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中如何放松下巴的教学
作者:王晓威
美声唱法教学中有个技术是放松下巴,有人说:这项技术需要歌者一生去完善,没有谁敢说自己的歌唱在这个技术运用上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因此作为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统筹与调节学生的歌唱机制是必备的能力。针对放松下巴,笔者经过多年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认为通过有目的的手段能使学生达到放松和尽快掌握美声技术的能力。(一)下巴不放松的表现
声乐教学过程中,关于呼吸、打开喉咙、共鸣被作为歌唱的三大要素是相辅相承,其中打开喉咙是基础,喉咙打开了气息才能通畅,声音就能达到共鸣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难的,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和学生艰苦的锻炼才能掌握,打开喉咙是歌唱三大要素的基础,其中就包括放松下巴,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下巴的作用,一味强调喉咙的打开状态,其结果就是技术进展缓慢、声音不够自如,如果下巴不放松,会影响气息的稳定、声音的通畅、发声的自如,欣赏者会感到歌唱者声音挤、卡、提、飘。有些声乐学习者唱歌时伸脖子、压脖子、脖子僵硬或松懈都是不对的。歌唱时下巴要保持适当的状态,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要保持准确的度是不容易的。下巴太松,声音就容易憋在口腔里,听上去又暗又空,下巴僵声音就挤,下巴用不上力量声音就飘、虚,下巴下压就会出现提喉的喉音。如何让下巴保持适当的位置是一项课题。
(二)声乐教学中放松下巴的训练
1.在学会放松前,先要学会如何打开喉咙和正确呼吸。打开喉咙和呼吸是一对对抗性质的关系,两者既在一个动作内完成,又各自具有独立的意义。打开喉咙就是作打哈欠的动作,使内口腔形成“管状”,其状态为软腭抬起、舌头放平呈勺子状、后咽壁有一种向后拉起的感觉,下巴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在打开喉咙的瞬间,横隔膜下降,气息找到支点,呼吸要与打开喉咙相协调,在这组动作中,打开喉咙和深呼吸是歌唱的主要矛盾,下巴的放松是次要矛盾,但是下巴要是处理得不好,也直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沈湘先生提出用咀嚼的办法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接受和运用,因此,咀嚼能够使声音更松弛。
2.有意识地放下下巴。在发声或歌唱中,有时候学生为了追求明亮的共鸣效果,往往会忽视下巴的作用,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听觉感受给以合理的指导,过分追求头声时,气息有时候上提,学生自己注意不到,还以为是高音位置的问题,这时,教师有意识的提醒学生做正确的呼吸训练。有意识的向下拉下巴,同时放松面部肌肉,使咽腔获得充分的张力,声音就会得到很大改善。
3.抬软腭以获得下巴的放松。歌唱是个整体器官协调产生的结果,如果气息不够深不够稳,下巴会僵,声音也就不会松弛自然;如果软腭抬不起来下巴同样不能正确的放松。它们是矛盾的对立面,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纵观全局,发现学生下巴下降不够时,不要一味强调放下下巴,那样,学生容易紧张,这时最好让学生关注软腭这部分,软腭抬起来了,下巴自然也就放下了。形象点的比喻,将一块布中间向上提得越高,周围下垂得越好。软腭与放松下巴之理同此。
4.抬笑肌和下巴放松的关系。良好的歌唱是整体的体现,丰富的表情、美好的体态、声情并茂和完善的技巧是不可或缺的整体。歌唱时为了获得明亮集中的声音需要抬笑肌,抬笑肌不但美观,而且也是获得共鸣与集中的有效手段。在抬笑肌的同时下巴不要跟着上升,而是向相反的方向向下拉,拉的同时注意不要过劲,过劲同样会使声音失去圆润通松的效果,检验下巴是否处于合适位置,要关注一下下巴是否可以自由活动,如果出现僵硬的现象说明不够松弛。
5.让声音掉到地上的感觉。这个概念听上去似乎很抽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十分明显,特别是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一方面初学者找不到气息的支点;另一方面不会将声音送到头腔的高位置,如果以弯腰结合“声音掉在地上”的方法训练,既能使其松弛,又能找到气息和声音的贯通感,用这种感觉教学:不论是发声还是演唱整首作品,都能从心理上和身体上给学生良好的提示,在使声音掉在地上的同时,以运动方式演唱效果更加明显,比如针对一个身体僵硬、下巴紧张的学生,使其运用此方法既能让他放松身体,又能放松下巴,从而获得松弛具有穿透力的共鸣。
6.华彩的练习方法。这是一个稍高级的声乐练习方法,教师可以使学生练习唱长的华彩音阶,用一口气唱完,随着音区的变化内口腔与外口形做变化调整。由低音开始,先使学生口形作U的形状,因为U母音最容易找到共鸣点且咽管最长,随着音区的提高,口型由U母音过渡到A母音,接着再过渡到E母音的形状,这个过程中,学生唱到高音区时笑肌要逐渐抬起,同时下巴配合做左右活动的动作,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既能使三个声区统一起来,中间过渡没有明显的痕迹,同时声音又灵活集中、具有明亮且柔和的穿透力。
综上所述,放松下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不掌握该项技巧,就不能获得美好的歌唱,也就违背了美声唱法的基本原则。教师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应当综合分析,变换训练方法,才能使教学方法更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有更多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