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中俄西伯利亞能源战略:把日本擠出去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回放:中俄西伯利亞能源战略:把日本擠出去

原文:俄中能源战略合作向前迈进
中国电力网 2009年4月17日08:46 来源:www.chinapower.com.cn
來源:中国经济导报

  据新华社综合报道 俄罗斯政府13日举行会议,批准了俄罗斯与中国在今年2月签署的石油贸易及管道协议。

  据俄塔社报道,俄罗斯总理普京在会上说,有关修建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至中国支线的协议,将为东西伯利亚石油销往东方创建“稳定和可靠的市场”。他表示,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一期工程将于近期投入运营。

  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西起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泰舍特,东至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科济米诺湾,全长4000多公里。一期工程全长约2700公里,从泰舍特至阿穆尔州的斯科沃罗季诺,设计年输油能力为3000万吨。俄计划通过修建从斯科沃罗季诺通往中国的支线管道,将部分石油输送到中国,并准备通过铁路将余下的石油运抵俄东部港口,然后出口到亚太地区。

  在双赢基础上探索合作路径

  俄罗斯副总理亚历山大?茹科夫表示,俄罗斯完全有能力在未来15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供应国。“能源是俄中双方的重点合作领域,两国应优先加强在此方面的合作。”茹科夫在近日召开的第五届中俄投资促进会议上表示。

  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仍稳步增长。“双边合作有助于两国国内经济增长,希望两国继续提高经贸合作的规模和质量。”茹科夫说。据统计,2008年两国双边贸易额已超过500亿美元。目前,中国是仅次于欧盟的俄罗斯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俄原油管道协议的签署建立在去年中石油和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的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中国支线原则协议的基础上。根据原则协议,双方将在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共同建设和运营从俄罗斯远东城市斯科沃罗季诺经中国边境城市漠河到中国大庆的中俄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在俄罗斯境内长约70公里,在中国境内长约960公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说,中俄原油长期贸易和管道协议的签署是中俄双方在国际油价下跌的背景下做出的理性选择,其效果对中俄双方是“双赢”的。她分析说,当前国际油价处于低位,有利于生产方和购买方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俄罗斯作为能源出口大国,目前面临着出口多元化的问题;而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对于中国能源供应安全至关重要。陈凤英强调,当前中国大部分的石油进口都通过马六甲海峡,海峡运输面临的压力和风险都很大,中国有多元化石油运输和供应途径的要求,相对于海运和铁路运输来说,基于运营成本的考虑,原油管道建设完成后,将有利于供应稳定性的增加。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说,这一系列协议的签署对中俄双方来说无疑是互利的合作。这次长期原油贸易和管道协议与中方对俄方的贷款协议捆绑在一起,恰逢经济危机时期俄罗斯对资金需求上升,将有利于促进协议的执行。

  陈凤英指出,中俄关于石油贸易和管道协议的签署,将在西北陆路和海上之外,为中国东北地区增加一条石油供应的管道,有利于中国石油工业的布局。她同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供应的需求将越来越高,俄罗斯在电力、核能、煤炭等方面资源丰富,加强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中俄双方的共识,重点是 “双方能够共同努力,确保已谈成的所有项目按照商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顺利实施”。

  谈判艰苦而漫长

  中俄以前就曾签署过长期原油供应的协议,希望基于管道的建设实现俄罗斯原油对中国的长期供应。然而,中俄原油管道协议的谈判历经近9年,其间线路多次修改。此次“贷款换石油”的谈判也曾出现反复,但终于达成协议。

  因今年2月份中俄石油协议签署后,双方均未披露具体细节,使得外界对诸如购油价格等协议内容产生颇多猜测。有业内人士称中国购买俄罗斯原油的价格为每桶73美元,也有人计算得出购油价约为每桶22美元。

  此前,因信息不充分,业界对此次中俄所签石油协议的评价存在一定分歧。中国石油业国际产业投资联盟秘书长崔新生表示:“中国与俄罗斯签订的石油协议,由于涉及到的相应条款不是非常清晰,因此还不能做一个基本评价。但因没有参与定价环节,总体上对我方来说风险较大,因我方没有控制权。其次,由于运输港口基本由国外控制,运输风险也比较大。”

  当时,中俄“石油换贷款”的谈判已经谈了近5个月,而且受到两国政府高层的支持,但是谈判进展并不顺利。据知情人士介绍,中俄贷款协议谈判去年11月份由于双方在贷款利率和中方要求俄方为合同提供政府担保的问题上存在分歧,谈判陷入僵局。有媒体报道,中国的贷款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为固定利率6%。据俄方一官员指出,“早前谈判提及的利率是7%”。一位长期跟踪此事的分析人士指出,中俄在谈判中都做出了妥协。俄罗斯曾多次警告称,如果无法取得中国方面的妥协,则将把整个东西伯利亚的原油产出输往太平洋沿海国家,以供给诸如日本等国。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所俄罗斯问题专家姜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中俄签订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仅仅是中俄石油谈判的一个润滑剂。中俄石油谈判近年来一直没有重大进展的关键障碍在于,双方在供油的价格上存在分歧。他认为,中俄此次“石油换贷款”协议的达成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促成了石油管道协议。一旦管道修建完成,中方将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俄方增加供油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姜毅表示,虽然中俄签订了“贷款换石油”的协议,但关键障碍仍未消除:输油管道何时建成仍不确定;每年的供油量不确定,该协议所签订的1500万吨/年的供油量只是意向性的;仍要进行价格谈判。姜毅表示,出于稳定供应的考虑,石油供应价格肯定要进行阶段性谈判来提前确定,类似于目前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过程将“艰苦而漫长”。

  虽然如此,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开创的这种政府间大宗石油交易的模式,对长期的原油价格无疑起到了一个稳定阀的作用。对于中方而言,俄罗斯巨大的石油产量以及其区位优势对于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意义重大。为期20年的原油供应总计3亿吨,足以解决中国当前石油需求的4%左右。专家估算,考虑到油价长期趋势,总值将达1600亿美元。这也部分解决了中国外储增长过快的问题。中石油有关人士认为,中俄签署能源合作协议主要是从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角度考虑的,从俄罗斯到中国边境修建一条输油管道的话,可以建立一条战略通道,使油源更充足,并减轻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以尽可能避开战略上脆弱的海运航路运输。

  英国《金融时报》评价说,这笔交易还增加了中国参与长期开发俄罗斯传奇般的西伯利亚石油储量的机会――也许日本将会出局。但归根结底,这是一笔易货交易,具有鲜明的“后信贷危机”特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