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曹颖甫肺痈案有感

抒写真情实感,回首如烟的青春岁月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辛未七月中旬,余治一陈姓疾。初发时,咳嗽,胸中隐隐作痛,痛连缺盆。其所吐者,浊痰腥臭,与悬饮内痛之吐涎沫,固自不同,决为肺痈之始萌。遂以桔梗汤,乘其未集而先排之。进五剂,痛稍止,诸证依然,脉滑实。因思是证确为肺痈(肺痈相当于肺脓疡)之正病,必其肺藏壅阻不通而腐,腐久乃吐脓,所谓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治以桔梗汤。今当壅塞之时,不去其壅,反排其腐,何怪其不效也。《淮南子》云:葶苈愈胀,胀者,壅极不通之谓。《金匮》曰:肺痈,喘而不得眠,即胀也。《千金》重申其义曰:肺痈胸满胀,故知葶苈泻肺汤非泻肺也,泻肺中壅胀。今有此证,必用此方,乃以葶苈子五钱大黑枣十二枚凡五进,痛渐止,咳亦爽。其腥臭挟有米粥状之痰,即腐脓也。
后乃以《千金》苇茎汤,并以大小蓟、海藻、桔梗、甘草、杜赤豆出入加减成方。至八月朔日,先后凡十五日有奇,用药凡十余剂,始告全瘥。九月底其人偶受寒凉,宿恙又发,乃嘱兼服犀黄醒消丸,以一两五钱分作五服。服后,腥臭全去。但尚有绿色之痰,复制一料服之,乃愈,而不复来诊矣。“

读曹老前辈的医案,又记起”中医学基础“脏象学说中的“肺与大肠相表里”,和中医内科老师说的:治肺病,一定要保证大肠之气的通畅,否则下水道不通,上面的肺气又怎么能够下降。(这些说法尽管非常朴素,但确有一定道理。而且许多前辈的医案也证实了这一点)这是中医临床医生都知道的。

有时候常听到一些议论,说中医的理论不科学,应该扬弃等等。。。其实我倒也不是想说中医理论是否科学,但发现中医理论还是有用的。曾几何时,一些研究者,把中医的单味清热解毒药当作抗菌素用,如鱼腥草,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等等,效果就不怎么好,但是临床上常用的方剂《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治风热感冒就很有用(里面就按君臣佐使药物配伍来治疗外感风热的病症)。所以我在想,不管中医理论是否能归类到现代科学的范畴,但如果有指导意义,还是应该用于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中去的。


附:曹颖甫小传:
  曹颖甫(1866年—1938年),名家达,字尹孚,号鹏南,晚署掘巢老人,江苏江阴人,医学家。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举孝廉,邃文学又知医,尔后入南菁书院深造。时山长黄以周(元同)为晚清经学大师,尝于治经之余以考据训诊之法移治医经,对《伤寒论》研究造诣颇深。曹氏师承有自,于治伤寒学方面颇得黄氏师传,时常以仲景之方为人治病得心应手。主张以研究经方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学生尊之为近代经方大家。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学院的前身),延骋曹氏,于民国16年迁来上海设诊行医,兼主同仁辅元堂诊务和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务长。临证数十年,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大凡他医所谓不治之证,经其治疗者多愈。在技亲自开设讲座,教授《伤寒》、《金匮》,以其精深汉学报底,对文深义奥的仲景原旨讲解透彻,为学生所折服。学生数百人,秦伯未、章次公、严苍山、姜佐景等继其术。
  曹颖甫与丁甘仁为莫逆交,常探讨医理,甚为相得。曹氏还能书、善画、工文章。擅画梅,毕生风骨寓于画意,傲气凌然。八一三事变,曹避居故里,拒绝出任维持会会长,坚贞不屈而被日军杀害,其史迹载入江阴忠义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