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英雄:中国海军各型试验舰详解 3"四平"舰(组图)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唯一的试验型反潜护卫舰"四平"舰

  "四平"号(舷号544)属于"江湖"Ⅱ级护卫舰,1986年服役伊始就有作为一种海上试验舰的打算,在改装了一座从法国引进的T100C型单管55倍口径100毫米自动舰炮后,其用途表现得更为明显。而随后的改装工作更使其成为中国海军中的第一艘具有较强反潜能力的导弹护卫舰。

中国海军544四平号导弹护卫舰侧视图

  就大、中口径舰炮而言,当时中国海军的水面舰艇上主要装备的是老式100毫米单管舰炮和较新的79式双100毫米舰炮和76式双130毫米舰炮。老式100毫米舰炮性能落后且操作复杂;76式双130毫米舰炮只相当于国外60年代的技术水平,仍然采用人工操纵方式,虽说在火力方面较为理想,但存在着重量和体积大、射速低、精度不高、自动化程度低的不足,同时缺乏先进的火控系统,其实际作战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79式双100毫米舰炮虽是70年代研制的新型舰炮,而且在设计中应用了较多的新技术,首次具备了自动、手动两种操纵方式并配备了较好的雷达、光电火控系统,舰炮的射程、射速及弹药威力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它仍然存在着与76式130毫米双管舰炮相同的问题(79式双100毫米舰炮的最终改进型在90年代中期才完成设计,使用了改进的火控系统及复合多面体构成的隐形炮塔,加上内部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不仅使重量有了一定下降,稳定性及可靠性也有较大提高。)

  544号导弹护卫舰是中国海军第一艘搭载舰载直升机的护卫舰,成功地解决了我国中轻型护卫舰上搭载直升机的问题。为后续江卫级护卫舰的设计、建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T100C是法国克鲁索.卢瓦尔公司在68型100毫米舰炮基础上研制的改进型舰炮,减轻了炮体重量,提高了舰炮的快速性、发射率、精度和可靠性,80年代初研制成功,通过各种国际防务展会向国际市场大力推销。中国海军在80年代初开始与西方及欧洲国家进行军事技术交流,并且开始有选择地引进一些国内急需的武器装备。作为80年代的最新型中口径舰炮,法国T100C型舰炮技术上是先进的,它以重量轻(总重17吨,而79式双100毫米舰炮和76式双130毫米舰炮分别为35吨和48吨)、射速高(单管射速达到90发/分,79式和76式分别为45发和30发)、全自动操作(全炮只需2人在舰内控制室操纵)、精度高、可靠性好等特点为标志,体现了80年代大、中口径舰炮技术的最高水平。所以在80年代中期,在该型舰炮刚刚研制成功后不久,中国就购买了2门用来进行测试,其中一门装在"四平"舰上进行了大量的实弹射击试验及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西方原先估计中国在购入2门样炮试用后会大量引进,用来替换中国海军水面舰艇上落后的国产舰炮系统,但事实上中国海军并没有这样的打算。在"四平"舰上试验多年后,在仅有样炮的不利条件下,国内舰炮研制部门对T100C的相关先进设计及技术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并在其基础上于90年代中期开始了新一代高性能100毫米单管舰炮的研制工作,终在21世纪初研制成功,作为中国第三代驱、护舰的主战装备。

法国T100C型单管55倍口径100毫米自动舰炮

  中国海军一直以来对舰炮的火力是非常重视的,但为什么没有研制口径、威力更大的130毫米而是选择了口径只有100毫米的中口径舰炮呢?笔者认为,主要可能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首先,新100毫米舰炮的外形与法国T100C型舰炮非常相似,大小、体积也相差不大,其内部结构与T100C型也应该是相类似的,内部设计的变化不会太大,这就说明新100毫米舰炮与T100C在技术上有很大的相通性。在当时对新型舰炮的新技术贮备不足、独立研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与T100C相同的口径及结构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研制中的技术风险,对于保证新型舰炮的研制进度有着重要的现实影响。其次,中国海军对新型舰炮在认识上有了变化。以往评价一种舰炮威力大小的主要标准是其口径大小,口径越大则炮弹重量就越大,内部装药量就可成倍提高,威力自然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证。但口径越大,舰炮的射速就越低,这就会使火力打击能力受射速影响很大(美国的HK45型127毫米单管舰炮射速只有20发/分,英国MK8型114毫米单管舰炮为25发/分,意大利的奥托127毫米单管舰炮25发/分,只有前苏联研制的AK130型双130毫米舰炮的射速达到了惊人的80发/分)。中国海军以往研制的大、中口径舰炮(小口径舰炮同样如此)为了保证足够的射速,都采用的是双管设计,但同时也带来了体积、重量过大的弊病。但到了80年代后,西方国家开始装备改进后的新一代大、中口径舰炮,其中的单管舰炮在射速上已比国内相同口径的双管舰炮还要高(100毫米单管舰炮达到80发/分以上,127毫米单管达到40发以上),从而使中国双管大、中口径舰炮的射速优势完全丧失。与此同时,80年代后世界上也出现了两种舰炮发展趋势,一种是威力较大、但射速相对较低的大口径舰炮(130或127毫米),另一种就是口径虽稍小、但射速更高的中口径舰炮(100毫米)。由于100毫米舰炮的重量较轻,装舰的适应性非常好,而且利用其高射速来弥补与大口径舰炮存在的杀伤力差距也开始被人们所接受。根据实战统计,3~4发127毫米或130毫米炮弹即可使一艘1000多吨的水面舰艇基本丧失战斗力,而100毫米炮弹则需要7~10发。像T100C这样的高射速中口径舰炮在同等时间里发射的弹药量要比114或127毫米舰炮多30%,可在相同的时间内向敌舰倾泻更多的弹、药,对目标的杀伤威力反而比127毫米或114毫米大口径舰炮更大。而且,在配备了新型弹药后,100毫米舰炮的对空射击性能也会有很明显的提高,无论对飞机还是反舰导弹都具有很强的打击能力。因此,中国海军新一代舰炮选择100毫米口径在反舰威力上并没有下降,反而在重量、体积及适应性方面比大口径舰炮更具优势(当然,在对岸火力支援作战时,受口径的限制,127、130毫米舰炮对碉堡、工事等硬目标的打击能力仍要高于100毫米舰炮)。

老式100毫米单管舰炮

  80年代中期,海军提出在"四平"舰的基础上拆除舰体后部的一部双联装导弹发射装置及后部的上层建筑及尾炮,加装一个直升机机库和一个直升机起降平台的改型方案,以便对这种不足2000吨的轻型护卫舰能否搭载直升机进行探索。1986年,"四平"舰的改装工作开始,舰体后部新增加了一个长15.2米的直升机机库和一个长21.6米的直升机起降平台。同"济南"舰一样,起降平台上装有"鱼叉"直升机助降系统。飞行甲板和机库可以满足一架直-9直升机的起降和停放。同时,"四平"舰上还首次装备了80年代中期引进的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及反潜鱼雷(这种在西方水面舰艇上早以普遍装备的反潜武器在当时的中国海军仍属空白),这也是中国海军水面作战舰艇第一次装备这种反潜武器。经过"四平"舰数年的海上试验,证明这种鱼雷的性能可以满足现代近程反潜作战的要求,遂在90年代初期在其基础上完成了国产型号的研制,随后大量装备新型水面作战舰艇。还有消息称,"四平"舰在80年代末加装了依靠引进技术研制的新型舰首声呐,以便配合舰载直升机、反潜鱼雷进行反潜作战试验,验证这种海空反潜体系的实际效果。

中国海军79式100毫米双管舰炮

  进入90年代后,"四平"舰除了日常训练和执勤外,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各种舰载武器系统的试验,先后圆满完成多项新装备的改装、试验、重大军事演习和训练、导弹发射、火炮和鱼雷攻击等任务,声呐系统也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四平"舰所取得的各种试验成果大部分都直接运用到了新建造的驱、护舰上,尤其对同为2000吨级的"江卫"级护卫舰解决直升机上舰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79式双100毫米舰炮的最终改进型-双管100毫米隐身舰炮

  2005年,"四平"舰的使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海军某支队转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作为一艘训练舰,与"郑和"舰、"世昌"舰一同担负起海军学员的海上实习训练任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