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8日 星期天 晴
在对钱学森的诸多评论中,有两则评论不一般。
一则是:《扬子晚报》11月1日报道:“在获悉钱学森逝世的消息后,几大门户网站都在显著位置做了调查,主题是在钱学森一生的闪光点中,哪一点最令人印象深刻。网友评价最高的是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从美国回国,排在第二的是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排在第三的是钱学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奠基人,钱学森参与“两弹一星”研制。”
上述文字说明:对钱学森,中国人最敬重的并不是他在科技方面的贡献,而是当年从美国返回中国,报效祖国的爱国壮举。
对此,老殷有点惊慌:我敬佩钱学森的是因为他在科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至于是否爱国,我真没有思考。莫非我无爱国情怀?
另一则是:10月31日,“红网”上有一篇文章说:“今天的青年人或许觉得,钱学森等一代大家不论科学成就或人文高度,都是后人高山仰止,无法企及的,事实上并不然,钱学森早年曾申请美国国籍未遂,其毅然回归祖国,爱国主义情怀固是主要因素,美国麦卡锡主义的歧视、打击和排挤也是重要原因……”
乍一看到“钱学森早年曾申请美国国籍未遂” 几个字,我甚至怀疑是否谣言。 后来,我在《美国之音》网上看到相关报道,心情才平静。
1991年,《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的作者张纯如采访了毕业以后留在美国工作的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她写道:“永刚告诉我的第一件事,就是他父亲对于五十年代美国政府亏待他的往事,仍耿耿于怀。他说:‘就像先把人家请来作客,然后一脚踢他出门。如果我父亲在这个国家犯了罪,当然无话可说。可是他奉献了二十年青春为美国卖命,对这个国家的科技有莫大贡献,得到的报酬却是被赶出去。”
美国《航空周刊与太空技术》2008年1月7日刊登的一篇介绍钱学森的文章说:“他不情愿回国的举动很难被称为爱国行为,可是这点在那时,而且现在仍然被中国官方的历史观所忽略。”
上述文字说明了钱学森当年“海归”的真实。与中国官方的说法大相径庭。不过,官方意在借钱氏塑造典型,激发年轻人--尤其是海外学子--的爱国情怀。虽是“野蛮”宣传,却也有它的道理。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藉。科学家爱国是重要话题。惜我不便多说,因为我不是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