他冷漠地记录下每天的数字。有时新兵仅仅为了试试身手,就把俘虏当成靶子活活杀死。
用收藏还原历史
这套日记到今天已经有68年历史,1950年被一名叫王襄的中国人收藏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辗转,2004年初夏被樊建川先生购得,并藏于樊建川私人博物馆。
樊建川说他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完全是半信半疑,但直觉又告诉他这里面包含着重大信息。
在文物市场摸爬数年的他,还是第一次这样激动。日记到手之后即刻组织人翻译,然后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系出版。
他的目的只是要用这些证据去印证历史,告诉读者一个真相,还历史一个真实。因此用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抗战私人博物馆,主要收集抗战有关的文铮?霉萁??月15日开馆,据说收藏一级文物达43件之多,他现在还在不惜花重金购买一切有历史价值的物品。
本报记者 吴小曼
荻岛静夫日记内容节选
荻岛静夫所在部队的入侵中国的鬼子兵
轰炸后的遗迹
日本士兵在中国军人烈士墓前耀武扬威
昭和十二年十月四日 晴 南山宅
昨天午后七时行动开始。宇野部队于晚上九时到达吴淞河对岸,子弹频频飞来,当场击中了两三名士兵。
通过交通壕前进的第五、六两个中队的渡河进攻遭到了敌人的阻击。在敌方堡垒等坚 固防御阵地发射的自动火器十字交叉火力的袭击下,有人相继倒下。虽然我们懊恼不已,仍然渡河不得,最终还是撤退了,还牺牲了十几名兵士。宇野部队的目的何时才能达到啊!我们也有丢掉性命的一天吗?
昭和十二年十月六、七、八日 雨
我部终于在敌前强渡成功,但是伤亡不断增加。
在那两天,遭到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反击的日军变得疲惫了,战况不利。大队长战死,中队长和小队长也相继战死,士兵也不断战死。
九日早晨,在敌军的反攻中,加纳部队也遭到被全部歼灭的悲惨命运。
整个联队只剩下两三百人了,死者的遗骸散于泥泞的田野中。
看到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心中油然而生的只有等死的悲伤。
昭和十三年一月八日 阴 丰田纺织厂
早上冷,下午有很多重要的事情,一直工作到晚上1点钟。
上午去第六中队,受到了煮甜小豆粥的款待。
晚上,听队长说开设慰安所的事,高兴的人很多。
昭和十三年七月十八日 晴
如皋-海安镇
凌晨三点,东台联队本部用无线电报告东台被敌人包围了,正在进行激战,命令立即前进,早上七点组成步行前进和乘船前进两队支援,我参加步行部队。这个时候正进入伏暑,是夏天最炎热的时候,热得人非常难受。路途中,我们征集了很多苦力,有的推独轮车,有的挑担子,大家都穿着内衣行军,一个个被弄得筋疲力尽的。一点钟走不到两里半的路程,中午休息到三点半,三点半又出发,但是掉队者不断出现。下午联络了汽车,总算收容了那些掉队者,晚上八点半钟我们到达海安。
昭和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 晴 元帝宫-庐山山麓
今天上午八点,师团的寺尾少佐来到部队本部搞瓦斯培训。
听说在这次战斗中,友军已多次使用了瓦斯,因为敌兵都比较年轻,他们利用山岳的地形,继续作顽强的抵抗。
今天早上发下了弹药、瓦斯弹、发烟弹和其他的武器装备。我们携带三天的口粮,做好了轻装上阵的各种准备,等待出发。
将要进行的是有名的庐山山地攻略战,我军将先攻占德安,再夺取南昌。
昭和十三年九月十九日 阴 庐山山麓
正午时,敌人野战炮猛烈地袭击我军后方部队,敌人使用的野战炮比友军的好,大、小行李部及其他第二线的部队都遭到敌炮的攻击。我军用火炮应战,炮声震荡庐山,我们在山上的阵地被炸得满目疮痍,子弹嗖嗖横飞。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战场上的惨烈状况,而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说不定全军覆没就是我们的命运啊,生死之隔真的像一张纸,敌人的抵抗非常顽强。右边的高地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如歌如画的绝景之地,现在却战火交织。
昭和十四年四月三日 晴 陈村
今天天气很好,但气温却变冷了。一会儿夏一会儿冬的,支那的气候就是易变。今天要开始做点事了,但是因为没分配什么任务也就算了。我去支那人的理发店理发,好久没有这么舒舒服服地理发了。我去办公室,挂上了很多美人画。从今日起,点名时要做体操。
傍晚,我们使用了掷弹筒之后,队长带领着我们拿着刀把数名俘虏兵作为试刀的对象,一个个杀掉。
昭和十四年一月十九日 晴 淮口
昨天完成了第八中队弹药的分配,我下午没事可做,有了空闲,身体状况很好,心情愉快,就和副官一起去巡察牛头山一带。在庐山的一个高山顶上,敌军原来构筑了工事。此时攻守易位,友军正在修建工事,执行警备。远远看去,庐山戴着白雪,我等的巡察犹如新春的郊游。步哨的艰辛,又当何如。
眼下的淮口,清泉流过岩石。望着这般景色,便和副官拍了纪念照。
扫荡残敌的行动本想只需两三天,可是现在已经过了一个星期。从远处传来炮声,是103部队在进行攻击。晚上,我筋疲力尽地从山上回来。
明天早上三点半起床,秘密扫荡附近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