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邶风 静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诗经 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愿君做静女,姿若清葇荑
愿君如高鹭,远尘不刹羽
世上迢迢路,泥沙何其矣
清流从不争,涓涓万物洗

王牧牧 发表评论于
读《诗经.邶风.静女》
来源: wolf65 于 10-07-06 21:50:47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静女》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

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中的“我”是一位男青年,正在等待和他约会的“静女”,而这“静女”应该是一位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很可能早就来了但躲在暗处,不好意思出来,也有可能是考验男青年的耐心。结果把他急得“搔首踟蹰”可就是舍不得离去。“爱而不见”四个字形象地描述了女孩儿与恋人约会时的羞怯,十分可爱。
  
逐章解读一下:

第一章: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解字:1-姝,音书,美丽,美好,如:姝丽。2-踟蹰,音痴出,徘徊貌。3-城隅,隅音鱼,城角,城角上女墙)

此章点明约会的人物和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与“我”约会者乃文静淑雅的姑娘,由“静”与“姝”二字点出。约会之“城隅”应是旧城上的角楼,很幽雅啊。“我”自然是如约赶到,可她却故意躲起来。古人还有一个解释说:“爱”通“薆”,谓薆蔽也”,就是隐蔽起来的意思。这一来把“我”急得抓耳搔首,徘徊不停。字里行间可以读出“我”这位男青年的憨厚忠诚和女孩儿的调皮活泼。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解字:1-娈,音峦,美好,如娈女。2-彤,音同,红色。3-炜,音伟,光明。4-“说怿女美”之“说”读为“悦”。怿,音易,欢喜。“女”读为“汝”,指“彤管”。)

在这一章里,男女恋人终于见面了:女孩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我”因屋及乌,陶醉其中。不难看出,“我”对管箫的赞美,实际上是对女孩儿的爱。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解字:1-荑,音提,茅草之嫩芽。2-洵,音寻,诚实,实在。3-贻,音移,赠给。4-“匪女之为美”中的“女”读为“汝”,“为”是语助词,没有含义。整句话是说:“不是你美丽”。)

按咱们现代作者的规律,这一章应该写写两位恋人的缠绵情景了,可人家古人不如此:此时女孩儿又给了“我”一把从野外牧场采来的花束,因为这是女孩儿亲手采摘的,情意自然加深了。所以“我”才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是花束的美丽,而因为是她送的,才更珍贵。

孔子当年编选《诗经》的一个根本标准,就是“无邪”,也就是不能沾一点儿“淫”义。这首诗歌把“爱”描述得这么生动,可又这么雅,自然入选了。为这首诗也得给孔子鼓下掌。

对比一下,现今写爱的诗太烂了,除了“见面吻,别后梦,醒来泪,绝时决,醉了悔”这几部曲外,别无新意。

网上找到篇译文,不怎么传神,《诗经》这类古诗还是读原文好,翻译了反而像美酒对水。看下面的译文便知:

文雅的姑娘长的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的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管箫很喜好。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这首诗歌还有个现代的弦外之音,传毛泽东身边的一位女工作人员与其男友当晚有约会,但此时毛泽东要离京外行,按纪律是不能通知他的,这下惨了,只能放她男友的鸽子了。毛泽东听说了,不忍,就写了“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四句话让她回来时拿给她男友看。可见毛泽东的幽默和人情味儿,从此天下也多了一对幸运的恋人,毛泽东的墨宝自然比“彤管”更值得珍藏,要是留到现在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