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再携小翁亮相 再次重申赞成去世后妻子再婚(组图)
杨振宁携夫人翁帆亮相 赞成去世后妻子再婚(组图)
北京娱乐信报
1月6日,在北京三联书店,杨振宁(左)携夫人翁帆出席《曙光集》新书发布会。新华社发。
杨振宁近期携妻子翁帆出现在三联书店,参加他的新书《曙光集》的新闻发布会。面对记者,杨振宁主动表示,自己与翁帆的代沟让他意识到出版这样一个文集的意义所在。而翁帆表示,“代沟”不需要解决,他们在几年的共同生活中,已经慢慢地学会欣赏这种不同。
现场
杨振宁:代沟促成了本书
新书发布会上,杨振宁发言第一句不是谈书,而是“我跟翁帆是三年以前结婚的。”这让记者惊讶,就连翁帆也觉得意外,睁大眼睛、眉毛高挑,转过脸看着杨先生。
杨振宁接着说,通过这几年的接触,他知道自己与妻子之间有代沟,“因为我80多年的经历跟她比较短的经历中所有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大家一听就觉得这是很清楚的事情,可是真正天天有接触,天天有这个感受后,跟你随便相处一下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这说明了不同年纪的人对世上的事情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感受,也因此,他觉得出版这样一个文集还有点意思。
1月6日,在北京三联书店,杨振宁(左)携夫人翁帆出席《曙光集》新书发布会。新华社发
新书 合作中有差异
《曙光集》精选杨振宁的50篇文章,包括论文、演讲、书信、访谈、散文和诗歌等,还收录两篇谈两人感情的文章。署名杨振宁著,翁帆编译,原因是翁帆将杨振宁的好几篇英文译成中文。
翁帆的译文,是否很好地把握住了杨振宁的意思?他回答说,翁帆中文的修养比他这个在美国生活60多年的人好很多,但两个人对一些措词、观点不同。“比如,她觉得我写的文章语法太受英文结构的影响。”杨振宁说:“今天中国的文字跟100年以前有很大变化,这种变化还在继续。”他不赞成拒绝吸收外来的东西,但如果文字、语法中的结构跟中国传统不一样的,还是应注意的。
《曙光集》摘选
“我跟翁帆说,将来我不在了,我赞成你再婚。她说:‘我当然不会,你怎么可以这样讲?’……我告诉她,赞成你将来再婚,是年纪大的杨振宁讲的;年纪轻的杨振宁,希望你不再结婚。” ——杨振宁
“编这本文集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他看着一个民族与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的阶段,而像我这一代人很难有一样深刻的感受,因为在我们懂事的时候,社会已经开始迅速地发展了。我从而也明白了他寄托在书里的热情与希望。《曙光集》也可以说是这二十多年间振宁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翁帆
平常的夫妻
杨振宁先生的妻子翁帆,结婚时28岁,现在应是31岁,可真人显得比28岁还年轻。
面对这段超出常人想象的婚姻时,翁帆显得大胆而勇敢;但记者面前的她,显得安静而内向,很少与别人主动搭讪说话,事先与出版社说好不发言,面对记者的提问,也是简单几句作答。
新闻发布会之前,杨振宁在书店的咖啡厅里与几位朋友叙旧。翁帆对坐在对面的杨振宁,并没有想象中的照顾。杨振宁跟朋友说话时,和她说帮忙翻找书中某页的图片,翁帆似乎并没听到,杨先生自己翻了一会找到;说了好一会儿话,杨先生觉得口渴,跟工作人员要水时,被提醒水早放在了他右手的台子上,而翁帆也是这时才意识到丈夫渴了。当然,在发布会上,当杨振宁不能顺利理解记者的提问时,翁帆会主动给杨振宁当“传话筒”。
有记者请杨振宁和翁帆在书中签名。如果书是先递给翁帆,杨振宁则随意地在翁帆下面签名;而书如果是先递给杨振宁,翁帆也是随意地签在杨振宁下面。
这个家庭中,大师级的丈夫不认为比自己女儿还小的妻子应该“依附”于他的身后,而妻子也不认为,年长自己54岁的丈夫需要自己特别照顾。与其他夫妻一样,一切正常而平常。(记者赵明宇/文)
翁帆:代沟不需要解决
针对杨振宁说到的“代沟”,翁帆并没有回避。
她举例说,杨振宁知道的电影和明星她不知道,而她知道的杨振宁又不知道。甚至在杨先生刚刚给新书起名《曙光集》时,她第一个反应是,这个书名很“进步”,而后才认为这是一个好名字。
但在她看来,“代沟”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两个人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把对方介绍到彼此的年代中,这是好的事情。”她还表示,经过和杨振宁这几年的生活,彼此已慢慢地学会欣赏这种不同。谈自己婚后的变化,她表示变化很多,其中一个是她更加关注世界、关注社会的事情,而以前她的关注点更多地在于自己的专业和感兴趣的业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