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 湘 一 脉
——从王夫之到曾国藩再到蔡和森
李志和
许多研究湖湘文化的学者,都认为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是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许多思想被湘军人物继承,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实,还不止如此,从王夫之到湘军集团中的曾国藩、罗泽南等许多重要人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师承关系。其教泽长延,一直影响到蔡和森、黄公略、宋希濂、朱世明等人。笔者翻阅和积累了大量的族谱及方志等地方史料,初步勾勒出了他们之间的师承关系。为便于了解,先图示于下:(图一)
张曙寰 张日生 张其中
王夫之 刘象贤 李懋功 李先高 张正笏
龙孔然 龙 吟 龙先蛰
王夫之(1619-1692)与张曙寰,刘象贤、龙孔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张曙寰(1596-1688),今双峰县石牛乡乔亭人,乔亭与王夫之所居衡阳曲兰毗邻。清顺治三年(1746)夏,衡湘边界发生饥荒,张曙寰乐善济贫,广施赈饥,救活数百人。王夫之闻其豪侠好义,与其订为忘年之交(王比张小23岁)。顺治五年,清兵进逼湖南,王夫之在衡湘边界组织义军抗清,张曙寰与里人罗含章(罗泽南族先祖)结连王夫之,倡募义师。罗之婶母张氏,即张之胞妹,家豪富,尽发其储积,供给军食。这在张、罗族谱上都有记载。
抗清起事失败后,王夫之走桂林,奔肇庆,效力于南明政权,张、罗则隐居于石牛乔亭澄山,放怀诗酒,啸傲烟霞。张曙寰曾赋有诗云:
曾经学技把龙屠,瘦尽昂藏八尺躯;
为问恒河沙世界,此中何处着狂夫?
清朝定鼎后,王夫之定居曲兰乡高节里达40年之久。他与张、罗过从甚密。张85岁时,其子日生与从孙仲昭同时入邑庠,王夫之赠以寿联云:“百岁春添十五算,三湘文起两重云。”湘乡县令刘履泰聘王夫之、王敔父子助修《湘乡县志》。王敔(1656-1731),字虎止,王夫之次子,幼承庭训,年青时即文名藉甚,先后入邑庠,取贡生,著书多种,并刊《船山遗书》。王氏父子三载衡湘往返,常以张家为落脚之地。因王夫之屡于刘县令前极称张曙寰齿德之优,遂被聘为乡饮大宾。张氏寿92岁,时人及其子孙尊称为“百岁公”。
正因王与张关系密切,故张之子日生虽仅比王夫子小三岁,但两人亦师亦友,志趣相投。张日生(1622-1686),字允升,邑庠生,与王敔亦为好友。张日生营建屋宇,请王敔题词,王题额“炳蔚”,赞扬张日生不趋时荣,韬光匿采,而文行声华远播衡湘。张日生精《周易》、好藏书,著有多种著作,其事入同治刊《湘乡县志•处士传》中。
张日生之子其中(1676-1763),字惟一,号薪崖,以笃行式乡里。70寿时,知县张天如赠以寿序,称其有古君子之风,旌以“种德克昌”匾额。其中之子即张正笏。后正笏与陈德愉辑王敔等四人之文成《楚南四家》。
刘象贤(1607-1677),今双峰县杏子镇虎塘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与王夫之为同榜举人,交称莫逆。后又为亲家。王敔为其女婿。王夫之曾数次来刘家,时有诗文唱和,事详《船山师友记》及《船山全书•年谱》。明清易代后,刘以遗老自居,作诗有句云“不喜天边挟龙战,爱向山中伴虎眠”。隐居乡里,教授生徒,时称名师,其事入同治刊《湘乡县志•儒林》。象贤卒,王夫之亲为其撰《墓表》。
当刘象贤设馆于永丰、石牛时,从学者众多。王夫之亦往刘之馆中论学,故其弟子也受到了影响。刘的弟子中,常汉李懋昭(例贡生)、李懋功(1615-1685,优廪生)、李懋勋(岁贡生)兄弟最有名。且其思想深受影响,不事满清。李懋昭尽焚所作诗文稿,后正笏欲以其制艺入《楚南四家》,因炬余无几,不果。李懋功之孙先高(1663-1724),康熙五十年(1711)第七名举人,以其学行被清代名臣湘潭陈鹏年誉为“国士”,隐居不仕,家居教授乡里子弟。张正笏即其高足。
龙孔然,湘乡县城南门人,举人。与其弟龙孔蒸(举人)并称上湘宿儒。他们都是刘象贤的表兄弟,与王夫之的交往也很密切,志趣相投,我们可以从《船山师友记》及《船山全书》中看出。龙孔然之侄龙吟,贡生,学识渊博,著有诗文多种。其弟子、族侄龙先蛰,恩贡生,挑选教谕。邑内硕儒,弟子众多,成才者众,进士彭心鉴,举人刘能镇及张正笏等均为其高足。龙孔然、龙吟、龙先蛰其事均入同治刊《湘乡县志•文苑》中。
张正笏(1699-1783),字书思,号笔石,别号澄山遁叟,今双峰县石牛乡乔亭台洲人。自幼即秉承家学,又得名师指点。乾隆十七年举人,官武陵教谕十年。先后主讲涟滨、东皋、双峰等书院二十余年。弟子从游者众多,除湘乡外,长沙、衡阳、宝庆等地从学者不下数百人。且成名者甚多,许多举人、进士都出其门下。乾隆廿四年,他主讲东皋书院时,其弟子罗国俊、邓文泮、谢我怀、子张眉大同时中举,一时称盛。后罗与邓又成进士,入翰林。因此楚南士子无人不知有张笔石其人。正笏虽落拓一小小教谕,而声誉反出词林诸公之上。其事入同治刊《湘乡县志•儒林》。
正笏弟子除上述著名者外,还有许多教授乡里,传道授业。下图为正笏以后的师承关系图:(图二)
张眉大 张叠浦 罗泽南 王 錱
张陶大 陈 权 罗泽南 李续宾
萧蔗圃 罗元初 罗泽南 李续宜
王大本 王安辅 罗泽南 杨昌濬
张正笏 彭兴护 彭在潮 胡林翼 蒋益澧
彭兴护 曾麟书 曾国藩 刘腾鸿
彭兴护 朱镇南 朱富春 康景晖
张眉大 邓鹤龄 江忠源 朱宗程
张眉大 邓鸿龄 朱尧阶 曾国荃
张眉大 彭兴绪 彭洋中 刘 蓉
张眉大(1733-1810),字紫宇,号五渚,正笏第五子,他出生时,新化邓显鹤之外祖毛学古来访正笏,正笏请其取名,毛说:“此张家之白眉也。”遂取名眉大。乾隆廿四年举人,曾主讲双峰书院。后官广东儋州知州,广东乡试同考官。解组后主讲涟滨书院多年,人称名师。其事入《湘乡县志》。其长子叠浦,太学生,乡间硕儒。道光二年罗泽南从学。
罗泽南(1808-1856),字仲岳,号罗山,谥忠节,双峰石牛人,湘军创始人之一。他既是理学家,又是著名教育家,其弟子中多人为湘军名将。《清史稿》有传。
张陶大,正笏之侄,邑庠生。陶大弟子陈权(1792-1850),道光二年举人,道光九年他主讲双峰书院时,罗泽南从学。
萧蔗圃,石牛乔亭人,正笏弟子,正笏称许他:“展其才,可任天下事”。硕儒,积学不售。据罗泽南回忆,外祖常以《近思录》、《紫阳纲目》指授他。
罗元初(1776-1862),萧之女婿,即泽南之父。积学之士,“常取先正格言及古人行事之可法者训示泽南”。咸丰六年,罗忠节阵亡于武昌时,其父尚健在,但《双峰县志》谬为罗泽南“幼年丧父”,以后诸书遂以讹传讹。
王大本,石牛人,邑庠生,正笏弟子。大本弟子王安辅,锁石人,邑庠生。道光十六年,王与泽南讲授性理之学。罗山始醉心于程朱理学。王安辅为罗山之师,但郭嵩焘所作《罗忠节公年谱》及同治刊《湘乡县志》均误为学友,谬矣。从今存数文中可见,王称罗为弟子,而罗亦称王为师,师生关系明矣。
彭兴护(1748-?),今双峰县梓门人,拔贡。正笏晚年弟子,里中名师。嘉庆七年主讲双峰书院。子在潮(1778—?),拔贡,官临武教谕。据《胡林翼年谱》称,胡七岁时,曾从其受礼经。嘉庆二十二年,彭兴护重馆双峰,曾麟书和朱镇南师从之,后两人均入邑庠。曾麟书,文正之父。朱镇南,洪山洲上人。其弟朱镇湘,武举亚元,其子朱丽春娶曾麟书三女。朱镇南之子朱富春(啸山)(1809-1888),道光十九年举人,曾任北京景山官学汉教习,同治三年主讲双峰书院。
邓鹤龄、邓鸿龄兄弟,杏子江口人。分别为道光十二年(1832)、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都师从张眉大。鹤龄号铁松(1792-1845),曾任新宁书院山长,江忠源从之学,道光二十五年(1845),在京师会试,因病去世。江忠源不远四千余里,慷慨任事,历时六十余日,送其柩回家。新化邓显鹤之侄邓瑶作《送江岷樵同年归新宁序》,备记其事。江忠源(1812-1854),号岷樵,湖南新宁人,道光十七年举人,创建“楚勇”,官至安徽巡抚,谥忠烈。
朱尧阶(1803-1872),今双峰县杏子人,邑庠生,师从邓鸿龄。与曾涤生为至交,同治年间主讲双峰书院,撰有名联“两派交流,好向其间寻活水;双峰对峙,更从何处仰高山”,脍炙人口。朱为邑内名师,湘军名将曾国荃、刘蓉为其高足。曾国荃(1824-1890),字沅甫,文正之弟,优贡生,以克复金陵之功封一等威毅伯,赏太子少保。官至陕甘、两广、两江总督,谥“忠襄”。事详《清史稿》。刘蓉(1816-1873),字孟容,号霞仙,今娄星区茶园镇人,邑庠生,官至陕西巡抚,人称“小诸葛”,《清史稿》有传。
彭兴绪,宿儒,所著诗为邓显鹤录入《沅湘耆旧集》。其子彭洋中(1803-1864),字晓杭,今双峰梓门桥人,道光八年举人,后从骆秉璋、刘蓉入川,总办全省厘务和粮饷,升潼川府知府,加道员衔。曾与邓显鹤编《沅湘耆旧集》和《宝庆府志》。
从上两图可以看出,张正笏作为从王夫之到湘军将领承前启后的人物,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正笏之教,极力倡导儒家正学,继承了王夫之的思想。其弟子罗国俊在《张笔石年谱》跋中云:“吾乡之文,务揣摩时好者多矣。吾师笔石先生出而矫之,磨镞古学,删落酿词,一时翕然宗之,皆知步趋先民,一归正则。至今词坛执牛耳、树赤帜、及摄衣作都讲者,皆先生门下士也。呜呼盛矣!然先生非第文章驰声,实以清修励俗。其教人也,先立品……当立勋业,树气节,以古名臣自期。”故其流风余韵,泽被后学,教泽长延,非止一代。
下图为朱尧阶以后的师承关系图:(图三)
王龙文(探花)
邓林皋 朱道濂 蔡和森
朱尧阶
李长机 王希曾 宋希濂
彭时鄂 黄公略
尧阶还有弟子邓林皋、李长机等均为中里名师。邓林皋(1833-?),名湘杰,双峰青树坪人,光绪五年第八名举人。国民政府湖南省秘书长邓介松(后参加程潜起义)之祖父,主讲过双峰、涟滨等书院,亦在曾文正后裔家坐馆多年。探花王龙文曾师从之。王龙文,双峰三塘铺人,是从双峰书院走出来的湘中唯一鼎甲(一甲第三名),俗称“探花”。因支持义和团“扶清灭洋”,被削职回藉,后主讲益阳箴言书院和衡阳船山书院。朱道濂(1858-1934),号静斋,双峰甘棠人,光绪十九年举人,亦师从李长机,主讲过双峰、东皋、涟滨等书院。朱为蔡和森之姑父,蔡曾请益过“学问之道”。
李长机(1849-?),字筱秋,双峰石牛人,光绪元年举人。其父李泽昱(1808-1862),字沚秋,道光廿九年举人,亦主讲过双峰书院,与罗泽南为至交。李长机主讲过双峰、涟滨等书院,高足有探花王龙文、举人王希曾、邑庠生彭时鄂等。王希曾,双峰杏子人,举人,宋希濂之舅,与其兄邑庠生王采薇均任过双峰高小校长,抗日名将宋希濂曾师从之。彭时鄂,双峰梓门人,邑庠生,后留学日本宏文学院,毕业回国后,在双峰高小任教40余年,著名红军将领黄公略曾师从之。
有许多学者都看到了这一点:曾国藩对蔡和森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曾氏在治学、修身上的许多言行都为蔡和森所效法。他对曾氏推崇备至,并以敬佩的口吻说:“三年以来,每觉胡林翼之所以不及曾涤生者,只缘胡夙不讲学,士不归心,影响只能及于一时。”从蔡和森给毛泽东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到,蔡对曾氏成败得失的研究由来已久,他将曾的成功归于潜心研读学问,广为传道,所以能笼络人心,影响深远。有鉴于此,蔡和森决心建立一套付诸实践的思想体系:“谓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会对蔡和森产生影响呢?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首先,是婚姻关系的影响。蔡和森外祖葛葆吾之弟葛莅吾为曾国潢女婿,即曾国藩侄女婿。今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有曾文正赠葛葆吾对联手迹,联云:“飞觞洒翰偏得意,读易论诗亦未疏。”葛葆吾追随曾国荃麾下,屡立军功,得其提携,官至按察使,为湘军中一有名战将。后在镇压捻军时,在湖北薪水县阵亡。《清史稿》有传。蔡和森之祖蔡寿崧,湘军下级军官。父蔡蓉峰,因曾国荃的关照,得以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任职。这种千丝万缕的联姻关系,对蔡和森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其次,是地域关系的影响。童年时代的蔡和森寄居外祖葛家荷叶,与曾氏故居比邻而居。因此,他听人谈论最多的是文正公及其逸事。荷叶人教育子女的普遍方式是常常用曾文正的功绩为榜样,葛家和蔡家也不例外。由于婚姻关系的便利,蔡母得以时常带和森兄弟姊妹去曾氏侯府富厚堂以文正公来启发和激励他们。
再次,是师承关系的影响。蔡和森在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后师承杨昌济,而杨正是曾文正的忠实信徒,这在他的《达化斋日记》中可见一斑。杨不仅学习和仿效曾文正,还拿曾为榜样来教育和勉励他的得意门生毛泽东、蔡和森,曾国藩的思想必然经过杨昌济先生“薪尽火传”而深刻影响青年蔡和森。
此外,从罗泽南至宋希濂还有如下师承关系:(图四)
罗泽南 罗信南 罗长裿 罗辀重 宋希濂
罗信南,娄星区西阳乡白鹭湾人,邑庠生,罗泽南弟子,号“陶龛居士”。信南子长裿,进士。颇有才干,为刘坤一所器重。创办陶龛学校。长裿子辀重,日本留学生,主持陶龛学校数十年,倡导″血性″教育,为湘中著名教育家,时称″北有晓庄,南有陶龛″。宋希濂入读双峰高小前曾在陶龛求学。
再者,从罗泽南至朱世明的师承关系如下图:(图五)
朱宗程
罗泽南 朱继绎 朱世明
杨昌濬
朱宗程和杨昌濬均为罗山弟子。朱宗程,双峰蛇形山镇人,曾协助罗泽南创办湘军,官知府。杨昌濬(1825-1897),字石泉,今娄星区西阳镇人,湘军名将,官至闽浙总督、陕甘总督。杨与朱为亲家。宗程之子朱继绎,邑庠生,中法之战中,他在台湾以孤军抗法而著称。其子朱世明(1902-1965),双峰高小毕业,后入长郡中学、清华大学,留学美国维吉尼亚军校和哥伦比亚大学,精通多国语言。曾任蒋介石副官,官至国民党陆军中将,抗战胜利后,任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时任朱副官、后为史学家的美藉华人黄仁宇先生在其著作《黄河青山》中对朱世明将军有专文回忆。
从上面的简单勾勒中可以看出,从王夫之到湘军将领曾国藩、罗泽南等人,再到蔡和森、黄公略、宋希濂、朱世明等人,湖湘文化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务实精神;勇武刚烈、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浩然独立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博大开放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