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良”陪葬秦穆公----《简要东周列国故事》(80)

    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升天之后,有人把夜里所见的奇异美景报告给秦穆公,他听后很惘然,感叹:“世上真有神仙矣。假如此时有神仙来接引我升天,我会把江山看得跟破鞋一样。”随后派人四处寻找踪迹,但一无所获,就在华山明星岩设祠堂,称为萧女祠,经常带着酒果去祠堂里追忆弄玉,萧女祠里也不时有凤鸣声。

    自此之后,穆公就厌倦战事,把国政委于孟明打理,自己竟然过着修炼的生活来。孟明知道子车氏有兄弟三人,名叫奄息、仲行、虎,他们都很有贤名,被国人誉为“三良”,孟明就推荐他们出来做官,穆公也都拜为大夫,对他们很礼厚。

    这样过了三年,在一个月圆的晚上,穆公凝望月亮思念弄玉,恍恍惚惚间见萧史、弄玉从天而降,接引他到广寒宫,他感到寒冷入骨而惊醒,随后就得病,几天后死去。

    穆公死后,世子继位主丧,是为秦康公,按照西戎的风俗,死人有用活人陪葬的惯例,穆公是君主,陪葬的人、财物也就有许多,兵车、财物不去说,爱姬、宫女、随从一共有177人之多,这人数字还不惊人,惊人的是“三良”也在陪葬的177人之中,这样就引起国人的不满和悲哀了,为他们赋了《黄鸟》诗一首哀念,此诗被录入《诗经 国风 黄鸟》,原文是:

    “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虎。维此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秦穆公在位39年,死时候69岁,是春秋“五霸”的老四,他是一名很有作为的君主,只因为用“三良”陪葬而遭受非议,几千年来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到了宋朝苏东坡有独见,认为“三良”陪葬不应该是出自穆公的残忍,而是“三良”自愿追随于地下,以回报穆公知遇知恩。因此在穆公墓写下《题穆公墓诗》:“槖泉在城东,墓在城中。无百步,乃如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识公墓,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归而忍用其良。乃知三予殉公意,亦如齐之二子事田横。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

    【浅评】“三良”殉葬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已经很难考证,但从《黄鸟》分析,自愿好像不太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回报的是泉水好说,用自己的生命来还就是聂政、荆轲之类;再说,启用“三良”真正得益的是穆公,百乐发现千里驹是为了骑千里驹。

    穆公晚年愿弃江山换仙径,这是很正常的。大凡人在拥有青春的时候,都要为追求俗世事业而不惜耗费心血,等到心血将枯、青春不再的时候才会蓦然醒悟:自己是弃本求末,放弃的是人生最宝贵的青春、自由,追求的是如沼泽陷身的功名。但世事就是这么奇怪,拥有青春的人对此无所感,有悟者必定是“再回首”的“不再者”秦穆公或失败者阿笋之流。

   

riverside 发表评论于
换一个角度看,新君上台有时候很难处理旧班底和父亲的姬妾,让他们按习惯殉葬了倒也清净。如果哪个特别有用,新君主特别赦免留下不殉就好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