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 周 健
周春燕[1]
第一次见到周健是20年前了。当时我在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跟随张迺蘅先生工作。一天,张先生领来了一位很帅气的年轻人,向我们介绍说这是周健博士,到我们实验室作博士后。那时,博士后这个名词对我们来讲还并不熟悉,他好像也是张先生的第一个博士后。但是,他的到来为我们这个实验室带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
周健是一个非常有感染力的人。他热情、爽快,常常几句话就能使气氛活跃起来。现在似乎还能想象出来他坐在实验台前,头稍稍的向左上方仰着,满脸微笑的样子。有他在实验室的时候,你是绝对不会感到寂寞的。那时,张先生的研究生们年龄差距很大,都是恢复高考后最初几届的毕业生考上来的。周健虽然是博士后,但从年龄上讲还算不上是“老大”。不过,他在实验室里可真像个老大哥,大家有什么事情也愿意同他商量。学生们讲,周健具有南方人的细心,但更像是一个北方的男子——大气。
周健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他在工作中十分认真,效率很高,有时也很“玩命”。在博士后工作期间,周健获得了到剑桥工作的机会,来到了Lionel Crawford的实验室。一次,Lionel在tea time时向大家随便谈起一个实验的设想,没想到几天后周健将预实验的结果呈现给Lionel,并拿出了完整的实施方案。那时,剑桥Tennis Court Road上病理系那栋已有了一百多年历史的大楼四层实验室里的灯光常常是亮到午夜,而他就是最后离开实验室的人。周健的执着还体现在他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上。他一直从事乳头瘤病毒的研究,并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在这一研究领域内已是具有相当的名气。他曾经讲过,很多人离开了这个领域,但是我留下来了,这是能够在一个研究领域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可能更需要这样一份执着。周健在学术上的成就我不必赘述,直至今日,这一领域的人们还会记得他的贡献。
周健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经验乃至教训传授给你。他也可以不求任何回报地帮助他的同事、朋友。我到剑桥是经周健推荐而来的。他和夫人亲自开车到机场接我,又在接下来的日子带着我熟习剑桥的环境。也正因为有他和他的夫人在那段时间的陪伴,才使我度过了那一段最难熬的日子,克服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使工作走上正轨。也是他在得知我获得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机会的时候,给予我极大的鼓励,使我下决心留下来攻读学位。在我的博士论文前言中,我将周健列为我的第一个要感谢的人。
最后一次见到周健是1995年。他当时在美国工作,已经是乳头瘤病毒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应邀到剑桥访问。我和几个朋友在家中和他小聚,感觉到他在超负荷的工作,但还是那样的精力充沛。很遗憾当时没有留下照片,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那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当我看到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目录中一篇文章作者中Zhou Jian的名字标着黑框时,我惊呆了。我忙打电话问一位朋友,她说她也刚刚从剑桥大学病理系的Margaret Stanley教授那里得到噩耗。放下电话转眼向窗外望去,下雨了,上苍亦在哀悼!
2008年2月4日 写于重访剑桥时
[1]周春燕,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