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机变---中国历史之十大经典反间毒计续二
计之八 死后发飙
世人眼中智者的最高境界,大抵不仅在生前威风八面,算无遗策,而是有能力在自己身死之后稳控局势.翻开三国演义, 无论是蜀国的最高智慧象征诸葛亮,还是魏方谋臣之冠,死后曹操流涕长叹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三哉”郭嘉郭奉孝都是精通此术。
诸葛孔明仙游五丈原之前,对后事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不仅留下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千古佳话狠狠调戏了一把老对手司马懿,还借马岱之手诛除了野心甚大的魏延,一举奠定了蜀汉几十年安定的政治局面。郭奉孝的死前遗计定辽东,借公孙渊之手杀了袁绍两个千里相投的儿子袁尚,袁谭也堪称反间史上的经典之作。
另一个死后逞威的经典案例应该算是战国著名的说客,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大人。苏秦不仅嘴皮功夫了得,其权术之精,识见之远,心计之深也是一般人远所不及的。他在赵国当相国的时候,经常在赵王面前吹嘘,只要有他在,秦国即使再强大十倍也占不到赵国的便宜。
话音未落,就传来了秦王试图对赵国用兵的消息,苏秦臊的老脸通红,但这也难不倒他。他找来了昔年的同学,才能不下于他的张仪,说是和他共享富贵,却故意百般冷落蔑视,像仆人一般使唤。张仪也是心高气傲之人,一怒之下铁心和苏秦作对,负气跑到了秦国,穷困潦倒之余却意外得到一个人的大笔接济,并经他引见得见秦惠王,一番策论说得秦王心服口服,拜为上卿。
那个接济他的人此时表明身份,说自己是苏秦的门客,苏先生他这么对你无非是为了激发你的上进心,您今后在秦国手握大权,千万不要忘了他的大恩哪。张仪感激的涕泪俱下,奋尽生平之力鼓动秦王不要去攻赵,转而拿魏国撒气,终于一举取得魏国的西河之地,秦赵两家皆大欢喜,和平长达十五年之久。
此后齐魏两国合兵攻赵,苏秦的六国合纵抗秦的归划彻底泡汤,实在不好意思继续在赵国混下去,跑到北方的燕国。燕易王对这个偶像级的明星崇拜的不得了,立时委以大权。苏秦在燕国玩得的确过火,居然和燕王的寡妇老妈私通。此等奇耻大辱的消息传到了燕王的耳朵里,他却浑然不当回事,反而对苏秦更加礼敬。旁人对苏秦的惊天艳福和通天权势羡慕得口水直流,纷纷跑到他府上祝贺。
苏秦何等神台清明,摇头苦笑,燕王不过是忌惮他老妈和自己联手的强大势力而不敢妄动而已,他老妈在世还勉强罩的住自己,只要一朝归西燕王只怕第一个放自己不过。于是他亲自去见燕王,说自己有办法反间毁掉燕国最痛恨的仇敌齐国。燕王连连称善。苏秦紧跟着建议,您不妨找合适的理由把我赶出燕国,我去投奔齐国,作为内奸,我自然有办法把他们国家整垮。第二天,燕王就当众斥骂苏秦色胆包天,兼怀贰心,将他逐出宫去。
苏秦委屈地举家南下出走齐国,齐宣王像中了大奖一般高兴地把他奉为上宾。宣王死后,他鼓动齐瑉王厚葬他老父,葬礼花费之巨,空前绝后,又教会他狂搞面子工程,大兴土木,整个齐国果然被收拾地得焕然一新。
齐王在心旷神怡,接受万国朝贺爽到极点之余,只怕也没注意到好端端的东方大国就此被搞得国败人穷,民生凋敝,他对苏秦的封赏同时也厚得无以复加。先前齐王身边几个靠谄媚拍马混饭吃的佞臣眼见进口了一个更狠的,竟然后来居上,嫉妒的双眼冒血,重金聘请刺客趁苏秦不备将其刺成重伤,混战中凶手逃之夭夭。
苏秦躺倒在床,情知自己伤重不治, 一面叹惋平生纵横天下,无所不能,今日居然在阴沟翻船,世事忒也难料,一面开始苦心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宜。等到齐王风风火火地跑来探病的时候,他拼尽最后一口气道,我反正是活不了拉,不如废物利用,您宣告天下,说我是燕国的奸细,此行的目的就是颠覆齐国,选个热闹的日子在大街上把我五马分尸,并把我的家人统统赶回燕国,想必刺客也好,主谋也好,参与者也好,包括那些稍微知情的人都会迫不及待跳出来讨赏,到时您把他们统统诛除为我报仇便是。
齐王含泪应允,依着苏秦的最后一计完美利落地替他抱了仇。燕王闻说苏秦惨死于齐,也是唏嘘不已,以前的芥蒂固然是一笔勾销,又念及他反间的奇计伟业,于燕国的大恩,对他的家人极尽优渥抚恤自不必多说。
没过多久,苏秦确系燕国间谍的消息终于坐实,齐王羞恼万分,命人再把苏秦从地下掘起来当众鞭尸,意犹未尽,想宰他全家发泄的时候才猛然记起自己早就把他们礼送入燕,只能徒呼负负。苏秦虽死相难看,齐国也被他玩得根基动摇,后来终于被名将乐毅率燕国军队攻打得险些亡国。
苏秦一生行事诡异,机诈难测,视天下为无物,玩弄战国七雄于股掌之中,最后却堂而皇之地进了燕国的忠烈祠,诚如西汉邹忌的那篇传世美文《狱中上梁王书》中总结的那样,“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尾生”,实在让各位看官各个跌破眼镜。邹忌先生固执地认为那是燕王知人至深,待人至诚,从而感动了这位九世滑头的缘故。
实则不然,燕王本身就不是省油的灯,他的那套收买几个轻生重义的愣头青如专诸,聂政这些刺客是绰绰有余,却怎么可能感动得了奸狡如狐的苏秦?苏秦这么安排,一方面是引那些胆大无脑的凶手自动献身,那些敢买凶杀自己的人势力绝对不小,毕竟自己又只是个客卿,而且民怨甚大,天知道负责调查此案的齐国法司会不会卖力,抑或干脆找些替罪羊胡乱一杀了事,同时此举也是为家人铺好后路,自己也稍微洗刷一下谋国不忠的恶名,另一方面,他竭力显示对燕国的忠心也无非是讨燕王的老母,自己的最后一个欢心罢了。他狡狯一世,今次只怕是动了真情,情之累人,当真一至如斯。
先秦人物,大多个性张扬,率性敢为,虎虎生风,却甚少有后世主辱臣死,忠君爱国的道德理念。苏秦张仪这些无耻黑心的纵横家如是,豢养着万千门客野心勃勃的战国四公子如是,仅感怀知遇之恩就扑杀本国元首的刺客专诸,聂政如是,一边哀叹着“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一边为报家仇而荒唐到亲率敌国大军攻灭自己祖国的超级大汉奸伍子胥亦如是,史上第一衰神,和汉代著名的衰将飞将军李广齐名的大能人吴起也如是。
要说反间史上身中暗箭次数之最,吴起只怕可排第一。后世史书上但凡评说名将,经常要要形容他才比孙吴,孙就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吴就是超级天才吴起是也。
吴起与孙子齐名,他的武功战略那是不肖多说的,更难得的是他是罕见的军政全才 。他无论流落到哪个国家,只要被委以重任,那个国家就不可思议地强盛起来,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之余,对外作战也是攻必取,战必克。
如此才智卓绝的吴起,一生却受尽小人陷害。他原本是卫国人,其时卫国式微,国君暗懦无能,于是毫不犹豫地抛弃祖国求学于鲁国名人曾参门下。曾参问他生平志向,他爽快地回答是权位金钱美女,一心崇尚礼仪教化,修身治国齐天下的大儒曾参伤心得差点吐血。
吴起虽然没有丝毫的道德意识,但的确才华出众,远越齐辈。曾子的学生们嫉妒死了这个留学生,一齐在曾子面前告状,说吴起当初离家求学的时候,他母亲苦留,涕泪俱下,他却走得义无返顾,还许下宏愿,生平不混到卿相,就决不踏入家门半步。最近他母亲去世,他行止如常,谈笑风生,连一丝回家看看的意思都没有。
这个反间算是击中了要害,曾参可是一位因事母至孝而名动天下的大孝子,变态到有一次路过一个名叫“胜母”的巷子,因为厌恶这个名字,宁可绕路多走。曾子当即气得脸色发青,二话不说,将吴起赶走。这算是吴起第一次中箭。
离开老师,吴起就近投靠了鲁王,牛刀小试,立讨欢欣。其时齐国起大兵伐鲁,举国上下无不惊惶失措,因为鲁国相比强齐国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吴起雄心万丈,拍着胸脯保证只要自己将兵,绝对可保万全。
鲁王被他鼓动得热血沸腾之时,旁边一群早就瞧吴起不爽自己却无能抵御齐兵的将军一起向鲁王进谗言,吴起的夫人是齐国人,他本人又是卫国人,怎么可能专心帮着鲁国对付齐国?消息传到吴起的耳朵里,他的第一反应是一刀砍死心爱的夫人,提着血淋淋的人头到鲁王面前表忠心。鲁王哪里受得来这个,惊得几乎晕厥。吴起领了将印,一仗就把骄横不可一世的齐军打得人仰马翻。
得胜还朝之后,那些将军们看看洋洋意满的吴起气得几乎抓狂,又一次在鲁王面前构陷说,吴起向来寡恩刻薄,无情无义,老母亲死了不回家吊孝,恩师受不了他撵他出门,现在更是闹到了杀妻求将,很难讲他以后会对您有多忠心。再说,这仗我国虽然大胜,但我们鲁国到底是小国,只怕以后会成为众矢之的;吴起是卫国人,我们重用吴起,明摆着冒犯卫国,为一个人得罪一个国家,实在犯不着。
这番言辞公私兼顾,掷地有声,除了对吴起的人品进行抨击以外,连带着将他的赫赫战功轻松拂去,更要命地是将他的起用升华到国际政治矛盾的高度,鲁王即使十倍欣赏吴起的干才,又焉能不动心?吴起二此被离间,仓惶出逃到魏国。
当时的魏文候甚是贤明,一心想有一番作为,可是魏国其时被西邻虎狼之国秦国欺侮地抬不起头,听说吴起千里来投,火速擢拔他为大将。吴起很快为魏国攻城略地,虎口拔牙,一连攻占秦国五座城池,兵悍将勇甲于天下的秦军对他无可奈何。
吴起虽然贪财好色,热恋权势,却能深得军心,他在西河之地(魏国黄河以西的领土,与强秦接壤)驻守的时候,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吃睡都在一起,一次一个小兵背上长疮,他竟然亲自俯身下去帮他口吸脓血,旁边的士兵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唯独那个小兵的母亲伤心得号啕大哭道,当年他父亲也是被吴将军吸浓,从此打仗豁出命不要,很快战死,现今我的儿子只怕也活不长了。
魏文候去世,武侯继位,此时的吴起以镇守西河数十年压得强秦不敢丝毫动弹而名震天下。和鲁国的那些将军一样,魏国的大臣也恨透了这个名声极臭,才能却又极高的家伙。宰相公叔一直想离间吴起,可是武侯却对吴起青眼有加,居然有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吴起。
公叔也是驸马爷,但是他的才能比起吴起天差地远,吴起要是也当了驸马,自己的相位只怕不稳。可是魏武侯既然早就听说了吴起杀妻求将的传奇故事还有心嫁女,只怕他也不在乎别人挑吴起人品的刺。
不过公叔另有妙策,设计了一个更为精巧的圈套让吴起自行跳入。一次他在魏王面前说,吴起此人反复无常,不知他到底对魏国的忠心如何,不妨试他一试。魏王也一直有些隐忧,忙问如何试。
公叔进言,您不是打算把女儿嫁给他吗,明天召他进宫,直接问他愿不愿意做我们魏国的驸马。吴起此人向来趋炎附势,您也清楚。如果他对魏国真心的话,肯定满口答应,如果他借口推辞,那就明摆着是有贰心。魏王连连点头。
当晚公叔请吴起到自己府上做客。吴起兴高采烈地坐在席间,却愕然发现堂堂一国之尊的相国居然恭敬地站在一旁,不住手地端酒上菜,亲自服侍公主夫人,其媚颜卑下甚至还不如仆人,不由得大吃一惊。散席后公叔拉着吴起入内室,向他大吐苦水,极言驸马生涯的辛酸苦辣,吴起感慨良久,好言相慰。自然,这是公叔和公主联手演的好戏。
第二日,魏武侯问他是否有意迎娶公主,吴起立时大惊神色,转念一想,做驸马虽然一步登天,但不料竟是如此辱人,我吴起就不信凭自己的才干混不出头,驸马不作也罢。于是婉言谢绝。魏武侯登时神色不善,知道相国所说不假。
吴起察言观色,明了自己已经得罪了魏王,只得再次出逃。顺着黄河南下之际,望着河西千亩良田,高高的城垛,烈烈飘扬的军旗,一向心肠刚硬的吴起第一次淌下热泪,到底这是块为之热血奋斗数十年的土地阿,自己一走,只怕很快要易手。这就是著名的“吴子之泣西河”的典故。吴起并没有料错,数年后秦国轻松攻取了这块心腹要害之地。
最后吴起到了楚国,他的生命的终点也在那里。楚悼王闻说吴起才绝当世,立时拜他为相,一生苦求富贵的吴起到此算是功德圆满。
吴起深感楚王的知遇之恩,在他的锐意改革之下,整个楚国蒸蒸日上,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国库收入翻了数倍,南平百越之地,北并陈蔡两国,向西再次和老冤家秦军交手,又再次把秦军打的溃不成军,从此秦军上下一听到吴起的名字人人头大如斗。
要扩张就不可避免地北上和魏国作战,面对昔日自己花极大心血一手调教出来的精锐魏军,吴起毫不手软,屡屡重击,攻占了无数城池。楚国藉此终于积下了其后跻身战国七雄的本钱。但凡改革,都难免要得罪人,秦国的商鞅因变法最后不免被秦人五马分尸,吴起素来贪鄙傲气,行事酷辣,得罪的人远较商鞅为多。
楚悼王活着的时候对他恩宠有加,等到一死,吴起也知道自己难逃善终。其实以吴起的精明,本可以在楚王病重的时候再次走人,但他实在太累了,一辈子都在不停地被人陷害,跑路,这次真的不想再逃了。
楚国的一群旧贵族趁楚悼王停尸宫中,就迫不及待地掩杀进去,吴起大窘,慌乱中退到楚王的棺木旁顽抗,最后干脆跃入棺中,抱着楚王尸体不动,那些乱军杀红了眼,一阵箭雨,将吴起和楚王的尸体一并射成了刺猬。
吴起此举,大有深意,这是中了一辈子反间计的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反间计。新楚王登基后,名正言顺地把那些朝楚悼王尸体上射箭的人抓起来全部族诛。虽说这些人都有拥戴他登基的大功,但俗语有云,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们今朝既然敢犯上妄为,他日难保不再犯。
只是又要杀得利落,又要安稳众心,不致遭人非议,甚至激起叛乱,就难得很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勾践那种狠戾的心肠和手段。吴起的确送给新楚王诛杀功臣的绝好借口,促他下定决心,当然最主要的,是替自己抱了仇。
吴起一生,从道德上说恶劣得一塌糊涂,从功业上说虽然也极显赫,却几沉几浮,最后仍未善终,可以说失败得很,但他和苏秦恰恰相反,一生光明正大,从来不耍阴谋诡计。从他生平唯一一次反间计看,他倒不是智商低下,或是性格单纯,耍不来权术手腕,而实在是不屑搞这一套。他一直深信单凭自己的旷代才智就足以立世,这才是他真正可悲的地方。
圣人孔子有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得是其弟子澹台灭明品行高洁,可是其人形容丑恶,不衬其德。其实论起以德取人,也不免失之吴起阿。
计之九 口蜜腹剑李林甫
如果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国反间史上选出个十项全能的冠军,个人以为非大唐开元,天宝年间名相李林甫莫可。
李林甫此人可以算是不学有术的典型,他虽学识鄙陋,无甚文才,但论起权术手腕,心机城府,风流天子唐玄宗的麾下名臣能吏无数,却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但凡他要决心扳倒的政敌,不管是清高孤傲的饱学才士,老成持重的敦厚长者,骄横跋扈的边塞节度史,还是金贵如太子亲王,玄宗身边炙手可热的近侍,或是六亲不认的酷吏,惟利是图的小人,极尽奸险的佞臣,几乎没有一个逃得出他的算计。
最要命的是,这些人即使被他弄得焦头烂额,身家性命有时候都送掉了,却不知道是他在暗地使劲,因为他越是想整倒某人,就越是结交示好,极尽恭维阿顺之能事,所谓“口有蜜,腹有剑”,决非虚言。宋代大学士欧阳修等人编订古籍的时候看到以前版本的唐书既冗长混乱,又忠奸不显,于是重编《新唐书》。他们这些道德文人大概狠李林甫狠得入骨,在祸害大唐的奸臣榜上,毫不留情地将他钉在榜首。
唐玄宗李隆基称得上是倜傥多才的一代英主,早在少年之时就深得武则天的欣赏,及其年长,快刀斩乱麻一举扫平太平公主的叛乱,端的精明强干。他在位先些年,任用姚崇,宋景等一代名相,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上,在历史上留下开元盛世的美名,连大诗人杜甫饱受离乱之苦的时候,回忆起当年的盛世,也是感慨不已,“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存万家室。”
可惜玄宗和那些才智过剩的风流才子型皇帝如李后主,宋徽宗有同样一个毛病,都是逐渐发现处理繁琐的政事远不如谈玄论道,著诗作文,一边温软在抱,一边欣赏轻歌曼舞来得爽。这原本也不是甚么大事,只要用人得当,历朝历代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中兴局面屡见不鲜。可是玄宗误就误在过于自负,认为以自己的精明洞察奸人们岂能讨了好去。他识人用人的手段对付一般的奸佞宵小是绰绰有余,可是对付李林甫这等大滑似忠的极品就施展不开,反而成了他借以打击政敌的利器。
说起来李林甫要讨玄宗的欢心也是颇费一番周折。玄宗文采风流,爱才如命,李林甫却自小只知道和一班贵族子弟厮混胡闹,斗鸡走狗,诗词歌赋等根本一窍不通,甚至当了宰相之后,有一次一位同僚老来得子,他亲笔撰写的贺辞中居然将弄璋之喜误作“弄獐”之喜。
(难道抱着个毛茸茸的獐子就真的那么开心吗?) 他当礼部尚书的时候,就瞄准了宰相的宝位。只是当时的宰相是大才子张九龄。张博学多识,文才绝代,深受玄宗的赏识,且他为人鲠直,素来鄙视李林甫这等无德小人,屡屡当面痛斥。李林甫狠忌交加,却并不急于出手,一面与张九龄等宰相曲意迎奉,一面猎豹一般静静地瞄视着猎物。
机会终于到了。中书侍郎严挺之的前妻被他修弃以后,另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后来王因被告贪污收入狱中,严挺之详察此案,发现证据不足,将他保释出来。李林甫马上意识道此案大有文章可作,严挺之和丞相张九龄,裴耀卿都是清流一党,平日互相仰慕,引为知己,那是朝野共知,他们向来一齐和自己为难,这次实在是一箭数雕的大好机会。
他托内侍在玄宗面前密告严挺之私放贪污重犯,有徇私舞弊的嫌疑,并请玄宗征询宰相的意见后再作决定。玄宗找来张九龄,问他对此案的看法,张据实直言,严挺之历来公私分明,王元琰的夫人诚然是他离异的前妻,但是并无私情牵扯在其中。
玄宗冷笑,并无私情?只怕是故剑情深吧,当即下令把王元琰重新拘禁严查。再细细思量,张九龄平日看似公正严明,关键时候竟然还是偏帮私党,实在让人寒心,于是罢去了张,裴的相位,并将严挺之贬官千里。当张九龄,裴耀卿两位叩头谢恩,黯然神伤蹒跚着走出正殿的时候,李林甫望着他们的背影嘿嘿冷笑,“看你们今日还敢自称左右丞相?“百官无不簌簌自危。
李林甫得以升任丞相,除了设计扳倒张九龄以外,也是他平日紧密勾结内宫的回报。当时玄宗甚是宠爱武惠妃,李林甫就全力巴结这位权倾内宫的人物,但太子李瑛并非她所出, 武惠妃一直深以为恨。
李林甫探知她的心意,也觉察到玄宗其实并不喜欢 太子,只是碍于舆论不敢妄动,这种有赚无陪的好买卖岂有不作之理?他鼓动其他人诬告太子谋反,玄宗正愁没借口,让群臣讨论废太子之事,张九龄等人搬出隋文帝杨坚误废太子最终丢了大好江山的案例,竭力替太子洗明冤情,唯独李林甫在一旁默默不语。
玄宗眼见阻力甚大,一时下不了决心,散朝后单独召见李林甫,李只说了一句话,这些都是天子的家事,外臣根本没资格插嘴的。玄宗立时转忧为喜,也为李林甫的忠心所感动,狠心废掉了太子。李林甫为了杜绝后患,纠集一帮官员将太子和另外两个王的勾连谋逆案坐实,并将他们一并处斩。
太子虽然被杀,可是玄宗属意的新太子并不是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而是忠王李亨。任那李林甫奸狡胜狐,这次也不幸押错了注。但事已至此,既然明摆着自己是武惠妃,寿王一党,已然得罪了新太子,那干脆就得罪到底,不然他日新太子登基,自己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他攻击李亨的方法还是先旁敲侧击,最后一网打尽。当时和他一起为相的是韦坚,李适之二人。韦坚手握大权,又是太子李亨的正妃韦氏的亲兄长,实在是太子的得力外援,这颗钉子非得拔除不可。
说起来韦坚的妻子是李林甫的表妹,他得以当上丞相全赖李林甫在玄宗面前说尽好话,但是如今既然翻脸,也顾不得那么多了。韦坚交游广阔,朝野内外声望甚隆,又与另一丞相李适之交好,相形之下李林甫反而被孤立了。
不过这也难不倒李林甫,要剪去太子的旁支韦坚,先要剪去旁支的旁支李适之,逻辑上倒是相当清晰。李适之为人狂放疏阔,除掉他并不费事。有一次李林甫跟李适之商量说,“地方官员曾经上报华山发现金矿,如果开采出来国库会立时充盈,只是皇上尚不得知。”李适之喜滋滋地跟玄宗汇报,玄宗问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马上正色道,“此事我早就知道,只是华山是大唐的龙脉所在,事关国家气数,不应该随便开采,所以我一直不敢说。”玄宗深怪李适之轻佻浮躁,觉得他实在不是当宰相的材料。
当然这还远不足彻底扳倒李适之。李执掌兵部多年,要清洗掉他,一定要从他老巢寻找突破口。(这些兵部的官员应该算是太子旁支的旁支的旁支,李林甫除了做事果决之外,耐心也实在了得。)这个时候著名的酷吏吉温粉墨登场。
汉唐两代有很多共通之处,除了都是天朝大国,国势强盛,兵威赫赫,远近咸服之外,连宦官乱政,酷吏丛生也如出一辙。酷吏原先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汉朝的著名酷吏郅都,张汤等都是专门整治豪门,杀人如麻的大清官。郅都简直如同包青天的前世,整日铁黑着一张脸,时号“苍鹰”,但凡他经手的案子,上至王公太子,下到走卒役夫统统没命,汉文帝嫌他杀戮过重,派他镇守边关。
当时的匈奴正是最不可一世的时候,碰上这个煞星也是星点脾气也没有,匈奴单于为了鼓励士气,在平日大练兵的时候将郅都的画像当成箭靶,那些弓马娴熟的神箭手即使远远望到仍不免气沮,怎么射都射不中。这些汉朝的酷吏,酷则酷矣,但他们血性极足,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一旦犯案,都是毫不犹豫地自杀。唐朝的酷吏比起他们的祖先,阴狠十倍之,而血气几乎全无了。
既然清洗兵部成了当前首要任务,作为李林甫麾下第一打手,吉温当然是责无旁贷。他大摇大摆地坐在堂上,先把兵部的官员隔在一个房间,并不急着严刑逼供,而是先把其他的一些案犯带到堂上立时施以酷刑,惨厉的哀嚎声响彻四野,隔壁的那些官员人人色变,有的当场就吓得尿了裤子。
吉温随后把他们领到堂上,此时当真是要什么口供有什么口供。兵部官员人人反水,攻击前主官李适之的供词积了厚厚的一摞。玄宗开始还有些狐疑,他也曾听说过吉温的名声不太好,遂另派人复查,结果发现那些人并没有受刑的迹象。玄宗龙心甚慰,大大褒奖了吉温。
李适之既倒,韦坚也急得浑身汗出。正好立了大功的边将皇甫惟明回朝受赏,他忧心国事,深恶李林甫的奸邪,于是和韦坚,太子李亨商议除掉李林甫的办法。李林甫的心腹御史中臣杨慎矜,为了及时搬除韦坚自己好登上相位,自告奋勇充当内鬼,打入太子一党,侦测到他们聚会的时间,向玄宗告发。
自古天子没人不怕太子和守边重臣内外勾连的,玄宗得知后大为震怒,罢黜韦坚,将皇甫惟明下狱。李林甫宜将剩勇追余寇,极力将太子扯下水。可是太子李亨实在是个人物,沉静勇毅,不慌不忙地来个烈士断腕,主动废了爱妃韦氏,至于韦氏兄妹的死活就实在顾不上了。
李林甫一不做,二不休,又瞄上了太子的另外一个爱妃杜氏的父亲,以贪污罪为名将他下狱,李亨的韬晦功夫实在一绝,二次断腕,又主动废掉了杜妃,撇清干系。李林甫这次总算遇到了比他更耐心能忍的硬敌,只好长叹一声后生可畏后暂时罢手。
失去靠山的韦坚和李适之就惨了,三堂会审的官员都是李林甫的心腹爪牙,升任丞相的杨慎矜,御史中臣王珙,法曹吉温一齐施力把他们往死里办。总算玄宗存有一丝仁念,将他们举家发配边疆了事。
李林甫岂肯善罢甘休,他深知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酷的至理,起用另一位和吉温齐名的大酷吏罗希奭来善后。罗希奭和吉温双剑联手,合称罗钳吉网,凡是撞到他们手里的人,不死也要脱层皮。(唐朝酷吏贡献给汉语的四字成语中,除了这个罗钳吉网,更有名的似乎是武则天时代那个的请君入瓮。)他刚刚以朝廷御史的身份追踪到韦坚和皇甫惟明的流放地,还未来得及出手,他们就连同数百亲眷久闻罗钳的鼎鼎恶名,一齐骇得绝望自杀,尸体顺江漂流的到处都是。
此时李林甫的政敌除了顽强的太子之外清除得干干净净,当然宰相的位置也不可能只他一人独控,于是那个甘冒奇险的杨慎矜得偿所愿,升为宰相。为了消除玄宗的疑虑,他除了提拔朝野皆知的私党杨慎矜到相位之外,又主动推荐另一个出了名的老混混陈希烈和他一同执政。
陈希烈是个公认的糊涂蛋,整日只知道谈玄论道,动不动就老庄齐物,信口雌黄,这点正合迷恋道学的玄宗的心意。从此李林甫的权势达到了极点,干脆就在自己家里办公,前来巴结的朝廷官员经常把他家门口几里之外的路都堵得水泄不通。陈希烈虽然同为宰相,却几乎门可罗雀,他也不在意,终日左拥右抱,饮酒作乐,对李林甫极尽恭顺之能事。
虽然位及人臣,李林甫却丝毫不放松警惕,笑里藏刀的功夫更是修炼得出神入化。一次,玄宗想起来当年随着张九龄一起被贬走的严挺之人才堪用,和李林甫商量把他召入京师。
李林甫下朝后找到了严挺之的弟弟和他说,“圣上其实相当挂念你的兄长,你不妨请你哥哥上书说自己年老体衰,希望回京师疗养,这样就有机会面圣,恢复官职。”严挺之的弟弟感谢不已,依了李林甫的计策,结果玄宗看到严的奏折,感叹道可惜可惜,原来他已经病重,不堪其用了,于是罢了重新起用他的念头。
大唐的惯例一向是出将入相,在边关立了战功的将军都有可能 被皇上选中担任宰相。为了断绝他人和自己争竞的可能,李林甫向玄宗进言,胡人大多勇悍善战,又坦直忠心,易于控制,所以边防节度史不妨都让胡人出任。
玄宗当然应允,于是一大批胡人将星脱颖而出,各个能征惯战,威风了得,的确大大震慑了周围的所谓蛮夷之帮,其中有“哥舒夜带刀,单于夜遁逃”的哥舒翰,安边名将阿史那社尔,著名的亚洲山地战之王高仙芝,当然也有差点玩完整个大唐天下的安禄山,史思明。李林甫此举不管是增强了边防力量也好,或是养虎遗患也好,其本意在于这些胡人都不识字,而不识字的人想当大唐的宰相那是难于登天。
不过那个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杨慎矜却渐渐讨得玄宗的欢心,日益骄横,有与自己分庭抗礼之势。和盟友亲信翻脸李林甫也不是第一次,马上召集另外两个心腹王珙和吉温一齐合谋整垮他。杨慎矜原以为他和吉温以前情同莫逆,多少会手下留情,谁知道吉温更是狠得出乎他意料,居然翻查他的家谱,查实他是隋朝皇帝的嫡系子孙,虽说已经隔了四五代,但既然是前朝余孽,吉温从他家里查出造反的谶书也是理所当然的。杨慎矜得知自己做梦也梦到长什么样子的谶书居然被搜了出来,当即连辩解也懒得辩解,伏剑自刎。
杨慎矜的空位总要有人填的,这是李林甫的一贯战术,为了打击政敌就要团结另一个,等他的任务完毕再提拔新的人物打击并取代他。后世与此类似的名言是“打鬼借钟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等等。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当权者喜欢斗,而是他不斗自身的权位就岌岌可危,传说中的其乐无穷说到底不过是苦中作乐而已,当然也不排除斗人真的斗上了瘾从而产生了类似吸毒的那种心理依赖的可能。
李林甫经过一番精心分析,选择了既能讨好玄宗,又因为不学无术,事事而必须仰仗自己的外戚小流氓杨国忠。这次打了一辈子雁的老猎人李林甫终于被雁啄了眼,他犯了一个简单的错误,就是小看了枕头风的厉害。杨国忠的妹妹就是那个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著名艳妃杨贵妃。他虽然智商不高,政治手腕又低劣,但是仗着后台硬,李林甫终于抵挡不住。
更要命的是原先的心腹嗅到暴风雨到来前的气息,纷纷另谋出路,一片众叛亲离的惨景。尤其是合作多年的第一鹰犬吉温居然也投到杨国忠那边,反戈一击,汹汹逼人,对李林甫打击着实不轻。平心而论这也不能怪吉温不念旧情,他只怕也是被李林甫的所作所为彻底寒了心。
吉温算是识时务的聪明人,明了自己说到底不过是棋子的地位,及时安排好了自己的后路。同样是爪牙的王珙就胡涂得多了,继续对李林甫忠心不二。一生翻云覆雨的李林甫只怕也被他的执着所感动,可是政治斗争中动了真情最要不得,这样一来他自己的末日也不远了。
李林甫虽然玩笑里藏刀非常成功,可是时间长了,人人都知道了他的险恶。他怕死了仇家来找他算帐,出入都是前呼后拥,由数百精锐铁甲军荷戟环卫。自古以来宰相出巡豪华的场面是不少,可是这样如临大敌的排场也确实少见。
饶是如此,他依然不放心,经常随机地改变出巡路线,晚上睡觉的房间也是临时决定。有一次,他的儿子在后花园里看到愁眉不展得父亲,指着在墙外辛勤耕作的农夫长叹道,父亲,你在这样下去只怕我们家以后想放弃荣华富贵,过那些村夫的生活也难阿,李林甫也是长长叹了口气,摇头无奈道,你什么时候见过骑在老虎身上还能轻易下来的人那?
风水轮流转,如今是杨国忠派系开始进攻了,最令李林甫想不到的还不是吉温的六亲不认,而是那个公认的糊涂蛋陈希烈率先扛起倒李的大旗,惊得他差点眼镜跌落。陈希烈等人以其人之道还制其身,还是先打击李林甫旁支的旁支,王珙的儿子王蚶,把他以谋反罪下到牢里,王珙舐犊情深,拼上老命替儿子免罪,结果自己也身陷泥潭,李林甫此时不顾风险替他唯一的死党辩解,玄宗早就被贵妃娘娘地枕头风吹酥了骨头,又对李这般明显的偏私有所不满,狠狠训斥了他一顿,并下令将王氏父子枭首示众。
李林甫一直是在强力支撑,如此一番惊吓,更是把他催到了生命的终点。这时大获全胜的杨国忠假惺惺地跑到李府去探病,李林甫老泪纵横,哀求道,我死后我们李府的家眷就要拜托你照顾了,杨国忠慨然应允。李林甫接着又道,大唐的万钧重担今后要压到你身上了,你要好自为之阿。杨国忠冷汗顿时出了一身。说了一辈子假话的李林甫到死终于真情流露。
李林甫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在他当宰相的数十年,大唐的天下被他弄成了一棵掏空了根基的老树,已经经不起任何风雨了。他在位尚且凭着绝代的权术手腕镇住天下枭雄,他一死就没人震得住了,更何况顶替他的是不入流的杨国忠。那个视天下如无物的安禄山,生平唯一怕的人就是李林甫。
每次他到长安,第一个就到李府拜访,如果李林甫不想见他,他就害怕得在地上直打滚,大呼我今天要死了,要死了,直到从人告知李相答应见他为止。当安禄山听说李林甫一死,杨国忠居然当了宰相,狠狠朝地上呸了一声道,我原先以为大唐的宰相何等天人,不料杨国忠这样的无赖居然也能当担任?自此下定了造反的决心。知道杨国忠无能的人还有那个聪明人吉温,他早就估计到大唐江山可能不保,毅然抛弃烂人杨国忠,转和他的对头安禄山勾通,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被人告发通敌身首异处,他一辈子精于算计,最后一把不料还是压错了庄。
杨国忠在叛乱开始不久就被乱兵杀死,他的妹妹杨玉环随后香消玉陨。倒是那个扮猪吃老虎的陈希烈一直安稳得混到安史之乱平定后的若干年,相比其他走马灯似的大人物,他应该算是下场最好的一个了。
李林甫总算是死得及时,玄宗念及他几十年的奉献,下令将他厚葬。杨国忠很快把答应李林甫的话忘在脑后,逼着他的家人招供李林甫造反,很快他的女婿杨齐宣因惧祸主动顺着杨国忠的意思诬告他岳丈和大反贼安禄山勾结,玄宗发觉自己竟然被瞒了几十年,勃然大怒,一面下令把李林甫从地下挖出,一面把李家几百口全部流放到岭南,天远路迢,一路上死伤惨重。
李林甫在世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最心爱的女儿挑一个可靠的夫婿,以他阅人无数的慧眼千挑万选才找到了人品端方的杨齐宣,并把他一手提拔为谏议大夫。虽说杨后来的告发确实是无奈之举,李林甫在九泉之下得知后只怕也会伤心得涕泪俱下。即使这次他是为自己家族,也是为大唐唯一一次真诚的落泪,一切终归于事无补,渔阳鼙鼓动起来,安禄山的数十万塞北铁骑开始扫荡整个中原大地,大唐的盛世已然画上了休止符。
计之十 晚清政潮
清光绪三十二年,天津道员段芝贵在给庆亲王奕劻的儿子载振贝勒办的寿宴上,献出花十万大洋买下的天津名伶大美女杨翠喜,并将其秘密送入载府中当小妾。载振被他的这份重礼弄得心花怒放,作为回报,段芝贵在数月内就由小小的道员升任黑龙江巡抚。
这等献美邀宠的案例,古往今来多得去了,玩得好甚至还可以搞出数段名垂千史的风流佳话,然而段芝贵本人也没料到,这次普普通通的献媚居然引发了晚清的一场巨大的政潮,当朝一等一的显赫人物,权势熏天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领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内阁学士,军机大臣瞿鸿禨,邮传部尚书,慈禧太后的宠臣岑春煊等等都先后卷入其中,甚至事关国运的一场政治改革也因此而胎死腹中。
段芝贵生平别无他长,只是论起拍马献媚,投机钻营的确称得上是专业人士。他在津门仅仅当一个小小的讲武堂教习的时候,就通过买通袁世凯的师爷得知袁对一名青楼艳妓一直念念不忘。当他把那位美人买来送入袁府的时候,很自然的就升为四品道员,可是人心苦不足,这次载振路过天津,他又故伎重施,终于一跃而成黑龙江巡抚,地道的二品大员。
这等火箭般的升速在大清的历史上实在罕见,再加上段芝贵此人一向官声不好,满朝文武都在背后指指点点,以敢于直言弹劾不法权贵,整贪倡廉而名动天下的御史赵启霖上书慈禧太后,狠狠参了段芝贵一本。他虽然顾忌到朝廷脸面,奏折中没有明示幕后的庆亲王父子,慈禧已是勃然大怒,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彻查此事,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中国几千年历史虽然没有发展出类似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却也摸索出一套内部制衡的监察手段,御史制度就是对高高在上的皇权和显赫的权贵的有力制约,以致孙中山先生在草创民国的时候,专门成立了监察院,实际上继承的就是这套行而有效的御史制度。御史官员的品秩都不是很高,但是他们的能量相当大,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舆论,甚至直接影响皇帝的裁决。
当然御史也不是好当的,这些人第一要不好财,第二要不怕死。不好财是因为打铁要身板硬,要惩治贪官当然先不能让别人抓住把柄,所以充任御史的官员都相当清廉,即使是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晚清,那些京城的御史仍是苦守每年数百两银子的微薄俸禄。
不怕死是因为他们经常要冒险触怒皇帝的,得罪高官并不可怕,如果是皇帝在背后支持甚至还是荣升的好机会,可是直接开罪皇帝本人就需要莫大的勇气了。但他们的口号一向是“武死战,文死谏”,动不动就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有的甚至自虐到巴不得皇上把自己杀了好青史流芳。除了那些个别凶悍的大暴君以外,一般的皇帝对他们也是相当头疼,即使经常被他们弄得灰头土脸,也还轻易杀不得,多数时候还要违心地装出笑脸。
明武宗正德皇帝有一次发飙,自己封自己为大将军想带着军队出关和蒙古人作战,三位内阁大员流泪苦劝都没能劝住,倒是在居庸关被出巡的御史卡死。巡关御史明明知道他是皇帝,照样不买帐,任凭他在关下怎么威胁恐吓就是不开城门,武宗只好怏怏地打马回京,事后也不敢拿他怎样。一般来说,能当好御史的人大概都是由特殊材料做成的,岳飞曾感叹过,武将不怕死,文官不贪财,天下方有太平之日,这些人当真是既不怕死,也不贪财,实在是难找得很。幸好几千年的儒家熏陶,培养出了无数轻生重义的忠直之士,尽管被今人讥为愚忠,书呆子,愣头青等等,也确实勇敢担负起了艰巨无比的监察工作。
赵启霖的参劾奏章不仅吓坏了段芝贵和贝勒载振,更是让真正的大后台庆亲王奕劻坐立不安。段芝贵当不当的成巡抚是小事一桩,即便儿子因徇私罢官问题也不是很大,但是他在朝中的政敌绝对不会放弃这个好机会的。当初慈禧太后召四川总督岑春煊入京的时候,岑就在太后面前痛斥奕劻父子贪赃误国,要不是慈禧有意偏袒,奕劻那次就被罢了官。岑春煊原本是个粗鲁的武官,之所以飞黄腾达全拜庚子国难所赐。
八国联军入京,慈禧仓惶西狩,一路上岑春煊领兵护卫,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晚上亲自扶着腰刀在寝宫前站岗。慈禧深受感动,此后岑成了她座下第一红人。但是即使是他,那次也没能扳倒奕劻。慈禧精明了得,深知奕劻手脚不怎么干净那是不假,但胜在没有野心,比起忠心不二,易于操控,贪污受贿什么的都是小节了。不过此次情况不同,太后动了真怒,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在密切关注此案,如果真的铁证如山慈禧也未必罩得住。
更糟糕的是另一位军机重臣,清流的领袖人物瞿鸿禨也发现这个契机,动员一切力量向奕劻发难。平心而论瞿鸿禨和奕劻本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但是他和北洋大臣袁世凯一直是死对头,这个梁子还是当年戊戌变法袁世凯狠狠摆了光绪皇帝一道时结下的。瞿鸿禨深恨袁世凯两面三刀的小人嘴脸,一直想报复,只是袁世凯甚得慈禧的宠幸,只能暗伏爪牙,等待时机。
当年的那场流血变法,袁世凯当然是负有责任。但他是一个精明的政治赌徒,不可能幼稚到把宝押在胜率并不大的光绪身上的。
身为一代枭雄,他平生行事向来不择手段,能用忠君爱国的理念感召的就用爱国的大旗感召那些热血青年,能用私人情谊笼络的就温情脉脉地笼络那些士为知己者死的壮士,能花钱行贿送美女摆平的更是不吝血本,尤其是为了喂饱这位当朝的首席军机庆亲王,甚至不惜挪用军饷。当然奕劻也是袁世凯在朝中最有力的后援。
瞿鸿禨牢牢咬住此案不松口,正是为了来个一箭双雕,载振是庆亲王的亲儿子,段芝贵是袁世凯的大红人,再加上此案闹得满城风雨,已经上达天听,实在是为国除去两位巨奸的天赐良机。钦差大臣载沣,孙家鼐接手此案,很快就将段芝贵一抹到底,但是对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奕劻,他们也不敢妄动。
当然奕劻也没闲着,一边撒出大把银钱,到处收买证人,一边悄悄的把那位名妓送回天津,嘱咐她如何应对盘查。果然再次复查的时候,段芝贵翻供,拒不承认有献美行贿的事情,而杨翠喜也只承认在天津自己侍奉过载振,但并没有到他府上当姨太太。段芝贵当初买杨翠喜的时候就留了个心眼,并不是亲自出面去买,而是让另一个大商人经手的,经手人如今也不认帐,说买过杨翠喜当丫鬟是不假,但并没有将她转手第三方。
所有的证词汇总到两位钦差手中,虽然漏洞百出,他们也只好装糊涂,再加上有人马上送了三万两银票到那些办案人手中,大家都乐得闷声发大财,也就马马虎虎把复奏递了上去。瞿鸿禨一看复奏,气的青筋暴跳,但事已至此,也是无可奈何。
这时有位工于心计的幕僚提醒他,太后看到这样的复奏只怕要被赵启霖气死,不妨您干脆火上浇油,只要激起公愤事情就好办了。瞿鸿禨何等机敏,立时恍然,第二日就在太后盛怒之下召开的军机会议上力主严惩御史赵启霖,甚至警告道赵启霖捕风捉影,诬告亲贵,如不严惩,势必让百官寒心,要是让人效尤,局面就更难收拾了。
慈禧本来就有重惩赵启霖的意思,见一向清正的瞿鸿禨居然也不替他说话,就重重地点了点头。其他人眼见形式逆转,和赵启霖同为清流一党的瞿鸿禨都翻脸了,于是各个指摘赵启霖的不是,主张严惩。谁知道老奸巨猾的奕劻反而跳出来替赵启霖说话,力主从轻处罚,他恳切地哀求道,赵御史虽然举奏不实,却对百官仍不失是个警告,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应当从轻发落。慈禧毕竟不是傻子,见此情形顿时也是心明如镜,只是将赵启霖御史一职罢去了事。
瞿鸿禨早就联络好一干人等,只待赵启霖一倒霉就一齐鼓噪喊冤大造舆论,甚至在眼巴巴的盼他被慈禧下令砍了脑袋,谁知道奕劻固然是恨他恨得牙根痒,却也知道分寸,警醒地跳出了圈套。赵启霖敢于上书弹劾,虽说是出于除贪惩腐的公心,并不一定是受了瞿鸿禨的唆使,但至少也是被他默许的,谁知道他们这些清流战友居然指望用他的血来换奕劻的垮台,光想想只怕也是心寒。扳倒大贪官是重要,也不必玩的这么绝吧,差点玩掉了吃饭的家伙,至于自己得以侥幸脱逃全赖一心要扳倒的大奸臣奕劻在慈禧面前说尽好话,事后仔细思量会不会神经错乱?
当然御史中也有聪明人,御史蒋式惺就是看到了奕劻的尴尬处境,狠狠地赚了个名利双收。他逆势而动,上书弹劾庆亲王奕劻收受贿赂,言词激愤,朝野震惊。以赵启霖之刚愎,尚且不敢将矛头直接对准这位亲王,这位蒋御史莫不是发了疯?
慈禧太后迫于百官压力,派钦差清查奕劻的家当。奕劻急得汗珠滚滚,正好道员吴某来他家拜访,献上一条秘计,让他把家产折合一下以别人的名义存放在汇丰银行,这样就可以躲过大劫。奕劻欣然从之,清查的结果当然是他一不小心成了大清立国三百年来罕见的清官,蒋式惺所奏不实,被罢去了官职,当然这又是奕劻在慈禧面前求情的结果。
蒋御史含恨离职,众人自发把酒相送,一时成了清官的楷模,御史的偶像。奕劻得胜还家,却愕然发现六十万白花花的银子已经被人取走了,知道中计,却也不敢声张,只是暗地伤心呕血。蒋式惺和吴道员一齐设计,骗得巨款,他虽然官职没了,但清名既留,又发了大财,也算是不枉在京城一番苦熬了。
赵启霖劾段芝贵一案虽然收尾,却同时拉开了晚清最后一场大政潮的序幕。奕劻差点被瞿鸿禨设计参倒,痛定思痛,此后当然是和袁世凯结党倾力报复,瞿鸿禨则拉拢了大红人岑春煊和他们抗衡,各出奇计,在慈禧老太后面前极力离间。
首先倒霉的是岑春煊。袁世凯和他都在太后面前得宠,又都是行伍出身,有军方背景,互相争竞得最激烈。袁世凯几次在慈禧面前告发岑春煊和流亡海外的保皇党康有为,梁启超等勾结,意图不轨,可太后对岑恩眷正隆,根本听不进去。当时的照相术发明已久,而且重复曝光的相片合成技术也已经出世,袁世凯找高手伪造了一张康有为和岑春煊的合影给慈禧看,慈禧太后以前见过照相机,知道此物是洋人的奇技淫巧,所摄的东西最真实不过,登时怒发冲冠,把岑春煊赶出京城。
其时大清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慈禧太后有意启动政改,虽没有明示,可袁世凯最善于揣摩上意,于是跳出来主动要求完成十年前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未竞的事业,于是朝野大哗。慈禧问计瞿鸿禨,瞿鸿禨痛栽袁世凯此举根本就是看到太后年事已高在替他自己找后路,企图通过政改架空太后的权利,并和康梁等流亡海外的戊戌余孽勾结,拥立光绪皇帝复位。慈禧又一次气得几乎发狂,撤去了袁世凯的职务,一场真正自上而下的政改成了权利争斗的牺牲品。
无论是袁世凯,还是瞿鸿禨,都是看透了年迈的慈禧的弱点,一直对当年的那场政变耿耿于怀,最受不得这方面的挑拨。纵使慈禧精明过人,也被他们当工具一样地反复玩弄。年迈老人当政,大多不是愚顽颟顸就是偏执多疑,即便英明如汉武帝,年青的时候何等睿智神武,到老了照样失心疯逼死了太子,慈禧当然也不例外。
至于瞿鸿禨,鉴于以上两位的沉痛教训,真正地做到敏行讷言,不给对方以任何可趁之机。可惜他虽然深沉不露,他的夫人却是位出了名的大嘴巴。有一次慈禧召瞿鸿禨觐见,又一次讨论奕劻的贪墨问题,并说可能加以惩处。
瞿鸿禨回家一高兴忍不住和夫人吐露了太后的意图,她夫人和闺中密友私聊时将这个消息传播了出去,居然一直传到香港,不久英国泰晤士报刊载了这一传闻。英国驻华大使看到后大吃一惊,大清帝国的首席大臣垮台可不是小事,于是请他夫人在宴会上转告了慈禧。慈禧闻听才是真正的大吃一惊,仔细想想依稀记得只和瞿鸿禨密谈过此事。奕劻得知后哈哈大笑,连夜弹劾瞿鸿禨勾结洋人报馆,扰乱国政,第二天瞿鸿禨就被罢免还乡。
瞿鸿禨为官极其清廉,对大清的忠心也是日月可鉴。大清灭亡后,他和一帮遗老遗少整日把酒浇愁,以泪洒面,死前已然清贫如洗,相比躲在租界里拿着贪墨的大笔钱财舒舒服服作寓公的奕劻,他在道德上的确是高的不可同日而语。他是百分之百的清官,奕劻是不折不扣的贪官,但是说起权谋倾轧,他们的手法就没有什么道德上的高下之分了。
历史是如此的复杂,以致清官和贪官,能吏和庸才,有心为恶与无心为恶,事实作恶与事实上行善经常组合纠缠在一起让人看不清楚。我们历朝历代的万千百姓是善良的,在他们的心目中,只要是清官,哪怕是无心作恶而确实做了伤害自己的事情都是可以原谅的,甚至是有心作恶而确实也做了恶那至少也是值得同情的。
他们也是单纯的,只要贪官得到了惩处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即便贪官们是被不名誉的手法如反间毒计整下去也不打紧。至于正义伸张的手段根本就不重要,或者说从来也没人关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