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从佛经中得来的立论是:人除了身体和心识以外,别无其他。佛教中,将身体和心识又分成“五蕴”.身体是色蕴, 其它四个蕴属于心识部分.
常兄您对这个立论表示不同意,认为佛教说法有误.
我说这个论点的因(成立之理由)是- 除了身体和心识以外,人们找不到其他的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是属于人的范畴.或者是依附于人的.
所以我对常兄您说,如果你要推翻佛教的这个观点, 你必须找到这么一个不是身体,也不是心识的东西,它还必须是属于人的. 那么怎么样来找呢,通过现量找 (眼睛看到没?,耳朵听到没?等等),或者通过比量来找,通过严密充分的推理,来推出有这么一个东西.
如果您现量和比量都找不到,您也不得不承认这个论点.凡是有意义的辩论就是这么来的.当然,我这里指的现量是世间人根识不坏,意识也没有错乱的人的根现量.(对不起残障人士排除在外).还有一些世间人的现量看不见或有局限性的,比如神啊,鬼啊之类的,这也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因为我的立宗限于人,不是讨论神鬼的五蕴.
至于常兄下贴提到的"阿赖耶识"、"末那识",佛教认为那还是属于心识的范畴,是属于"识蕴"里头,并不是第六个蕴,而且"阿赖耶识"、"末那识"终是心识,并不是心识以外的东西.若有看官对"阿赖耶识"、"末那识"是心识感到疑惑,请自搜google,此处省略我copy&paste,呵呵!
所以一句话总结,您终究还是没有找到这么一个东西,您就不得不承认佛经中这个论点,说这个论点有误的话是要收回去滴.
常兄在前贴中第二个观点是推崇胡塞尔的意向性认知,您认为它是超胜于现量和比量的.
我还不得不推翻您的观点.我从佛经中得来的立论是-在世间衡量对境的量只有现量和比量,没有第三个量.
现量,比如眼睛看瓶子,瓶上真正色法的部分全部都能以无有混杂,无有前后的方式照见.现量是没有什么分别念的.而比量是分别念来推测因为这个瓶子是所造作的,因此它是无常的.
现量和比量包含全部人类对外境的认知,那个胡塞尔的理论是第三个量吗?
常兄,从你的对胡塞尔理论的定义来看-他的意向性理论(包含在现象学中)主张先不要争论两种认知方法谁好谁坏,把争论悬搁起来,以直观还原的方法(不同于中国传统思想里的那种直观)研究意向性。对于意向性的描述最后涵盖了实在。
常兄,这里的直观还原的方法,是如何直观还原的,是用六根识直观感知?还是入于禅定?无论如何,我所想得到的,普通世间人的心识能做到的直观现量,无非用六根识直观感知,或入于禅定,但它们终是现量的范围.那个胡塞尔直观法门又有什么超胜之处?请常兄讲解一下胡塞尔直观法门,如何能够上天入地的涵盖世间万法的实在,并成为超胜于现量和比量的第三个量.我此处不是来开玩笑,我的辩论是非常认真的.
至于西方哲学里怎么看现量和比量的,我不怎么深究,佛教中从来没有对现量和比量谁优谁次的争论,也完全不需要啊.(历史上真的会有这么一大群哲学家来争论这个破问题,他们可真的是集体笨死的,常兄要冤死史上的哲学家们),连我们的小朋友都知道的-现量和比量都需要,没有现量,成了瞎子聋子,怎能了知世界吗?没有比量的推理,连最简单的数学证明题也做不来,人不成了混混沌沌的东西了.
常兄,佛教哲学关注的不仅是形而上学,它其实在认识世间万法的现象和实相,通过什么呢?离不开现量和比量,只有这两种工具.而现量是比量的因.佛教认为,事物有显现和隐蔽的现象,一切的比量要有现量做基础,才能在现量的基础上推测出隐蔽的事物.比如山上有火,有烟之故.从现量看得到的烟来推测山上隐蔽的火.
常兄,你要问-至于实我存在一定要被现量照见,谁说的这就是衡量的标准?佛教说的就是标准吗?这是思考问题的大障碍。
实我是本来不存在的,可是愚痴的世间人偏偏认为实我,常我,神我的存在.因为他们没有仔细的观察,生生世世有强烈实执的习气(习惯思维).我仅仅是一个名言中假立的概念,不在事物的本质上存在.现量中你也看不到一个实我,常我,神我,比量中你也推理不出实我,常我,神我.有了现量和比量,思考问题又有什么障碍?佛经从来没有说过,不信从佛者,要获罪之类的.
常兄的前贴
>如下全部介绍胡塞尔太花时间。我仅仅就有关内容介绍一二。佛教的现量和比量, 我认为大致对应于西方哲学的感官感知和理性推论两种认知方法。这两种认知方法在西方哲学里大致就是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读过西方哲学史的都知道这两派一直 在争论,不过这个不是我们这里关注的内容。局限于这两种认知方法的优劣的争论其实限制了西方哲学本体论或者存在论的发展。我认为佛教哲学关注的就是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所以这个问题佛教哲 学理论里同样存在。而胡塞尔哲学的优点就是对于两种认知方法争论的突破。他的意向性理论(包含在现象学中)主张先不要争论两种认知方法谁好谁坏,把争论悬 搁起来,以直观还原的方法(不同于中国传统思想里的那种直观)研究意向性。而意向性则包含全部人类认知构成。对于意向性的描述最后涵盖了实在。这个方法抛 弃以前常用的抽象概括方式、理性演绎方式,老老实实地以描述被给予性来认知世界。
而佛教的认知理论,比如成唯识论认为三界的本源是阿赖耶识,都是“唯识所变”,“实无外境,唯有内识”。根本上是将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比如,佛教唯识论同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一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构成的,荣格则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构成的,而佛教唯 识论则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六识意识这三个层次构成的。从这个例子看,他们的问题都集中在一点,那就是以已知的知识来演 绎涵盖未知的东西。以我来看,这是不负责任的武断,尤其将这种方法运用在探讨存在这种根本问题上。以武断的认知来推进思想是不可取的方法。
这就是我不同意所谓“五蕴的定义”的原因。你让我说还有没有六蕴七蕴,说不出来就要承认你的五蕴是对的。这。。。。。。有点像无理取闹。希望你只是在开玩笑,而不是认真的。
至于实我存在一定要被现量照见,谁说的这就是衡量的标准?佛教说的就是标准吗?这是思考问题的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