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导弹密度世界第二 专家:中看不中用(图)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台湾地区导弹密度世界第二 专家:中看不中用
2010年04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台军“复仇者”防空导弹发射车

台军“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杜文龙

    2010年3月30日台湾《联合晚报》消息,岛内国民党“立委”丁守中在“立法院”外交及“国防”委员会质询台军方是否要发展中程地对地导弹,以及导弹是否会于今年6月在屏东九鹏基地试射时,台“国防部副部长”杨念祖表示,结果朝此方向发展是对的,台“国防”发展原则是“以实力寻求和平”。这一回应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台军正在发展射程1200公里的地对地中程导弹及射程800公里的巡航导弹的消息。如此敏感的话题,势必引起两岸和周边对台军导弹武器的现状与发展潜力的密切关注。

    亚洲导弹密度最大地区

    台湾军队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确立了武器装备发展“导弹化”的目标,几十年来十分注重导弹武器的发展。目前,陆海空三军的武器导弹无论种类、性能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而且绝大部分的导弹武器与美国保持了同期同代,主战型号中不少是美国现役装备。从部署密度上看更为惊人,据国外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台军在台湾岛上部署的各型导弹数量5000—7000枚,密度已经与以色列基本持平,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陆军导弹:台湾陆军的导弹主要有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地地导弹、巡航导弹四类。

    反坦克导弹主要有便携式和车载的BGM-71“陶”式、机载AGM-114“地狱火”、便携式“标枪”、“昆吾”四种,前面三种均从美国通过军售方式直接获得,自制的“昆吾”反坦克导弹是早年俄罗斯的第一代AT-3的仿制品,由于技术相对落后,这些年已经难见踪迹。目前,台湾陆军中的反坦克导弹与美军装备基本一致,其中,“标枪”导弹是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投入使用的新型反坦克导弹,台湾陆军在导弹研制成功后迅速采购了多批。AGM-114“地狱火”主要配备从美国引进的AH-1W和OH-58D直升机,早期引进的主要是激光半主动制导型,近年又引进了抗干扰能力更强的雷达制导型号。从总体情况看,台湾陆军的反坦克导弹技术水平世界一流,形成了较完备的立体突击布局,具有较强的装甲作战能力。

    防空导弹主要有“毒剌”、“小槲树”等低空防空导弹。“小槲树”导弹能够打击5000米距离上的目标,“毒剌”导弹能够打击4000~5000米距离上的目标(台军引进的“复仇者”是车载“毒剌”发射系统),具备了一定的低空防御能力,射高也覆盖了从0~5000米的高度。

    地地导弹主要有“青蜂”和“天弓”2B两种,其中“青蜂”导弹是在美国“长矛”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由于射程只有80~130千米,再加上技术相对落后,已经退出现役。“天弓”2B在“天弓”2型防空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通过换装80~100千克战斗部,由防空导弹成为首型自制的地地弹道导弹,射程近300千米。日前,台“国防部副部长”杨念祖所暗示的射程1200千米的地对地中程导弹,就缘于此种导弹。

    巡航导弹目前只有“雄风”2E,这种能够携带400千克弹头攻击地面目标的巡航导弹,采用GPS+惯性制导等复合制导方式,射程为600~1000千米。

    空军导弹:主要有空空、空地、空舰导弹和防空导弹三类。

    空空导弹有近距格斗导弹和中距拦截导弹。近距格斗导弹主要有美制AIM-9系列“响尾蛇”、台制“天剑”1和法制“魔术”2导弹。中距拦截导弹主要有美制AIM-7“麻雀”、AIM-120“阿姆拉姆”、自制“天剑”2和法制“米卡”导弹。其中,近年来引进的AIM-120C5或者C7型导弹采用了主动雷达导引头,还可能使用数据链系统,性能十分先进。从总体上看,基本形成了以美、法现役制空武器为主、以台湾自制武器为辅的装备格局。

    空地导弹主要有美制AGM-65“小牛”空地导弹、AGM-84“鱼叉”、台制空射“雄风”2反舰导弹和“天剑”2反辐射导弹。其中AGM-65“小牛”空地导弹属近程空地导弹,采用电视和红外制导方式,最大射程达到25千米,AGM-84“鱼叉”是标准的反舰导弹,射程120千米,“雄风”2型空舰导弹是“雄风”2舰舰导弹的空射型,射程达到150千米。与台湾海军的岸基、舰射雄风1、2反舰导弹相配合,形成了远近结合、空海岸一体的反舰作战能力。

    防空导弹主要有改进型“捷羚”、“陆麻雀”、改进型“霍克”、“天弓”1、2、“爱国者”2六个型号,如果计入刚刚签署的“爱国者”3导弹军售协议,未来将有七个型号。依靠这七个型号的防空导弹,台军基本形成了远、中、近程衔接,中、高、低空覆盖的多层防空火网。近年来,台湾陆军十分注重反导能力建设,并按照美军的发展思路,以寓反导于防空的模式,通过“爱国者”2、3的引进,实现了防空反导一体化,对30~60千米距离上的弹道导弹具备一定的拦截能力。

    海军导弹:主要有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两类。

    反舰导弹主要有“雄风”1、2、3的RGM-84“鱼叉”共4个型号,其中,“雄风”1导弹仿制以色列“迦伯列”导弹,射程40千米,采用惯性、雷达和光学制导方式。舰射“雄风”2导弹采用了美国“鱼叉”导弹技术,采用主动雷达与被动红外导引技术,射程为110千米,岸舰型射程为150千米。“雄风”3是台湾利用美国技术开发的第一种2倍音速反舰导弹,射程达到了140千米。“鱼叉”导弹从美国引进,采用惯性制导和主动雷达末制导,射程140千米。基本形成了亚音速与超音速结合、岸舰结合、远近一体的反舰能力。

    舰空导弹主要有“海小槲树”、“标准”1、2共3个型号。其中“标准”1舰空导弹采用全程半主动雷达制导,射程38千米,“标准”2导弹随“基隆”级引进,是台湾海军第一种具有区域防空能力的导弹,射程为158千米。

    能力不取决于数量

    台湾陆海空三军以买、仿为基本手段,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庞大的导弹库,导弹已经成为防空、制海和反装甲作战的主要武器,但这些高密度部署的导弹所支撑的台湾岛防御体系却中看不中用,作战能力十分有限。

    一是岛内地域狭小,难以承受高强度打击。与大陆相比,台湾岛面积十分有限,在远程精确打击已经成为主要作战方式的今天,台湾的所有重要目标都将会成为活靶,绝大多数导弹在没有发挥作用之前,就会被彻底摧毁。

    二是技术严重依赖外方,战时难以补充。现代战争是高消耗战争,昂贵的导弹武器发射完毕之后,依靠买难以为继,一旦消耗殆尽,在严密的海空封锁之下,导弹武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三是技术相对落后,对抗能力有限。台湾虽然装备了与美国、法国的同代装备,但并不是这些导弹家族中的最新型号,受出口条件制约,台军只能得到二流装备。另外,台军花费昂贵代价引进的导弹有三分之二是近程武器,不过是装点胆怯的油彩与羽毛,在实战条件下的对抗行动中,特别是中远程火力打击中基本无用武之地,到了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或许早已成了一堆残骸。

    未来发展难有突破

    国民党军队自1949年退守台湾后,军事装备一直依靠西方,导弹武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升级换代基本依靠对方国家的军售,长期以来形成了主战装备靠进口、维护保养靠外商的依赖型格局。虽然台湾建立了“中山科学研究院”和多个兵整中心等研发部门,但只借助外方技术承担对低技术装备的保养与维护。因此,技术水平与研发能力处于跟进状态,而远非超越阶段。

    1973年10月,台湾开始筹建“亚洲最大的导弹基地”——九鹏基地,基地南北长6500米,东西宽3000米,占地达1600公顷,为导弹试验和飞行轨迹和数据测控提供了专门场地。1990年以后,台军将九鹏基地扩建,并从导弹试验升格为兼具研发功能,经过多次扩建后,占地已超过4000公顷,基地还在绿岛、兰屿、台东太麻里设有分支基地,可协助获取相关测试数据。

    九鹏基地作为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下属的第二所,实际上是台军各式导弹和火箭武器系统的综合性试验、组装及研制基地,是岛内唯一的导弹试射场及重要远程投射系统测试的大本营,在台军的规划中,九鹏基地还是“台湾秘密研制具备战略攻击能力的战术性地对地导弹的唯一地点”,台湾的“天弓”系列导弹、“雄风”2E巡航导弹和在研的中程地地弹道导弹,都出自这一基地。

    虽然台湾为导弹武器发展建立了专门的研究、试验机构,但由于导弹武器本身技术的复杂性,在短时间内开发出战技术性能出色的型号基本没有可能。从台湾声称自制的导弹武器性能分析,其技术均来自美国,如“天剑”1、2空空导弹基本上克隆AIM-9“响尾蛇”和AIM-7“麻雀”,“天弓”1、2是美国技术支持下的台湾版“爱国者”,“天弓”2B弹道导弹只是改装了战斗部的“天弓”2防空导弹,“雄风”1是以色列“迦伯列”的仿制品,“雄风”2导弹是“鱼叉”导弹的衍生型号,“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技术不过是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放弃的一种老旧技术而已。而令台湾军方一度兴奋的“雄风”2E巡航导弹借鉴了“战斧”导弹的关键技术,正在进行试验的机场遥攻武器“万箭弹”,也是美国AGM-154的阳春版。

    台湾薄弱的导弹武器研发能力,在美国军火商的扶植与打压的双重作用之下,所谓的自制其实无非就是仿制或者改制,既无原创思路,也无原创技术,美国不会把最新型导弹技术给台湾,因为其需要台湾这个军火市场,也不会把过于敏感的导弹技术给台湾,因为其顾忌大陆的态度,只会把过季的技术给台湾,用于所谓的“自制游戏”并引发某种幼稚的兴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