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苏共被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所抛弃!
1985年3月11日,无论是对于苏联还是对于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由于苏共领导人契尔年科病逝,这一天,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历史选择了戈尔巴乔夫。然而,正是这一天,发生在两千多万平方公里苏联领土上的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革由此开始。
应该说,此时的戈尔巴乔夫正受命于危难之际。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经济便进入了停滞状态,而老人政治的现实则使得危机进一步加深。再加上最高领导人的频繁交替使得苏联人民的危机感进一步加深。因此,当年仅54岁的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各界人士无不欢欣鼓舞,对他寄予了极大期望。而戈尔巴乔夫也跃跃欲试,他向国人保证将把苏联带向民主和繁荣。
然而,自斯大林以来,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体制形态,已经积重难返。戈尔巴乔夫的日子并不好过。于是,上台伊始,他提出对社会主义要重新认识,为其改革寻找理论基础。在1986年的苏共27大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完善社会主义”代替“发达社会主义”的概念,强调“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任务”现在“毕竟为时尚早。应该说,戈尔巴乔夫正视现实、谋取革新的理念是清醒的。他对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列宁的形象是崇高的,列宁的遗产是创造思想、理论财富和政治上的高瞻远瞩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越来越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轨道,向西方社会民主主义思想靠拢。1988年6月,他首次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之后,在各类会议中,他不断阐释这一思想。美国政论家布热津斯基非常敏感地指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程已逐渐走上了修正主义道路。”此后的实际证实了布氏的判断。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方向,对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988年,苏共通过决议开始实行私有制,实际上取消了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戈尔巴乔夫的基本思路是削弱中央的控制权力,扩大地方和企业自身的自主权,使企业实现“三自一全”的完全自主经营。但是,他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未带来预期效果,反而带来了社会生产的严重衰退和经济危机。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号称“停滞时代”的1981—1985年。
经济改革受挫,戈尔巴乔夫便认为这是政治体制僵化所致。受“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他认为社会主义政治应该增强公开性,是多元化、民主化的新型政治。为了调动人民对国家改革的参与和支持,他强调政治“公开性”原则的重要性,这对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1988年经济改革失败后,戈尔巴乔夫的思想离开了改革的轨道,开始对社会主义政治实施根本性的变革。在1988年苏共2月全会报告中,戈尔巴乔夫明确表示“苏共支持舆论多元化”,这意味着苏共抛弃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政治模式,其指导思想变成了马列主义、西方民主社会主义、基督教哲学的大杂烩。此后,苏共分别通过决议对《宪法》和《选举法》进行了修改,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实行总统制,并于1990年3月召开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决定实行多党制制度。至此,苏共彻底放弃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社会主义苏联的崩溃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不仅体现在国内层面。在对外关系方面,戈尔巴乔夫认为:“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准确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因此,苏联的对外政策必须“由过去以阶级利益为主转变为现在以全世界人类利益为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戈尔巴乔夫宣称:“苏联对盟国发号施令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过去一切事情都必须由苏联盖章批准的做法已经结束。”1988年,他允许东欧国家民主化。然而,正是这一政策导致1989年东欧的剧变,并导致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的终结。
勿庸置疑,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甚至整个人类历史上,戈尔巴乔夫注定要占一席之地。不管怎样,一个超级大国的社会主义大厦在他手里轰然倒塌,将苏联带往民主与繁荣的誓言言犹在耳,可转眼间大批人却陷入衣食无依的境地。然而,历史的发展将提供越来越多的注脚,不断为我们诠释着戈尔巴乔夫的形象。
再看苏共亡党
1993年3月26日,苏联共产党决定改组为“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名称变了,地位不同了,可苏共留给世人的思考至今依然不断。一个曾经领导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使苏联与美国鼎足而立的布尔什维克政党,一瞬间就烟消云散了。
苏共的灭亡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极大关注。一个拥有1500万党员、有着光辉历史的政党,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黄苇町先生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一书中认为:“苏联共产党不仅是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所搞跨,也是被它一直宣称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所抛弃。而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此话一语道破个中缘由。
自斯大林时代以来,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党内生成一个特权阶层并不断扩大。由权力过度集中引起的腐败问题不断腐蚀着苏共自身的威信和执政能力,也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党群关系日益恶化。而且,苏共领导人除列宁外,后来的领导人对党的建设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他们虽然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建议和主张,但多属于政策性的而非理论性的,各个领导人之间缺乏思想上的连贯性,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这对执政党自身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而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则宣称:在西方社会党人和苏联共产党人之间,“已不再存在从前使他们分裂的鸿沟,在人道的、民主的价值观基础上,我们不仅在政治立场上而且在世界观立场上都接近了。”这表明,苏共最高领导层已经丧失了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失去共产主义信仰的苏联共产党,分崩离析便是迟早的事。
实际上,对于苏共的政策,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结有着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是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政治改革的失败使得这种不满之火进一步蔓延。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民众对苏共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苏维埃俄罗斯报》的社论说,“在俄罗斯工人群众之间,酝酿成熟了一种信念,认为摧毁苏维埃制度并放弃与苏共团结一致将对人民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