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二炮孔从洲和电子对抗的故事(ZT)
二炮孔从洲和电子对抗的故事(ZT)
摘自《毛泽东和亲家孔从洲》
一定要研制出自己的东西来 毛泽东同孔从洲的交往,在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几乎陷于停顿。形势稍好后,毛泽东急于了解部队的情况,同时,也惦记着这位久违了的亲家,于是,便再一次约他进中南海叙谈。其时,孔从洲已调南京炮兵工程学院任院长。
1962年2月5日,旭日当空,春花意盛。孔从洲驱车中南海。毛主席在南海岸边的游泳池旁接见了他。孔从洲见到主席后赶紧致以军礼,毛泽东也快步向前紧紧握住孔从洲的手笑着说:上次见面已经很久了,早想见你,一直没有时间,今天随便谈谈。孔从洲也说:我很想见主席,但你很忙,我不便占用你的时间。主席说:今天不是有时间了吗!说完,俩人都会心地笑了。
这次交谈涉及到家庭、子女、教育以及部队建设的各种问题。毛主席以他渊博的知识,精辟的论断,幽默的语言,评古论今,剀切陈辞。交谈中,当提及炮兵工程学院的办校宗旨时,毛主席说:我看应当是培养具有现代化知识的炮兵科技人才。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科学技术天天在进步。我们祖先使用的十八般兵器中,刀矛之类属于进攻性武器,弓箭是戈矛的发展。由于射击误差大,于是又有了弩机,经诸葛亮改进,一次可连发十支箭,准确性提高了。他征孟获时使用了这个先进武器。可是孟获也有办法,他的三千藤甲军就使诸葛武侯的弩机失去了作用。诸葛亮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藤甲是用油浸过的,于是一把火把藤甲军给烧了。后来又有人制成了抛石机,依靠机械的力量,可以把十几斤重的石头抛出五十步以外,成为古代攻打城池和野战的重要武器。这些都是冷兵器,只有在火药发明后,才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
说到这里,毛泽东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继续说:我们的祖宗发明了火药,可是后来落后了。在南宋时有一个叫陈规的,他把火药装在一个竹管内,装上弹丸,点着火药,喷出火焰烧伤敌人。这是管形火箭的鼻祖。因为竹子容易被火药烧毁,后来有人改用金属制作,就是火铳,是世界上最早的火枪。十三世纪,火药传到阿拉伯国家,十四世纪又传到欧洲,十五世纪欧洲人制成了滑膛炮,笨得很呐!主席边用手比划着,边笑着说:要用三十五匹马才能拉得动它。到了十七世纪,牛顿和欧勒研究了炮弹的飞行,空气的阻力,制成了线膛炮。十八世纪,德国开始使用后装火炮,从此,线膛炮正式代替了滑膛炮。一九○七年,法国制成世界上第一门155毫米半自动式炮闩的加农炮,从那时起,火炮就日新月异地发展了。现在出现了核导弹,将来还会有更新的武器。
毛泽东几乎一口气讲完了火炮的发展史,心情显得有些激动,眸子里流溢着智慧之光。
稍事停顿后,他又深情地望着孔从洲说:解放战争时期,我们靠缴获国民党的火炮装备自己。全国解放后,我们靠买苏联的。现在你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孔从洲答:现在是仿制。总仿制行吗?显然,主席对于仿制是不太赞成的。不,我们已开始根据作战对象和我国地形、交通、气候等条件,在研制我们自己的火炮了。对于孔从洲的回答,毛主席微笑着点点头说:这就对了。我们是一个大国,必须强调自力更生。外国好的东西,要实行\'拿来主义\',但不是拿来就算了,而是要在他们的基础上,研制出自己的东西来。 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不仅关注部队武器装备的发展,更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他问孔从洲:学院的师资力量怎么样?孔从洲回答后,毛泽东接着说:要重视知识分子。我过去说过,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党一贯重视知识,重视人才……要特别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尊重他们的意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住的环境要舒适一点,生活待遇要比较好一点,给他们创造研究学问的条件。说完,毛泽东随手拿起火柴,点燃早已拿在手上的烟,然后又问孔从洲:教员的工作、学习时间有保证吗?资料和器材能满足吗?有无图书馆?教员讲课用什么方法?学生从哪里来?灯光好不好?近视眼多吗?身体健康状况怎样?实验室够用吗?对于毛泽东的频频发问,孔从洲都一一作答。主席听后强调说:学生要有实习的时间,到部队和工厂去实习,这就叫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的考试不宜过多,如果使学生的脑子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学习质量就不会高。学院要搞科研,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要运用科研成果充实教材,丰富授课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要把教学、科研和使用结合起来。当校长的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毛泽东亲切而充满智慧的谈话,不时触动着孔从洲的心弦,使他铭感肺腑,终生难忘。
必须找出对付干扰雷达的办法 在探讨部队武器装备的发展时,话题自然离不开现代军事科学。一次,当毛泽东听到关于我军炮兵雷达、指挥仪的情况时,表现特别关心。他恳切地告诫孔从洲:人无眼不行,火炮没有镜子也不行。望远镜、瞄准镜受地形地物的限制看不远。雷达可以补救,它是全天候的。孔从洲插话。主席摆了摆手说:不能把雷达说成万能的,有矛就有盾,比如人家干扰怎么办?前几年我就告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要防干扰,不知道他们办了没有?对雷达的干扰必须找出对付的办法。对毛泽东耳提面命的教诲,孔从洲铭记在心,并当即表示:这一任务,我一定完成。可是,孔从洲万万没有想到,完成这一任务,需要走过多少曲折的道路,冲破多么巨大的阻力,恰如一位诗人所云:海兰兰,天高地也宽;路漫漫,英雄闯九关。 孔从洲受领任务后,由于工作条件的限制,一直拖到1965年他调任军委炮兵副司令员兼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时才得以进行。这一年,我国政府应越南政府的请求,开始派遣部分高射炮兵部队赴越参加防空作战。孔从洲抓住这个机会进行调查研究。两年后,有关部门在京召开入越作战高炮部队代表会议。会上,代表们除了介绍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外,还提出了由于我军电子装备性能落后,致使人员和掩护目标遭到不应有损失的惨痛教训。针对会议中提出的问题,毛泽东再一次指示:一定要把雷达、指挥仪、光学仪器狠狠抓一下;要减轻重量,提高质量;要能抗干扰的。不幸的是,正当大家积极落实会议精神时,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就像洪水一般,把大家用智慧和汗水凝结的果实,冲散得一干二净。孔从洲也身陷囫囵。问题得不到解决,孔从洲心急如焚。可也无可奈何。就这样,又是六个秋去春来。1974年,刚恢复工作的四机部部长王诤,接受孔从洲等人的建议,以他特有的敏锐和责任心,在亲自深入部队调研的基础上,就我军电子装备状况和存在问题以及加强电子战能力的措施,再次上书党中央,得到周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的支持。周总理批示:立即召集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研究提出解决办法。接着,国务院召开常务副总理会议,讨论王诤的报告。会上,王诤刚把情况讲完,别人还没有来得及发言,张春桥便一棍子打来:你说这一些,无非是要人、钱!张春桥的霸道,令与会者无法表态。会议无果而散。发展电子对抗技术,又一次石沉大海。
然而,孔从洲并没有气馁。他想到毛主席的交待,想到援越作战中部队面临的背动局面,又联想到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更加感到自己身为负责炮兵武器装备科技发展工作的领导干部,责任之重大。经再三考虑,决定向毛主席报告。应当说,就工作问题直接写信给毛泽东反映情况,这对孔从洲而言,是平生的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1975年6月21日,信发出后,两天之内毛泽东便作出批示:送小平、剑英、成武同志阅。请剑英同志找二炮孔从洲等同志商议几次,为盼。此刻的毛泽东,已是重病在身,仍然这样迅速作出批示,可见他对军队建设的关切。主席批示后,叶剑英等先后四次找孔从洲交谈,并很快形成了《关于加强电子对抗工作的报告》,以叶帅名义,报送毛主席。又是在两天之内,毛泽东批示:很好,退剑英同志。 经过主席和叶帅的关心与支持,发展电子战技术的工作,总算把道路打通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和毛泽东主席便相继辞世,在非常时期许多工作实际上都停顿下来。
1977年,在叶帅关心下,加强电子对抗力量的建设问题,再一次提上日程。经中央批准,首先成立了电子对抗和雷达管理领导小组,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下,统一归口管理这方面的工作。接着又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确定了第五个五年计划后三年和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电子对抗装备的主要任务;并要求有关单位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会后,炮兵党委又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电子对抗和雷达技术工作的决定,并逐步加以落实。至此,发展电子对抗装备和雷达技术走上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地健康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