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烟往事的一点回忆,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小时候,除了在南方老家居住和读过一阵子书外,我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北京住着。那是我住在东直门里叫“东安南营”的一个地方。这安南营儿是自打清朝起就有的地名。清乾隆年间,时值安南国(今越南)末代国君黎维祁(年号昭统)执政,安南南方爆发农民起义,建立了西山阮朝,推翻了统治该国长达三百多年的后黎王朝。1789年,黎朝末代皇帝愍帝黎维祁兵败,被迫带领群臣退入我国广西境内,希望清廷能够派兵帮助夺回政权。当时,安南虽为中国之藩属国,但乾隆皇帝坚持顺其国内自然变故的原则,罢兵不征,封西山阮君主阮文惠为安南国王,又劝昭统帝君臣剃发易服,召至北京,留在中国居住。1790年春,昭统及其太后、太子、随员入京,被安置在国子监街居住,其门外题“西安南营”四字;其他随行官员住在东直门内今民安胡同附近一带,门外书“东安南营”。这也就是安南营地名的来历。1793年,昭统死于北京,清帝命以公爵之礼葬在东直门外,到了1802年,才被越南使臣迁葬回国。

说起东直门里的东安南营,您可能听着还是生分,其实就连现在还记着它的人大概齐的也不多了,因为这个地方忒不起眼儿。可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却和好些个比较有名的人,事和地方紧密地联系着,从这儿论,安南营儿又俨然是一处京城的“名胜”所在:

在安南营胡同的南口儿有一座二层的西式小楼,



李贞小楼的前脸夜景。

这里曾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授衔时第一个获少将军衔的女将军李贞。李贞大院有三个小门,不太气派,木门,中间安个瞭望孔,每个门上都安有一个电铃。我小的时候,电铃还算是稀罕玩的玩艺儿,那会儿一放了学,没事儿闲得慌就和几个小玩闹一块蹲儿跑到李贞家门口按门铃玩,按完了就得张罗着撒丫子赶紧跑,跑慢了还不行,因为警卫战士会打里边儿追出来,逮着那些跑得慢的就拎着耳朵找他家大人告状去。由于这个原因,我小学时候的短跑速度还是很不慢的。记得那会儿体育课的老师经常夸我,说我跑步的速度提高得很快,呵呵。

在安南营胡同和东羊管胡同的交叉处有一个红漆油门的大院



这里便是1955年分别被授予中将和少将军衔,后来又先后当了北京军区司令员的郑维山和李德生两位将军住过的大院。这两位老将军赫赫有名啊,大概诸位都有个耳闻,所以我就不多罗嗦了。这个大院也有门铃,可小孩子们谁都不敢去按,那是因为院里喂有几条狼狗,要是警卫放狗出来(虽然从来没见过和听说放过),那就不好玩喽。


胡同的北口儿是今俄罗斯大使馆



俄罗斯大使馆前门。

那阵子叫苏联大使馆。这座大使馆建于50年代,1956年苏联大使馆正式迁入,其管区范围是外国驻华使领馆中迄今都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要问有多大?反正要围着使馆院墙走一圈得照着一两个钟头的光景。这苏联大使馆的管区占的是原先东直门里的北管公园,北馆是原先北京的一组东正教建筑群,包括圣母安息主教座堂、教众致命堂和圣英诺肯提十字堂3座教堂,圣母帡幪女修道院以及南门钟楼。北馆出现于1685年中俄雅克萨之战之后,59名俄国战俘被安排住在北京,编入镶黄旗,驻守北京东直门。在这些俄罗斯人中有一位东正教司祭马克西姆·列昂节夫,他在北京为俄罗斯人主持东正教的宗教活动,于是康熙皇帝将东直门内胡家园胡同的一座关帝庙改建为尼古拉教堂供这些俄国人使用,始称“北馆”,这就是北馆的由来。打从1713年开始,俄罗斯东正教会向北京派出东正教北京传道团,人就住在安南营胡同南口的羊管胡同。。。。。。。

家门口儿的苏联大使馆带给我儿时的记忆很多。其实中苏关系从友善到交恶,安南营的“边民”们感受最直接。我记得我的小学和中学老师都这么跟学生们说过,“我们是站在反修最前线的人”;“苏联大使馆里的人全是特务”;要是看见大使馆的人在胡同里刺探情报得赶紧向老师或居委会报告”。后来想到这些事时才觉着可笑,人家到你老百姓住的胡同里刺探什么情报?不过这么说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苏联大使馆的人还真就喜欢在胡同里穿行,据说那是为了走道儿“超近”。要说这个反修最前线的人还真不那么好当。1960到1962的三年自然灾害时中苏关系早已经破裂,那时苏联大使馆里有人有把鸡煮了以后,汤自己吸溜儿了,鸡用纸包着,扔到院墙外等着中国人去捡食,然后给捡鸡的照相,您说这“老大哥”可够阴的吧?我上中学时,学校的教学楼和苏联大使馆里的中学教学楼只隔一堵墙,两楼相距不过十来米。这么近的距离双方学生彼此瞧对方都瞧的真真儿的。70年代那会儿我们国家还很穷,老百姓生活也颇拮据,即便是在北京,市民的穿着也光鲜不到哪儿去,更甭说上学的孩子们了,相信两边孩子在穿戴质量上反差给当时所有墙这边的中国孩子们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我住的楼房距离苏联大使馆也很近,不到100米,从阳台上就能看见大使馆的拱形圆顶和旗杆。因为苏联大使馆里经常放音乐,离着老远都听得见,听多了以后,我这个边民也慢慢喜欢上俄罗斯音乐了, 呵呵。


安南营胡同的东北边是今天的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母校教学楼前的雕塑。



教学楼前门,形制依旧,只是前面的墙换成了大玻璃。



新教学楼一角。

这个中学改过三次名字,文革前的校名是“北京市第二女子中学”,它与当时的101中学(文革前北京市最好的男校)和师大女附中(文革前北京最好的女校)等九所学校同列为文革前“北京市十所重点中学”。由于学校紧挨着苏联大使馆和反修路(原先叫“扬威路”,我们小时戏称它为“阳痿路”),文革中遂改名“反修路中学”。文革后男女分校的制度已不复存在,学校便因地处东直门的关系而改名为今天的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本人有幸于文革期间男女混校时在这所名校读了几年书,受益匪浅。顺便提一下,那个红遍海内外华人圈的“乐坛天后”王菲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所以打这儿论,王菲应算是我的学妹。

安南营胡同15号是原第五机械工业部的家属大院,鄙人就曾在此居住。大院里有三座高标号的水泥楼房,用的是建机场跑道才用的500号水泥,加上公寓房内的木板地,带阳台和配卫生间,这个1952年按照日本图纸修建的楼群在那个年代可算得上是高标准的住宅楼了。



安南营胡同15号大院内。



安南营胡同15号公寓楼近景。



公寓楼顶。



公寓楼传达室。



安南营胡同15号附近的老槐树,我记忆中,这棵树在我小时候就这么大。

当时几大机械工业部还没有成立,五机部的前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局,简称“老二局”。那时的家具都由局里配给,记得家里不少家具上都镶有老二局的金属牌子,这些老家具都被后来80年代初赶时髦时买的的组合家具代替了,不然留到现在肯定有了收藏的价值。其实甭说那些老家具,现在就连这所大院和大楼也行将要走入历史,去年它们被列入到北京市东城区的拆迁项目中,让位给将要在此重新拔地而起的几栋高层商品住宅楼。寻思着几乎跟共和国同龄的大楼要拆,心里老大的不是滋味,想着小时候爬楼顶掏鸟,钻暖气管道藏闷儿,爬进楼顶棚参加追捕“李贵子”,爬墙潜入大院的车库,和其他小玩闹一起愣是玩坏了“胜利20”,“华沙”,“伏尔加”和“北京”等几辆部长们的坐车等事,又甚是刺激和痛快! 只是这些如烟的往事中的物件已随着和将要随着安南营以及后来的民安胡同的消失而永远消失了















在北京,站在当年安南营的地界儿上放眼望去,一种莫名的物是人非和时过境迁之感油然而生。可是我想,代表不同时间的社会外观虽然在不停地变化着,但人们对过去那些鲜活的人和事的回忆,却还能够让历史的镜头永远地定格在回忆者想要伫停的地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