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出国,回国(晓青文的回帖)】

从这里可以看到我在文学城的所有文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注】:此为晓青文,《从海归孙博士的遭遇想到的》(2009-11-21),之回帖,不拟重发,故仅将文转此。

这是一篇很好很好的议论文章。晓青的议论我基本赞同。因为题目太大,我就简单写几笔,有的可能是对晓青的补充,有的可能在某些细节上感受不同,不过,都是补充这个很有价值讨论的大题目。

无论出国还是回国,的确都要多方了解和权衡利弊,再做决定。

1.出国:

作为我自己来讲,出国,是一点儿也不后悔。原因:
a.如果不出国,我不会有这样的人生之路,比如说拿到硕士博士,我是我的人生梦想之一。如果在国内,我的年龄,已经不允许我再读学位。
b.我出国时,出国绝对是人们追求又羡慕的一条路,而我又是在一个人生十字路口上,刚刚转业,待开辟新的生活之路。就是说不存在放弃国内的成功,而走上一条不确定的路之虞。
c.我没有王启明,或周厉(《迈哈顿的中国女人》的作者)的艰辛,就像我的同学一样,一路奖学金(实际上是助学金)把我送到了我现在的位置,所谓安定也好,成功也好。所以,也谈不上什么牺牲。

反观之,现在看到好些往加拿大的移民,过来之后,非常踌躇。因为,
a.他/她们都35-40岁上下,在国内,既有家庭,事业又小有成。
b.出啦之后,很难能重新求学,但还是要进行适应性的学习或培训,即重头做起。
c.希望有个更辉煌的路,但创业的路从某种程度上是从他/她们的事业顶峰走了一些下坡路。
所以,他们就踌躇,经常衡量着,是留下好,还是回去好。

2. 回国。
就我自己来讲,我基本不做幻想。因为,很简单,我在国外生活这么多年,我的同学朋友也在国内奋斗这么多年。我捞到了国外的实惠,难道还能同时占有国内的实惠吗?只要回答了这样一个简单问题,就可以平心静气了。

具体而言,几年前,我也研究过,是否能回国。不谈事业(40或45岁以上的人最好别再谈事业了),如果我能回去挣个十几二十万,大概可以保持美国的生活水平,比如说,支持一个房子和一辆车(假定不需要再存退休金)。

可是当我跟国人说起,人家说就算你能拿到,你肯定心里不会平衡。因为,你的同学,当官的已经到了司局级,穿军装的都是哈哈大笑(校),搞学问的不是博导,就是系主任,副院长,做买卖的,都是董事长。你如何和他们交往?也是,原来在国外,就凭一个,比如说,NASA的高级工程师(其实就是一个一般雇员),就能在回去的时候和所有这些达官贵人平起平坐。现在海归了,既没有官职,也没有学衔,就这么一点儿小钱儿,马上就会成了同龄人中的落伍者。想想,也是。当然,有人说,你的同学中,不是都这么优秀呀,也有三六九等呀。的确,我们同学中,就已经有两个英年早逝了,还有下岗的,可是,谁会向下走,向下比呢?你会吗?

于是,我想,回去,大概最难的是有一个心理的平衡,和一个合适的满足心理平衡的消费的收入。这个,起码要三五十万。当然,也有人帮我算了一笔细账,要不降低生活水平(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心理的),一年要挣到九十万才好。这是北京银行当年(2004)的副行长的收入。全北京只有那么一位或几位。

简单说,回国的必要性(满足你的心理要求)要求你去做北京银行的副行长;而可能性告诉你:能做到的几率基本是零。

退一步说,就算你不在乎心理平衡,你可以将就这十几二十万,难道这是一个唾手可得的收入吗?也许这还是你奋斗几年后的收入,如果你回去后幸运走在了上坡路上!可是,又有多少回去的人,40-45之后,还继续走上坡路呢?

所以,我的结论,在海外奋斗有十或十五年以上的人,不要再觊觎国内同龄人的实惠生活了。人与人的聪明度和努力度都是差不多的,一个人不可能靠在一条路上的奋斗,而得到两条路上的收获。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