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除了一个郭德纲,上海出了一个周立波。
郭年纪不大,三十出头,老师拜了不少。大凡相声界的知名人士,出来混就像镖局的押镖人,不管黑道白道,礼一定要到,郭大概也就是这么回事,相声界的老人不多,方方面面,把大家伺候好了,自己再出来坐镇一方,便可以少树些敌人。
说到相声,郭也算炉火纯青了,有些人说了一辈子相声,却不懂得如何逗人乐,还一味的在那里吊胃口,丢包袱,不知道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加快,对磨磨蹭蹭的形式早已厌烦。以前有个马三立,在相声界也算个泰斗,他说相声,也许说到最后一句才逗人乐,现在这一招就不大灵了,郭深谙此点,所以他的相声才能如此成功。
郭说的大部分惹人发笑的作品,都是些把某个人极端丑化——比如他的徒弟,他搭档的爹,把这人说成是一个弱智,好财,文盲,然后将这人的匪夷所思的行为说出来取悦大家。
老相声里有一段,“相声是门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其实这是错的,相声的发明为了什么?为了逗大家笑,你脱离了这个主题,一味的想要把相声搞得艺术化,而把整个作品变成一大堆废话或唱戏,人家怎么会喜欢呢?这也是相声日渐式微的原因,郭也正是明白了这点,才能从众多的青年才俊中脱颖而出。
尽管郭现在已经声名远扬,如日中天,但毕竟相声界还有很多老前辈,这些人途穷日暮,有的不得不靠转行做节目主持混饭吃,所以郭仍旧假装表现的非常谦逊,还创造了“非著名相声演员”这个词,而且一提到前辈,马上肃容端色,他知道自己稍有轻狂,就会带来无妄之灾,这也是他聪明的一点。
周立波是上海的,原先是个滑稽演员,可是滑稽戏的日子不好受,他索性跳出来表演自己的单口相声,结果大获成功。
周是知道郭的,郭说的是普通话,所以郭的相声在普及方面,郭本人在知名度方面,都是远远超过周的,对于这点,周大概也只好望洋兴叹,当有人问他,什么时候能和郭同台演出时,也许是出于嫉妒,他马上不失时机的抛出一句;“一个吃大蒜的,一个是喝咖啡的”言下之意,你档次太低,为此郭也有所回应:"我很爱喝咖啡,一边就着大蒜-----”。
看过很多书,作者对上海人总是颇有微词,其中《围城》内对上海人的刻骨讽刺尤为叫绝,鲁迅对死要面子的上海人也没有好感,从他的字里行间,你可以体会得到,我想究其原因,就是上海人夜郎自大的缘故,一方面说国内其他省市的人都是“乡下人”,一方面对洋人摇尾乞怜——咖啡是中国发明的吗?喝了咖啡又能怎样?周的那副崇洋媚外的嘴脸,只此一句,便可以见。也正是他引以为豪的“上海闲话”,使他固步自封,永远也走不出上海。
说到底,一句话:“让上海人去听吧,我们不稀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