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要上初中了,划片上的那个中学是人人都说好的一个。
学校的开放日(Open House)下了班急急地赶了去,在黑压压坐满了人的体育馆里恭敬地聆听校长、家长教师联谊会(PTA)主席、绘画老师、体育老师、音乐老师讲话,说的是和小学完全不同的生活:本校孩子艺术创作的成就;体育代表队的骄人成绩;军乐队、交响乐队的各种活动;那叫一个丰富多彩!让我这个没在美国上过中学的人开了眼,很有些为儿子即将到来的新生活激动起来,没觉得哪儿有什么不妥。
一通话讲完了,家长可以自由地去见见各位老师,具体了解更多的情况。在熙熙攘攘挤在各位老师桌前的人群中,碰到了儿子一个好朋友的家长,中国人。他特意好心告诉我,这学校的课外数学俱乐部挺强的。经他这一说,我才觉得听了这一半天激动人心的讲话好像是少了什么。到底少了什么呢?在闹哄哄的人群里我站着想了一下:“哈!讲了半天,独独没有一句介绍这个中学准备怎么给孩子教英文阅读、数理化这些‘正’课的!”而我这没个学习“主心骨”的妈妈被这些眼花缭乱的“副业”成就一忽悠,就跟着兴奋起来,把“正业”给忘脑勺后了。
其实,这个现象表现了中美文化截然不同的地方。
和中国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考试文化比,美国可以说是个崇尚体育的国家。不在美国住一段,你体会不到美国人全民皆体育的热情。除了大的NBA,NFL之类的大球赛造成万人空巷,就是当地大学的球赛也能让本来交通拥挤的街道在那一段畅通无阻,甚至一个高中的球队比赛都可以让球迷们携家带口倾巢出动。今年美国经济这么不好,可是NFL比赛前的一个周末就卖出了200多万台的大型平面电视,这劲头和中国人砸锅卖铁也得供孩子上好学校有一拼。
在中国家长多数忙着送孩子弹琴、下棋、上各种补习班时,美国家长也忙,多数忙着送孩子参加这个球的训练,那个球的比赛,在体育上花钱、花精力不比中国家长培养孩子文化教育的支出少。这是美国这个体育强国的基础和根本。
举例来说,在北京奥运女子体操上得了金牌的肖恩·强森(Sean Johnson),为了她的训练比赛费用,她的父母几次抵押房屋才供出她这么个奥运冠军的。而我从孩子参加的球队、游泳队的美国家长那儿也切身体会到他们在体育上望子(女)成龙的热情和期望。
当孩子大些,开始参加俱乐部的球队、游泳队时,家长的付出就开始成几何式地往上长了。钱上不说,单就一星期几次训练的接送,周末出城比赛的长途旅行,已经让两个家长忙得团团转了!家长的时间表几乎都是围着孩子的比赛、训练时间走的。坐在烈日下看球赛,有个爸爸感慨说他现在没有任何社交生活,他的社交就是和球队孩子的家长交往,喜欢不喜欢大家都绑一块了。而每次的比赛,球队的孩子几乎个个都是全家出动去助阵。家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有时爸妈得分别带孩子去不同的比赛。只要有可能,常常看到这个比赛完又急急忙忙赶来看另一个孩子比赛的家长。儿子几次出城比赛,都有家长或是为了省旅馆费用或是另一个孩子头一天晚上有别的比赛,凌晨3、4点开车出发长途跋涉地带孩子去比赛。孩子在车上还可以睡,苦的是父母。
和考试文化的个人努力不同,体育文化培养了孩子强烈的集体、团队意识,培养了孩子在激烈的对抗中竞争。而这种群体的活动也要求孩子学会和不同个性的队员相处,往往在比赛中有些有领导才能的孩子就会脱颖而出。儿子有个队友的哥哥,足球踢得很好。我看过他一场输了的比赛,那孩子在比分落后,对方强于自己队的情况下,要赢的势头一点儿不减。有一刻,他中场被对方好几个防守队员紧逼围着,不慌不忙一边带球一边指挥自己的队友配合,真有《三国演义》里大将军赵云战场上七进七出救人的气势,他当时也就十三、四岁!最后,他的队虽然以悬殊比分输了,但所有人都对他中场一记劲射踢进的那个球印象深刻。赢的球队教练说他随时愿意接听这孩子父母的电话-意思是如果他们想转俱乐部他求之不得。而这些在我认为都是考试和书本上学不到的。
我自己是考试文化的产物。从我的经历来说,并不是一无所长。毕竟扎实的基础知识让我得以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里能够很快学习、适应、生存、生活下来。但是,我也常常感到自己没有什么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动力,我就是随遇而安,愿意给老板打工。我过去所受到的教育就是把书本读懂学通,考试考个好成绩,上个好中学好大学,这些我差不多都做到了。但是,现在却感到有所缺憾。当然,考试教育下也一样出创业的人材,只是我常想,在高分的压力下,有多少孩子自由创新的天赋被过早地压制泯灭了?而未来是属于有强烈竞争意识,有创意的一代的。
美国强大的因素有很多,这个民族崇尚体育,争强好胜的文化应该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