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兄周健博士
常福聚[1]
1986年,我和周健在河南医科大学相识。那时,他是我的师兄,我们同在沈琼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我们的导师是中国食管癌细胞学创始人,专门用组织和细胞学方法研究食道癌。周健打破了沈琼教授的形态病理学的研究传统,而从事人乳头状病毒(HP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无论白天黑夜,他天天在实验室做试验。在短短的二年内,周健作出了巨大的成绩。沈琼教授很佩服他的工作,对他的确很重視,并将我推荐给他。从此,我跟周健作助手,跟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他手把手地教我,而且帮我从北京和杭州买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书籍。他是我的师兄,也是我的科学启蒙人。
博士毕业后,我们继续做HPV方面的研究。周健先后到北京、英国、澳洲和美国等分子生物学试验室工作。每到一处,他都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88年,周健在剑桥大学的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 (ICRF) 的病毒实验室做研究,成为国际HPV研究的先驱Lionel Crawford教授接收的第一位中国研究员。Crawford教授很喜欢他,认为他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年青人。
周健的夫人孙小依医生也是一位勤学上进的研究员。他们不但是一对彼此相爱的夫妻,也是一对配合默契、勤奋能干的研究人员。1990年,应Ian Frazer教授的邀请,周健夫妇到昆士兰大学他所在的实验室一起工作。在澳洲,他们用HPV的L1和L2晚期蛋白,在体外成功地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克隆HPV病毒样颗粒。这个人工合成的HPV病毒样颗粒里面不含病毒DNA内核,所以没有感染性,但外壳上有很多抗原,进入身体后就会刺激免疫系统而产生抗体,因此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疫苗。这一发明为HPV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周健和Frazer教授将这一成果发表在1991年第185期的《病毒学》期刊上。1991年6月,昆士兰大学将这项发明成果申请了专利,当年7月,俩人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乳头状病毒国际会议上报告了这项成果。动物试验成功之后,又开始转入临床试验。
我于1988 年去了芬兰,在Syrjanen教授的试验室作HPV研究工作。我们经常在HPV国际会议上相遇(见图1和2)。每次相逢,我们都是十分的高兴,总是要一起庆贺。
1999年,听说周健突然去世的消息,这对我真是十分的震惊。年仅42岁,他的发明创造刚刚得到HPV研究界的公认。我们需要他,整个HPV研究界需要他。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的病毒样颗粒不含病毒感染成分、却能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有效地控制HPV感染,这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在他的研究基础上,目前许多国家已将HPV疫苗应用于青年妇女,以防止HPV感染引起的子宫痉癌。遗憾的是,周健却未能亲眼看到这项研究成果在临床上大规模应用和在人类抗肿瘤中的巨大作用。
(2007年12月于英国伦敦)
[1]常福聚博士 Dr. Fuju Chang, MD, MSc, PhD,Consultant Cytopathologist & Histopathologist,Department of Histopathology,St Thomas' Hospital,Guy's & St Thomas' NHS Foundation Trust,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