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中国式习惯”的光荣与傲慢
“中国式习惯”的光荣与傲慢
和家人在东海岸的一家酒店中餐馆吃饭,餐厅装修典雅、屏风相隔,极富中式风情。在靠近包间的展示柜上,不同隔层摆放着茅台、五粮液等不同品牌的中国名酒。
中国酒已经从10多年前的没落走向复兴。一方面是因为越来越多新移民的到来,中国特色餐馆林立,白酒需求量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商贸往来增加,中国客户来拜访时,本地商家也会购买白酒款待对方。现在,五星级酒店如香格里拉酒店,还有翡翠、御宝、国际海鲜、珍宝海鲜等著名中餐馆,都常常订购中国白酒。
消费景观改变的背后,意味着往来的频繁,也意味着“中国式习惯”在海外的延续。市场一贯现实,有需求就会有供应,这种供应的不断扩大,直接反映出中国影响力透过消费管道的不断增强。若纯粹从商业角度看,属于市场调节的结果,而背后诸多相关连动其实已经不隐自现。
不难发现,白酒的消费扩张,显示出外界在市场力量推动之下,积极调整适应中国消费的需求。反向来看,中国特有的饮酒习俗与宴请习惯,在消费能力的支撑下,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得到合理舒展。而类似的习惯扩展,又岂止仅仅是白酒消费而已?这其中,有互惠互利、互相欣赏的接受,也难免会有自以为是、不以为耻的 “傲慢”。需要跟政府部门、商业企业打交道的外国人,如果不是呼风唤雨的大牌人物,能够让人家随你起舞,就会越来越发现所谓的国际习惯到了中国并不那么管用,很多时候常常不得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对方,即便是难以忍受的习惯和规则,否则,对方祭出另外的选项让你出局也是可能。因此,要学会喝酒、要学会送礼,要学会忍受对方的失礼和失态。而且,对方还可能自得不已,产生虚妄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清朝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帝国中心心态,遑论向国际接轨。之后在百年积贫积弱、落后挨打中,被迫转向西方寻找规则、学习惯例。这里面有屈辱、痛苦的集体记忆,因此,从民族情感上说,对于西方的游戏规则和由他们主导的国际惯例,中国人既有心向往之、修正自身不足的朝向目标,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甚至难免存有遭围堵迫害心理的潜在意识。毕竟,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自豪以及大国的认知,都使得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纠结于极为复杂的心理状态。
在攀爬的过程中,中国与外界拉锯的利益对比取决于各自实力和互相需要的程度。比如吸引投资,在发展之初,中国基于饥渴的需求,任何资本、任何产业、任何外商,都会受到隆重接待,随着场景改观、自身的实力增强,很自然地过渡到精挑细选、有效规划、挑肥拣瘦。
同样,在与西方周旋的过程中,中国尝到过苦头,也收获果实,与外界接触交往,也不断提升境界的宽阔与视野的增广。但强烈的民族情感会带来高度的民族自尊,有时却也来不及分辨自尊里混杂的自卑、骄傲与自我认知。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应对得当,一些行业虽受影响,但整体可谓全身而退,不像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狼狈不堪。加上整体国力、经济总量、社会水准、消费实力的持续攀升,国民自信心高度增强,亦是自然而然。
站在历史的角度,人们会对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欣慰,历史的传统重新焕发青春,千年古国重新捡拾自信,必然也会带来世事沧桑,外界需要重新适应正在不断改观的格局。中国的崛起、复兴,投射的是千年光荣的梦想,但是恶习或是落后之处,却同样可能因为崛起而被山峰掩藏。
中国对外的政治、经济、社会交往,原则部分的坚持寸步不让、有理有据,这是国际往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这种坚持有时则是基于一种弱者自我保护的心态,避免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因此带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和自豪。不过,实力增强后随之而来的某些坚持,却也可能是不合理的偏执甚至是恶习。
久而久之,这些恶习成为习惯,甚至被自得地认为行之有效,尤其是在商业经贸领域。这种坚持无声地流露出强者的傲慢与粗俗,往往是张扬地肆意喧嚣,而不是内敛地展示气质,讽刺的是,相当一部分人还很享受这种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