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父亲的艰辛

孙传荣,笔名夏威夷。男,1961年6月17日生于江南水乡高淳,曾当过教师,现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负责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自从父母搬到圩堤旁以后,他就种那8分的自留地,平时也不是太忙,空余的时间打打麻将。他将那8分地,种的全是糯稻,每年都要收上一千斤左右。
  每到腊月,父亲就做"欢团"、饴糖卖。
  过程是这样的:糯米用水先浸上12小时,再淘干净。上屉蒸熟,再晒干。这种晒干的饭,我们这里叫"国子"。再把晒干的"国子"打成一粒一粒的米。再在锅中一起用沙子和"国子"炒成泡米。
  炒泡米的过程,将沙子炒热,再把"国子"倒上半斤左右,几秒钟时间,就变成了白花花的泡米。再用筛子把沙子筛掉,那泡米吃起来很香。炒泡米的时候母亲在灶下烧火。
  泡米炒好后,用稻篓装好,为了保持有余温,用布盖起来,做"欢团"备用。
  泡米炒好后,用糖稀和泡米先伴匀,用酒杯做成一个一个的球形状,大小直径约8~10公分,把做好的胚子,放在搓筒里搓。
  搓筒:用毛竹做成的,长度约两米,将毛竹破开,里面的节去掉,再刨光,用凿子划上一个一个的"X"。大概十公分划一个,全部划满为止。两个半边的毛竹也有上下之分,下面一个有一头的顶端留有一个节。使"欢团"在搓的过程中不掉下来。上面的一块两端都是空的。
  泡米胚子做好后,一次搓十个左右,放在搓筒里搓,一般不会搓的人,一搓就全部扁了,搓好后一个一个的很园,就成了"欢团"。
  等糖稀干了后,就不沾手了。吃起来很脆,甜甜的。
  一斤糯米能做一斤二两"欢团" ,那时糯米价格是一元一斤,但"欢团"能卖到两元一斤。父亲每年的腊月要做500斤糯米。他做好后由母亲去卖,我们这里过年时家家都需要,很好卖的。
  糖稀,也是自己做的,做糖稀的过程是这样的:
  糯米浸泡12小时以上,淘净,蒸熟,一次约60斤米,称为"一扎"。
  用一口大缸,四周护上稻草,将蒸好的饭倒在缸中。再用大麦芽点卤,大麦芽必须要打碎成糊状,"一扎"用麦芽5斤2两。
  糯米饭和麦芽放在缸中后,加温水10斤(40度为宜)搅拌均匀,再盖好发酵8个小时。
  发酵后捞出来榨干,榨出的汁就放在锅里熬。榨出的渣叫"糖诏",可以喂猪。
  汁,熬到一定程度就是糖稀,以用筷子沾一下,看看牵丝的长度就知道的,再用嘴尝一下甜度,父亲做惯了的,只要看一下就知道了。
  除做500斤米的"欢团"外,父亲还做部分饴糖。
  饴糖就是在糖稀的基础上继续再熬,熬到一定程度,就打起来放缸里降温。等到不烫手为宜,挖出来再搭,叫搭糖。
  糖在缸里的颜色是咖啡色,但拿出来一搭,就雪白了。
  搭糖:在糖凳上一人拉,另外一人慢慢加量,一搭一多,一搭一白,大约20多斤为一搭。搭好后放在硬板上,洒些面粉,趁热拉长,切碎。等到冷却后,密封装上。
  饴糖的特点,味道鲜美,脆,不沾牙。它的分子结构和白砂糖是不一样的,饴糖可以治咳嗽,方法是和鸡蛋一起炖熟即可。效果100%。
  父亲每年的腊月,能赚上我当时三个月的工资,也就是说,8分地的糯稻能变2000多元。
  那个年代,父亲这个手艺 ,养活了我们一家人。我们弟兄从小就跟在父亲后面看他做,后来大了就帮他。可是这手艺到我们这一代后就失传了,这种方法,我只能把它保存在天涯这里了,也好让过世的父亲得到一丝安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