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父子

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君臣父子
    
    木愉
    
    
    返里探亲,感慨良多,其中之一是到了朋友家,人家的小孩不用大人威逼利诱,都会主动叫你叔叔、伯伯。即使素昧平生,以前从来没有沾亲带故,即使对方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大人,也会很亲切地称呼你叔叔、伯伯。听了人家对你的尊称,心里自然舒坦,跟对方的距离也拉近了许多。双方的辈分拉开了,不平等了,但双方的相处反而更和谐得体。这就想起了圣人孔子,他真的太睿智,两千年前就明白了人们之间关系的真谛,所以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往批判孔子,除了“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这些轻视妇女和劳力者的说法,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上下有别的思想常为众矢之的,后来为他老人家翻案,上面两点似乎从来也没有人胆敢为他鸣冤。其实,照我看来,除了那轻视妇女和劳力者的教条是板上钉钉的铁案,万万不能为他老人家翻案的,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却完全可以字正腔圆地为他高呼捍卫。且不论这一思想保证了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始终如一,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只说这一思想带来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有致,就值得我们推崇。
    
    这样就不能不提到西方的习俗。在西方,只要不是亲戚,就万万不会去称呼一个比自己年长的人叔叔、伯伯、阿姨、婆婆、爷爷之类。从东方来的长者,在一个牙牙学语的西人儿童面前,也不会博得人家一声尊称。如果老太婆叫吴淑华,到了西人家里作客,人家就会让所有小孩都免姓叫她淑华,看似亲切,却把老太婆弄得心惊肉跳,脸也红如桃花,俨然就有了几分被戏谑的感觉。浑身长满了嘴跟她解释也没有用。
    
    当然,西人几千年子子孙孙、一辈一辈都是这样过来的,也不能怪人家。最让人气顺不过来的是中国人到了这里,也入乡随俗,跟着大巫学跳神。到了中国人家,大人之间再是挚友,一般也只跟大人来往,跟小孩之间一般是没有什么交流的,“嗨”一声就是最大的友好和礼貌。那叔叔、伯伯之类的称呼留在了万里之遥的大洋彼岸。在异邦,我们第一代移民跟下一辈之间隔膜之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称呼的缺失。这就不能不留恋起故国的长幼有别,从而不能不上溯至孔子的君臣父子的思想。和谐和亲近其实是秩序与距离的必然结果。

木愉 发表评论于
回复水波蓝影的评论:

下一代只能西化,越来越西化。这样就是所谓融入主流社会了。
水波蓝影 发表评论于
我们的下一代若能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像我们一样游刃有余就好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