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老百姓对“父母官”的期待,自古以来主要有两个:一是能够解决多年来悬而未决、民众积怨甚深的难题;二是能关顾民间疾苦。千古人杰如包公、海瑞之辈,所作所为,无非如此。
但是,这两点虽然简单,几千年来,真正能做到的官员并不多;近20年来,更是寥寥无几。原因也简单,近20年的执政方向,早就颠覆了传统,也远离了所谓“社会主义”,讲起来也就两条:一,为资本开道;二,扩张官权、官利。
然而,就在胡温提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新政(其实是回归传统)目标5年后的今天,终于出现了可以证明其执政新理念之真诚与可行的现实范例。做到这一点的人叫“薄熙来”,这是一个早已为中国公众所熟悉的名字,但是这一回,这个名字的内涵有了改变。
无论是别具匠心的与罢工出租车司机平等对话,还是出人意料的“红色短信”另类旋风;无论是轰轰烈烈的打黑、肃贪,还是貌似平淡的调控房价,提出“宜居重庆”,让普通人“6.5年家庭收入可买得起一套中低档商品房”,薄的所作所为,都与其同僚迥然有别:每一步,都要冲破各种阻力,打破既有的框架;每一个动作,都不仅仅是说说、秀秀,而是有可以简单验证的标准和效果;每一步的指向,都是“惠民”,可接受公共舆论的检视。
在现行体制及官场规则下,要这样做,难度可想而知,不然,也不会仅有独此一人。在当代中国,真正要做点事出来,一定要有“打破规则”、特立独行的气魄和勇气。首先要有此心,有心的官员而今官场百不一二;其次要有此能,有能者更是万中无一。近20年来,有此心且有能此者,吾惟见朱容基、薄熙来两人而已。薄比之朱,器局固犹有所不及,在地方时的作为,则同样轰轰烈烈、掷地有声,声色或已过之。当然,二者所握权力,也有不同。
当其他人都说的远比做的多,说的满耳,做的却看不见,或者看见的其实是另一码事时,薄熙来却在拿出实实在在的业绩,让治下的民众感受到实惠。相信今天当人们听到这个名字时,心中会泛起不同的联想。这个从在大连开始就为公众所知的名字,现在已逐渐在人们心中占据新的位置。他不再只是某个中共元老的儿子,而主要是他自己。
人们看到,被民众欢呼的“薄熙来新政”,正是始于2007年薄一波辞世之后。薄熙来选择在这种时候发力,相信绝非偶然,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源于他内心隐秘之处的一种情节:他希望能独力证明自己的能力,告诉世人,他能够走到今天,靠的不是父荫,而是因为杰出。
对于薄熙来的杰出,相信任何不戴有色眼镜的人都已有共识。但他能够走到今天,却无法抹去其先辈的痕迹。在中国,并不是杰出就能往上走。因为杰出反遭厄运的,其实屡见不鲜;因杰出而在官场成功者,反属罕见。薄或许是一个例外,这种例外当然有其特殊原因。现在看来,这个例外是薄熙来和中国共同的幸运。
因为他今天的所作所为,人们可以选择忽视他是怎么能够坚持到今天的。不管是将来的历史,还是今天的老百姓,评价官员的标准都只有一个:不是看他说了些什么,也不管他心中想的是什么,只看他实际做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