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车上一觉醒来,没多久就到了江南的小城无锡。
到了无锡当然得游览一下太湖。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在远古时期,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由于河水流入而淡化,变成了内陆湖泊。据传当年范蠡在越灭吴以后曾游五湖,想必这里是个抛却世俗纷争,隐居地好去处。 无锡太湖的景区首推鼋头渚,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其为横卧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形状酷似一只巨大的探水神龟而得名。
在游船上拍摄的鼋头渚全景,最右处为鼋头。
太湖边的招待所,度假村。
远处的太湖仙岛,也称三山岛,为鼋头渚景区内一组湖中小岛。
乘坐游船到达太湖仙岛,远处亭阁为会仙桥。岛上建有仙岛牌坊、会仙桥、月老洞、天都仙府、天街、太乙天坛、灵宵宫、大觉湾、仙佛洞以及老子铜像等景点。
仙岛上看到的山水掩映下的太湖。
从太湖仙岛返回鼋头渚,太湖边的荷塘。
长春桥畔观“具区胜境”。
长春桥,位于涵万轩和绛雪轩之间,桥、河堤将太湖水分隔,另成一处天地。
太湖风景,摄于鼋头渚。
当地人说“踩踩鼋头,万事不愁”,游人在鼋头渚的鼋头上留念。
摄于鼋头渚,可以看到远处临湖峭壁上的“包孕吴越”和“横云”摩崖石刻。
前两年曾听说太湖水由于水资源环境极恶劣而造成蓝藻污染,到了太湖发现其水质虽不太好,但治理的还是卓有成效。本想在太湖再多待些,游玩一会儿,看看太湖的黄昏和日落,但是鼋头渚公园下午六点就关了,那儿的公交车也竟然六点为最后一班车。公园内和园外的饭馆也早早都打了烊,不得已只好返城了。
早晨起来沿着城内古运河边漫步,不时能看到拖船在运河中慢慢驶过,河边绿化不错,公园内晨练的人们悠然自得。城内及四周有山有水,景色宜人。人说小城故事多,虽不知这里如今又有什么新的故事,但具有千年历史的无锡,由于历史的积淀自然有不少动人的故事。想当年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吴、越曾成为诸侯霸主,叱咤风云,而如今这里已没有以往的霸气,现在无锡以被称作“小上海”及拥有天下第二泉为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来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生活的舒适和安逸。
古运河穿城而过。
沿着运河漫步时看到四面环水的河中一座孤零零的小岛十分独特,其后为惠山。当时并不知道此岛的来历,过后才知此乃黄埠墩(
*)。
无锡城,江尖公园内人们在晨练。
注(*):黄埠墩又名小金山。
传说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与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合称战国四公子)在无锡建城。在治理无锡湖(古芙蓉湖)时设立无锡塘,并在四面环水之处修建了黄埠墩。
宋末元初,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击元军,战败被俘,在被元军押解去大都路过无锡时,为防止被人劫夺,元军将押解文天祥的船停泊在四面环水的黄埠墩上。当无锡百姓得知文丞相经过此地,不顾元军阻挠鞭打,在运河两岸排得密密麻麻,持香跪送,哭成一片。
文天祥百感交集,吟诗一首《过无锡》:“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清朝时期康熙以及乾隆皇帝在巡视江南时由于安全原因也都曾停靠、夜宿在黄埠墩。乾隆回京后还命人在昆明湖的南面水中仿无锡黄埠墩而筑成“凤凰墩”。
1929年岁末,在无锡黄埠墩诞生了一个男孩,70年后他作为国际奥委会执委,为北京申奥奔波于世界各地。最后北京终于夺得2008年奥运的主办权,他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就是何振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