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马英九身边少了一个沈君山
马英九身边少了一个沈君山
马英九身边少了一个沈君山
2009-10-22 中国时报 【王健壮】
聂卫平来台探望沈君山,当年风流倜傥的一代才子,如今却因三度中风缠绵病榻,看着已成植物人虽生犹死的老友,聂卫平只能泪眼以对相望无言。
沈君山一生识“匪”无数,他曾比喻与聂“匪”卫平的关系,犹如金庸笔下《笑傲江湖》中的刘正风与曲洋,两人只能结交于暗室;如今两岸大通,他却不能与老友沧海一笑话当年,聂卫平虽留言期待他日能再与沈君山打牌下棋喝酒,但谁都知道他日其实已是来生。
五年前,沈君山曾自我评价他的一生:桥棋方面花了极少力气,但回报却出乎意料的大;教育与学术方面,则投入与收获相当,清华与他更是两不相负;唯独两岸,他虽花了最大心力,三十年来衣带渐宽终不悔,但他却预言,此生已看不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境;没想到他的预言竟然一语成谶。
从上个世纪七○年代开始,沈君山就一头栽进两岸事务,他虽不具官方密使身分,但官方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他在海外“公然通匪”,也支持他“与匪合谋”创造出延用至今的奥委会模式。九○年代他更曾三度密晤江泽民,从现在已公开的谈话纪录中,也证明这位一代才子对于两岸事务,确有旁人所不及的远见与创见。
二度中风后,沈君山写信给朋友,信中曾改写陆游的诗自况:“僵卧清华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中南海事入梦来”,可见他对两岸事务痴情到什么地步。
但他虽痴情若此,对两岸事务却又比任何人更严肃以对,比他做学问也更用心用力。早在“一国两制”之前,他即已提出“一国两治”;早在“一边一国”之前,他也已提出“分而不独”;北京制定“反分裂法”前,他不但早已有“虚的一中”的创见,更在江泽民面前大胆提出“一而后统”与“一而不统”的看法。
而且,台湾现在蓝绿阵营的人,动辄批评对方与中国领导人见面时,既不敢说大人则藐之,也未站在台湾立场发言;但在沉江三次谈话纪录中,却处处可见沈君山多次向江泽民表示,“百分之八十以上台湾人民反对接受一个共产党领导的中央政府的统一”,“‘两府’是一个事实,‘一国’倒是虚的”,以及“在台湾把统一当做最高价值,为统一而统一的人,可以说愈来愈少了”;一介布衣对万乘之主可以直言若此,蓝绿谁人能及?
在中国通过反分裂法后,沈君山也曾写过一篇文章,在这篇也许是他人生最后一篇有关两岸事务的文章中,沈君山除了呼吁两岸以“共享主权”来代替“分享主权”外,也提醒政府当局必须把握两点:其一,“台湾目前有治理自己的自主权,这是现状”,其二,“台湾人民有对改变现状的否决权”,他并且一再强调“这两点绝不能让”,可见他虽“通匪”多年,又自称是“务实的统派”,但其实他比任何人更有牢不可易的台湾主体意识。
沈君山三度中风时,马英九尚未取得政权,但就在沈君山昏迷指数一天天下滑的过去一年多内,两岸关系却发生历史性的丕变;一生以两岸为志业的人,却不及亲眼目睹更不能亲身参与滔滔两岸潮的翻天覆地变化,沈君山病榻上若然有知,想必会有“此生遗恨塞乾坤,望海难温往梦痕”的惆憾吧!
他一生只当过一次官,在他辞去做了不到一年的政务委员当天,他曾经写了一首诗,留给当时担任研考会主委的马英九,“去年今日此门中,君山英九辩三通,君山不知何处去,英九依旧笑春风”。二十年前的打油诗,今日读之倍觉伤感,君山英九辩的三通,虽然早已成为事实,只是不知当年的英九,辩的是反方还是正方?
更让人不知的是:马英九在大步推进两岸关系时,是不是曾经一读再读他老友写的有关两岸的文章?而且,令人好奇的是:马英九身边的国安策士,多数都是直线思考创意有限的“书斋型两岸通”,如果他身边有一个像沈君山这样的人,他的两岸政策会跟现在有何不同?(作者为中国时报前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