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39)明人饮茶方法已接近现在:泡茶法

随着炒青的流行,饮茶方法也大大简化,泡茶法取代了煮茶法和点茶法。泡茶法大约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于末茶。明初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关于泡茶的茶艺,张源1593年在其所著的《茶录》中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前面已讲过炒青散茶的制造,下面介绍炒青散茶的贮藏和泡法。

大量炒青散茶的收藏宜用瓷瓮,大到可以容纳一二十斤,瓷瓮内壁围着厚厚一层箬叶,中间放茶,茶叶必须极燥极新。箬叶专供此事使用,用的时间越久越好,不必每年更换。茶要压实,仍用厚箬填紧瓮口,再用皮纸包上,以麻线紧扎,压上大新砖,使之密不通风,可以保存到来年新茶上市。茶怕潮而喜燥,怕寒而喜温,怕闷热而喜清凉,又因为板房干燥,土室潮湿,所以茶要放置在常温不寒透风的板房里。用砖砌成火炉形状,勿靠近土墙,把茶瓮放在上面。取灶膛里的火灰,冷却后围在茶瓮四周。炉灰要保持干燥,一要避风,二要避湿,但忌火气人瓮,否则能使茶变黄。要在晴朗的天气里从茶瓮中取茶,手要洗干净,擦干,每次取大约十天的用量。取出茶叶后,茶瓮的空隙超过一寸就要用箬叶填补压实,包扎如前。日用的茶叶放在小缶里,也用箬叶包裹,麻线扎口,单独放在书桌上,千万不要和箱笼食具放在一起,因为茶叶最容易吸收异味。数量较少的茶叶,传统上认为最好的容器是锡制的锡罐,直到解放初期的茶叶店里,还摆着许多。

明代泡茶法有两种形式,一是撮泡法,即置茶入杯(盏)内,冲注沸水而饮;二是壶泡法,纳茶于壶,冲注沸水入壶,再斟入茶杯(盏)内饮用,这两种方法都流传到今天。许次纾在《茶疏》中认为(撮泡法)“茶瓯(茶杯)……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壶泡法)壶的容积半升左右最为合适。罗廪的《茶解》中也认为“瓯以小为佳。” 冯可宾的《岕茶笺》也说(壶泡法)“茶壶以小为贵。……壶小则香不涣散,眯不耽搁。”现代的工夫茶就源自明代的壶泡法,使用的都是小壶、小杯。

泡茶首先注重择水、取火、候汤。

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清茶书中,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最经典的是《茶录》中说的:“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明人推崇泉水,倒也不像唐人热衷于名泉的水,但对各种泉水做了鉴别:“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泉水不易得到,所以要用专用于贮水的经过长久使用的大瓮妥善贮存,瓮口用厚箬泥封固,取用时打开,用毕再封好。舀水必用瓷瓯,轻轻出瓮,慢慢倒入煮水器中,瓷瓯中余水切勿淋漓到瓮内。

取火,在张源《茶录》“火候”条载:“烹茶要旨,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乃文武之候也。” 明代称煮水器为铫,认为用锡制作最好,铜、铁都不好,陶瓷的容易打碎,现代大概会认为有重金属污染。

候汤,根据许次纾《茶疏》中的说法:水一入铫,就要急煮。等到有松涛似的声音,打开铫盖,以观察其老嫩。出现蟹眼后,水有微微的波涛,就到时候了。水鼎沸时,盖上铫盖变得没有声音,这是烧过头了,过头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现代泡茶也是用80度左右的水,水滚了水壶就不响,水温达100度,不宜马上用来沏茶。出现蟹眼后,有微微的波涛水温约为80度多一点,用来沏茶最合适。

烧水用的汤铫和泡茶用的茶壶、茶盏,一定要保持干燥清洁。每天早上必须用开水洗涤,用细软的麻巾擦干,倒放在竹编的架子上,置于干燥处,随时取用。饮用完了,擦干汤铫仍然覆在原处。每人一杯,盏中残茶,必须倒掉,以备再斟,存留下来会夺香败味。茶壶、茶杯用毕尽去残留茶叶,用水轻轻洗干净放好。

泡茶方法。茶叶难免沾有灰沙,泡茶之前先洗手,再用温开水洗一洗茶叶,挤干待用。壶泡法要先用少量热水热一热茶壶,然后放茶叶。先茶后汤叫下投。汤放一半放茶,再加满叫中投。先汤后茶叫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泡好茶要稍待片刻,等茶泡开再注入茶杯。注入杯中的茶,要马上就喝,否则香味会消失。用茶叶的数量,按半升水,五分茶叶的比例投放。一壶茶最好只泡两番,头道茶鲜美,二道茶甘醇,第三次泡茶就不大有味了,但可留着供饭后漱口用。

茶宜于经常饮用,每次不宜饮用过多。经常饮用则心肺清凉,烦恼顿失。过多饮用则对肾有轻微损伤,导致或者腹泄,或者受寒。按照脏腑五行对应学说,脾土原本湿润,肾又是水乡,宜燥宜温,水过多对肾就不利。古人饮水饮汤,后来才改为饮茶,和饮汤的意思是相同的。只要色香味俱备,意思到了,何必过多,反而失去清洌感觉。同时,泡茶茶叶过多,也损脾肾,与过饮同样毛病。
  
明代泡茶道特别讲究饮茶环境。陆树声所撰《茶寮记》,其“煎茶七类”篇“茶候”条提出饮茶的环境应该是“凉台静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松风竹月”等。许次纾《茶疏》的“饮时”条总结了“明窗净几、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地石”等二十四宜于饮茶的环境。又“茶所”条记:“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寒。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脱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这里的 “茶寮”是设计来专门供茶道用的茶室,这样就使茶事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茶寮的发明、设计、是明清茶人对茶道的一大贡献。屠隆的《茶说》“茶寮”条有关于茶寮设计的记载:“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