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篇:姣姣美女从何来

随性的人,喜欢随心所欲。不管多少,也无论长短,想到了,记下来,就有了这个被称为博客的东西,且将之命名为採菊东篱下,其实是想悠然见南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捎带的任务
  相依相存的爱与美,之成为人类的永恒话题,也许是源于人的本性。故被压抑多年后,在华人堆里谈美议爱,一时间像洪水决堤。在中文网上,关于美女的贴子渐有铺天盖地之势。其中许多网贴,称许我故乡成都为美女之都。我虽须眉儿男,却也很为故乡的姐妹自豪。于是此次的回乡之行,就捎带了探寻美女产生之秘的任务。
  我故乡行的第一站,是千年古都北京。漫步在紫禁城里,仰视高大的门楼、厚厚的城墙,当年这里冠盖云集和美女麇集的盛景,从我眼前掠过。在这高墙中、琉璃瓦下,不知汇聚过多少美女。但正如皇权可以占有天下土地,却创造不出半点财富一样,在这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宫里,在这巍峨的宫殿和一个连一个的深深庭院里,可以拥藏天下美女,可以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美女的故事,但却找不出它是美女产地的证据。这京城皇苑物质生活丰厚,绝无寻常百姓家的衣食之虞,但却产生不了美女,那么美女究竟源自何方呢?当客机飞越三秦大地时,答案似乎有了一点眉目。

(二)米脂桃花水 滋润出貂蝉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竟有一半出自飞机下方这片黄土地。其中一位是文坛上盛而不衰的杨玉环杨贵妃,唐代蒲州(今陕西华阴县) 人。另一位是东汉末年的貂婵,陕北米脂人。米脂至今还留有“貂婵洞” 。民谣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貂婵不过是米脂众多美女中最突出的一个罢了。
  难道是黄沙茫茫,不见清流的自然条件,专宠美女吗?这令人怡笑大方的问题,早被地质史学家解决了。如今的黄土地,历史上却是草木繁茂、水源充足的沃土。这片沃土孕育出了我华夏儿女的祖先-半坡猿人,托起了农业社会的繁荣,成就了西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地位。
  燕语先生在《美女线路图---米脂美女》篇中写道:陕北沟壑纵横、刚气十足的黄土地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是出生貂婵的地方。但时过境迁的现有地貌,并不能改变它历史上盛产美女的事实。米脂的水有个好听的名字:桃花水,清冽而细柔,滋养出米脂女子一个个桃花般粉嫩的脸庞。传说貂婵不仅与其他米脂女子一样被桃花水所滋养,还饮花露,才出落得水灵隽秀,成为美女中的美女。
(三)泽国飘书香 苏杭出美女
  貂婵所在的米脂美女群落,这个群落的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令我的思绪一下子又飘到了泽国江南——一个更加闻名的美女群落产生地。90年代,在这个历史上中国最富庶的地方我奔波过几年,有机会直接体察“苏杭出美女” 和“文人半出江南”的 缘由。
  


        在豫北焦渴的大地上呆过的人,对成都平原的江河纵横、良田万顷已是叹为观止。但当我踏入这水乡泽国时,就只好埋怨上天的极大不公平了。类似周庄这样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小镇,简直可以说遍布苏杭地区。小镇上遗留的商铺、文人故居和文人墨迹,让人不难想像当年的兴盛,不难推测昔日这里务农、经商、读书的三茂景象。是不是正是这些让农业兴旺、河运发达的水,正是江南富足的生活和读书风气的熏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知书识礼的美女,使苏杭美女和江南才子齐齐扬名呢?
        可如今,苏杭美女排位愈来愈往后,似有明日黄花之势。这仅仅是比较效应——新兴美女群先声夺人吗,还是这里的美女正在衰落?我带着这个残酷的疑问,伫立在浩淼的太湖岸边,沉浸在春秋时期,另一古代美女西施,与越国大夫范蠡的独特爱情传奇故事里。当年掩护他俩避世而居的万倾碧波,满湖碧于天的春水,如今到哪里去了呢?当我游览姑苏城、踏步虎丘山时,从水沟里发出的气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假如当年的清溪流也是如此色彩、如此气味,不知还会不会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样的传世佳句。我悲哀地想到:让全世界都大受其益的中国工业化,却毁了祖先留下来的清流、碧水,毁了我们柔情万总的自然景观,我们今天和未来的美女们,失去了滋润的活水、怡情的美景,和令人呼吸畅快的空气,她们还能一如既往地美下去吗?





(四)得天独厚川妹子 埋没几世终出头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这情切切的诗句,和上海地区难以入口的自来水,将我从长江尾的苏南,拉回到靠近长江头的四川。由众多支流汇聚而成的浩荡长江有众多源头,成都北面周年积雪的岷山是其源头之一。从雪山脚下汨汨流淌出来的岷江水,奔腾在人烟稀少、还来不及污染的崇山峻岭间,蜿蜒200公里,来到距成都仅50公里的都江堰始分流,成为滋养成都平原9100平方公里土地,和上千万父老兄弟姐妹的天然福水。得天独厚的成都女子,早就有望名登美女榜,只可惜长期以来时运不济,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得以正名。
        风调雨顺的成都平原,自古就是风水宝地,在这平原上生活的人们,也自古就是温顺良民。辣椒帮助他们抵御了盆地的潮湿,却并未把他们变为反劲儿十足的革命大众。他们养活了一朝又一朝的外来统治者,但改朝换代的频繁动乱,令他们的温饱失去了保障。上世纪60年代初,这旱涝保收的大地上,竟然还出现过饿殍横陈的惨景。直到80年代,美女群出现的温饱条件,才在这里稳定下来,很快90年代我们的成都美女就开始名扬海内外了。但是仅仅用天然活水+温饱条件,来解释成都美女群落的产生原因,好像又太粗浅了一点。



        我在成都住处的西北面,是该市最大的新华书店,东面是西南书城,两处相距大概不足300米。但我任何时候光顾它们,都有客满为患之嫌。在重商风气如此浓厚的今天,竟有那么多人对书店趋之若鹜,是我料想不到的。瞥见购书的女士们眼露睿智之光,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书卷气,我找到了成都美女群落出现的又一个原因。
        像全国其他城市一样,成都也风行过一阵卡拉OK。这次返川,在国外憋屈了几年的业余嗓子,也想趁机放松一下。可谁知世道已变,卡拉OK已经私秘化了,供众人一块儿听唱跳的大厅已不复存在。“与其进小包间,不如就在某家的家里唱” ,於是将一朋友家的大堆OK碟翻了出来。歌声未亮,眼睛却先亮了起来:一曲《大坂城的姑娘》,让我想到了成都美女群落冒升的深层次原因。
         “。。。大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俩个眼睛真漂亮。假如你要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不知令多少青春期的少男想入非非。我的一位同学就绕道东疆,专程去看望梦境中的美丽姑娘。结果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美丽的东疆不仅盛产葡萄,也盛产美女。但由於近亲通婚,曾经十分美丽的大坂城姑娘,已经在遗传基因上告别了美丽。而我们的成都姑娘却正相反。



        只要你到过成都,你就会对成都人的好客,有浓烈的感受。这种像川酒一样既浓烈又回味悠长的特点,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有人企图用文化现象去解释,总给人有点牵强的感觉。成都人不仅好客,而且对外来的东西吸纳能力极强,还富有创新精神(看看不断花样翻新的川菜和小吃即可见一斑) ,这与川人自己批判自己的“盆地意识”, 似乎正好相反。但成都人又确实安于现状,喜好悠闲自在的生活。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东西,其实均植根于一个共同点上:随遇而安,不怀任何偏见的包容之心。我赞同一种议论,认为这种包容心是与生俱来的,是由他们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
        成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移民城市,早在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在这里置县时,就开始了外来人与当地居民的融合。以后每随着一次新的(主要是来自北方的) 外来政权的出现,就要发生一次大规模的不同地域居民的融合。不过规模最大、时间最靠近的,还是发生在抗战期间和50年代的融合。特别是50年代及其以后的融合,不管是规模上,还是参与融合的省区数量上,都超过历史以往,且多民族混合组成的家庭越来越多地出现。这种遗传学上的远缘杂交,其对后代造成的优势,在90年代开始尽情展示。
(五)斗胆狂言充结语


        温饱解决之后,优良的水质、浓郁的读书风气、远缘杂交的遗传优势,使成都美女群落迅速冒升。但我们有关美女的舆论,却有误导之嫌。为了家乡姐妹的健康常在、永远青春亮丽,在本文结束之前,我还不得不斗胆进言几句。
  在“蜀犬吠日” 的成都,即使太阳露脸也是云遮雾障,想多一点太阳晒出来的肤色,也成了一种奢望。那柔柔地潮湿的空气,把成都整个变成了天然增湿机。众人眼中成都美女的皮肤,其白、其细嫩,一定程度上就是来自于这种难以制造VD的自然环境。古往今来,白是一种美几成定论。近10 多年来,经美白霜一类商家的鼓噪,几乎将其推到了唯白是美的地步,极易让我们的家乡姐妹,陶醉于这种缺陷环境的副产物,而忽略了紫外线对保持健康美的作用。此次故乡行,会见了部分上了年岁的家乡姐妹,有的昔日高挑、挺拔的身材,被佝偻病所变形,有的苍白的面部,失却了当年健康的红晕。。。我只能在心里呼喊:快抛弃白即是美的观念,多多沐浴阳光吧,这样成都的美女群落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本文照片,全部来自网络。谢谢照片作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