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鬼话09年11月23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晴 11月21日,美联社报道,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11月20日对本国媒体进行了严厉批评,称美国媒体对总统奥巴马首次访华的报道过于负面,而忽略了访问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美联社称,奥巴马的首次访华成为了中国的头号新闻,中国公众对此次访问倾注了相当大的兴趣,他们对这位美国总统的看法也十分积极。然而,许多美国媒体的相关报道却严重负面,它们指责奥巴马未能在伊朗核问题、气候变化以及人权等关键问题上取得让步。 …… 近一个星期,就奥巴马访华,我浏览了境内外评论多篇,总的印象是:中方媒体--包括凤凰卫视--都是一个调子:好。境外媒体--包括美国媒体--则负面的居多。我的这个印象与洪博培先生的说法是不谋而合。 我无心也无力就自己的这一印象作论述。但是奥巴马访华有一花絮引起我很大兴趣:奥巴马在四天三夜密集的访华行程中,独邀《南方周末》编辑采访。 18日早上,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南方周末》总编向熹采访奥巴马12分钟,当时没有任何其他媒体在场。 奥巴马在专访后为该报留言说: “致南方周末和该刊读者:我期待着我们两国之间关系纽带的继续延伸,同时祝贺你们在重要政策信息的分析和流动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了解各方信息的民众对有效的执政来说,至关重要,而自由的媒体的贡献正在于为公众传递信息。” 20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主动申请采访奥巴马,但是被美方婉拒了。 有评论说,《南方周末》目前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界里面最敢说话、最代表民意的。美国的这个安排是有用意的。不同于以往的美国总统按惯例接受新华社或中央电视台等官方媒体的专访,奥巴马则是选择了《南方周末》,显示对自由派媒体的认同和支持。 香港一些媒体人士猜测,奥巴马此举绝非随来之笔,应该存在某些意图,因为“南方周末”虽非民营报纸,但与中央级的官媒比较,过往言论一向较为大胆。因此,媒体人士认为,尽管这次奥巴马访问大陆期间,人权与自由并非他与北京领导人的会谈重点,但他却在有意或无意间传达类似讯息。被认为是临走前留下的一个“自由炸弹” ,令北京方面有些难堪。 19日,《南方周末》刊登了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独家专访。但《南方周末》的提问,实在是缺乏新意,口径和官方媒体没有两样。介于中国的目前的“国情”,《南方周末》没有办法提出更加尖锐的问题,提了,也登不出来。即便这样,事前中宣部还是下令各大小媒体不得转载报道南周的专访。《南方周末》虽然全文刊登了奥巴马的访谈,却有另外两篇有关奥巴马的文章临时被中宣部撤下来。结果《南方周末》开来一整版的天窗,在开天窗的地方,《南方周末》打了自己的宣传标语:在这里,读懂中国,以示抗议。 南都周刊主笔石扉客在twitter写道,对南周和奥巴马‘亲密接触’的效果分析:中宣部恼怒,央媒嫉妒,南周狂喜,粤督忐忑,向熹泪流满面,而胡舒立(《财经》杂志)爽然若失。 …… 奥巴马独选《南方周末》,老殷对这花絮虽然很感兴趣,但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我还在思索中。我引用上述评论观点并不代表《巴陵鬼话》的立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911201451221002--ss.jpg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911201434121002--ss.jpg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