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默想》第五章 基督的救赎

主啊!让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赐我以你的眼光把他们看待, 让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诸于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宽深的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克艾蒙(Edmund Clowney)著作
苏文峰/简王仁芬 合译

约翰福音3:16说:「神那么爱世人,甚至赐下祂的独生子……」「那么」这个词道出了神爱的份量。神的爱可以衡量吗?是的,因为约翰向我们介绍了神的独生爱子。祂是道,是永远在父怀里的那一位(约1:18)。天父对祂独生子的爱,将神的爱的丰盛完全表明出来。子承受了这一切的丰盛,也以同样的爱作出回应。三位一体的神之间的关系,是永不止息活泼的爱。

父爱子有多深?我们似乎永远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可是我们能藉著奇妙的默想,不断地找到答案。我们听到父称祂的儿子为所拣选、所亲爱的(路3:22;9:35)。神永恒的爱,以道成肉身的子为焦点。马太把何西阿所描述,神对以色列的爱,应用到耶稣身上:「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太2:15;何11:1)。天父以何等深的爱来看着婴儿救主、孩童耶稣与受苦的弥赛亚,注视祂在旷野、在客西马尼园、在十字架上的一举一动。

父对子的爱可用什么来衡量?父愿意把什么礼物给子?约翰福音第三章的末了给了我们答案:神在爱中没有一样不留给子,父神愿意把一切——整个宇宙、整个世界都给祂。这样,约翰福音3:16是否该重写为:「神那么爱祂的独生子,甚至将世人赐给祂」?这个说法才与约翰福音3:35吻合啊!但约翰福音3:16却不是这样说的!

这两句话的不同,使我们想到什么呢?神爱世人甚于祂的儿子?撒但曾经试探耶稣,只要耶稣肯放弃天父而拜祂,祂就把整个世界给祂。耶稣拒绝了。那么,父神是不是反而胜不过这个试探,宁愿以祂的独生子来换取这个世界的荣华呢?

我们不能再往下想了,这个想法是愚昧的:可是它将我们的默想往前推进了一步。我们如果认为这世界有真实的价值,以为这世界是神想要的,我们就会愚蠢地以为,这个世界比祂的独生子对父神的吸引力更大。可是约翰福音3:16所说的正好相反。这世界在神眼中不是荣耀华丽,而是充满罪恶。正因为这世界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灭亡,神的爱才越发显得奇妙。不是这世界的广大,而是这世界的败坏,道出了约翰福音 3:16的真正意义。

当然,子也在爱中摆上自己。「祂既然爱世界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约13:1)可是圣经认为加略山是父神爱的礼物,不只是子的。「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捨了,岂不也把万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么?」(罗8:32)神要亚伯拉罕将神所应许的儿子以撒,献上为祭。但最后,以撒的生命得以保全。神预备了一只公羊来代替以撒(创22:14)。

保罗在这里所要说的是,亚伯拉罕得以保全他所爱的儿子,但是神却不能保全祂的爱子。祂的独生子必须献上作赎罪祭,这祭是不能以公羊或羊羔代替的。神付出代价。在说到十字架时,出乎意料地,保罗提到「神」的爱,而不是「基督」的爱。「……基督……为罪人死。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由于为我们死的是基督,而保罗也提到一个人可以爱另一个人到一个地步,甚至愿意为他死,所以我们会认为,保罗应该说:「基督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可是,他没有说「基督」,却说「神」;因为他深深认识加略山是父神爱的礼物。

基督徒的默想常常注意的是子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可15:34)。让我们也想一想父神当时的心。祂离弃了祂独生的爱子,那个唯一不应当被祂弃绝的「人」。父在各各他,付出了何等的代价!我们所能体会的可能有限,我们不明白何以这位「自有永有」的神,能承受分离、受苦与审判的代价。可是除非我们思想祂所付出的代价,否则我们就不能真正明白祂的爱。

基督的爱与父神的爱是合一的。耶稣基督不仅因成为「除去世人罪孽的神的羔羊」而显明父神的爱,也因成了「救主」和「生命的主」,把父的爱表明出来。正如先知所预言的,耶稣是寻找亡羊的好牧人。祂要亲自成为祂子民的好牧人(结34:11)。耶稣就是这位好牧人。祂说:「我与父原为一。」(约10:11,30)祂又说:父爱祂,因为祂为了羊把自己的命舍了(17节)。

浪子回头的比喻(路15:11-32)最能表明耶稣寻找亡羊的爱,这爱与神的爱是同一的。乍看之下,这个比喻里好像没有耶稣的角色。在同一章圣经的第一个比喻里,耶稣是那位寻找迷羊的牧人,而在最后这个浪子回头的比喻中,祂竟然不是那个大儿子。这章圣经的三个比喻,都是耶稣针对文士与法利赛人对祂的批评而说的,他们批评祂和罪人同席。但耶稣要他们知道,一个迷途的人回转,在天上有多么大的喜乐:是神接纳悔改的罪人的喜乐。大儿子的角色,表明这些以色列错误的领导者自以为义的态度。他们拒绝与罪人来往,正像那个大儿子不肯进去参加筵席一样。耶稣把祂自己所做的,和他们所不愿做的,作一个对比。就是这个对比,才更显出这些比喻的力量。身为好牧人,祂把九十九只羊留在旷野,去寻找那迷失的一只。身为真正的大儿子,祂不但预备好与浪子在天上一同坐席,祂还到遥远的国度去寻找他们。只因为祂到浪子喂猪的地方去,他们就批评祂不洁凈。可是这位父神的真儿子,与父神一样充满着爱:「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9:10)

 



基督的受苦和荣耀,都向我们显示祂救赎的大爱;父神对罪人的爱也藉此表明出来。在旧约里,神以好牧人的形象亲自担当了祂百姓的重担,与他们一同受苦。当百姓刚硬地呼叫「耶和华是在我们中间不是?」时,祂的回答使他们敬畏、降服。出埃及记称这件事为玛撒—米利巴,诗篇里也提到这件事(出17:1-7;诗78:15、16;95:8)。在旷野中,神将百姓带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背逆的百姓争吵呼喊,要拿石头击打摩西。他们要惩治他,因为他们无法把神召到自己面前来。他们控告神毁约。祂曾应许要拯救他们,与他们同在。可是他们现在发现,祂是有罪的,竟把他们撇在沙漠里干渴而死。米利巴被译为争闹的意思,但其实这个字在旧约里有更专门的意思。它是用来描述法庭的诉讼案件。这些百姓要审判神;他们要控告神的不是。(和弥6:1-3对照:神也可以控告以色列百姓的不是。)

神的回答是出人意料的。祂叫摩西带几个以色列长老从百姓面前走过。这是进行审讯的正式程序。百姓要求有审判;神就让他们进行审判。摩西举起审判的仗,就是他曾经用来击打尼罗河,使水变血的仗。按照当时的习俗,审判后要立即行刑。被告站在法官和神的面前受审(申19:17)。判罪以后,犯人立即被带到众审判官面前,用仗责打(申25:1-3)。

在这旧约圣经中,最令人惊异的篇章之一里,神说祂要出来站在摩西和长老面前。神要进入被告席,站在摩西所举起的审判的杖下。旧约中再没有别的地方说神在人面前;应该是人来站在神面前才对(申19:17)。当然,摩西没有被吩咐去击打神,神是吩咐摩西击打盘石,就是祂所站的地方。我们知道,在申命记里,神被称为盘石(申32:4)。诗篇讲到这件事时,也以盘石来称呼神(诗95:1,8,78:15、16、35)。神站在盘石上,祂自己也是盘石。神以这个象征接受了审判的一击。神真的有罪?当然不是。在旷野受试验的,是百姓,不是神(申8:2)。但神是公义的判官,只要有人要求审判,祂一定听。可是这次审判的结局,居然不是以色列人灭亡。为什么?因为神,这位大法官,亲自承受了审判的结果。「他们在一切苦难中,祂也同受苦难,并且祂面前的使者拯救他们,祂以慈爱和怜悯救赎他们;在古時的日子,常保抱他们,怀搋他们。」(赛63:9)

神的爱使祂应许我们要藉祂的受苦,白白赐下救恩:在神自己所定的时间,用祂自己的方法施行的救恩。主我们的神,要来释放祂的百姓(赛40:3,10)。 神的仆人来到世上,就是神自己来到世上;这位受苦的仆人救赎祂的百姓时,神的爱就得到满足(赛 9:6;11:1,2;50:10;51:4,5,16;53:10,11)。我们默想基督在十架上显明的爱时,也要同时思想祂的神性与人性。祂奇妙的爱,吸引我们去默想。只知道耶稣是在本丢彼拉多的命令下,被罗马兵丁钉十字架,我们就不需要默想(神人还是有些人会去想这事实背后的深奥意义)。保罗默想十架的意义后,才能说出:「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祂是爱我,为我舍己。」(加2:20)。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保罗对哥林多信徒说,他定意在他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2:2)。

默想是一种思想形式,思想的是已经启示出来的奥秘。如果奥秘没有启示出来,我们思想就是枉然,根本不必去思想。可是如果神的启示只是一件简单的事实,我们却一天到晚去默想,那也有些愚蠢。默想是在我们无法了解神奇妙的启示时才需要的。在表面上似乎是矛盾、对立,实际上却显出神奥秘的地方,就需要默想。例如,基督在十字架上被弃绝,但这弃绝也正显出祂的得胜,两者正好相对。默想也意味着了解:我们凭信心知道基督的受苦与得胜,不是只知道这些事情的先后(死与复活),更知道这两件事是二而一、不可分割的。基督的爱,我们也应当默想,「神的儿子,祂是爱我,为我舍己。」在默想中的基督徒会听到主问他这个问题:「你爱我吗?」(约21:15-17),这是复活的基督,要鉴察、复兴三次不认主的彼得所说的话。这样的问题,只有在默想中才能听见,才能回答。把这个问题藏记在心里的基督徒,无需什么默想技巧。他会立刻被带到神面前,求圣灵在他心里动工。

 


在基督教神秘主义的传统里,神的爱和十字架一直是信仰的中心,可是大家对它们却有多种不同的了解。不论在东正教或罗马天主教,十字架一直都被认为与苦行的生活分不开。由于这种苦行主义的影响,中古时期的修士就以钉死肉体的方法来寻求灵魂与基督联合。殉道者一时之间所成就的,一般人必须以一生过捨己的生活才能达到。而他们这种苦行生活还不过是预备阶段。神超越的爱才是他们完美的目标。这爱是神所赐的礼物,但是,同道那里的路却是艰难的。

东正教认为,神所赐的爱,就是使我们有份于祂的性情:「这并非刻意造出来的,乃是神的能力,使我们有圣洁三一神的性情,共享神的本性。」

东正教的神学家把神分为在本质中的神——人不能认识的,与显明的神。他们的信徒与显明的神相交,就能得到神与人同在时,所赐的「力量」。神秘经验的最高点,是心灵与神的结合,这要靠神的恩典才能达到;人不能藉著任何技巧来操纵神,或使自己成为这种经历的操纵者。分出一段完全安静的时间,是等候这种经历临到的最好方法。谦卑、俯伏、祷告的高峰,就是「以敬畏的心等候在神国度的门前」,但是打开这扇门的,是神自己。

我们不需要遍览东正教教父们的默想作品,就可以找到许多充满能力的信息。例如写《新神学家》的西米恩(Simeon,约在主后1000年),他的诗歌都是因神怜悯他这不配的罪人,而对神发出的赞美:

你到世上来救赎娼妓与罪人;
在审判的日子,
当你分出绵羊在右边,
而我与山羊在左边时,
主啊,求你不要使我羞愧。
求你遮盖我的作为与赤裸的心灵,
求你以圣洁的光,你脸上的光,
紧紧包围着我,
使我能坦然无惧地,
与你右手边的绵羊同列,
和他们一起荣耀你,
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