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人民学《论语》之二
话说刘谦二巡首站北京,很多谦迷坐着火车就赶去了。北京分会的谦迷热情接待这些素昧平生的朋友,甚至把前排的位子换给他们,自己缩在后面角落里。难道她不想近一点看到自己的偶像吗?她这样子做图的是什么呢?
按平常的想法,我们东西要最好的,享受要最舒适的才会快乐,所一大家才会打破头去争。哈哈,让人想起汤姆索亚让小朋友排队帮他刷墙。我们争的东西到底值不值? 很多人都是糊涂的。
那个北京分会的谦迷让我很感兴趣,因为她的诉求跟很多人都不同,她以满足别人为快乐。可以想象,对于远道而去的谦迷来说,意外得到如此照顾,既看到偶像又感受到温情,肯定在这一生都难忘这一天。他又把这件事讲出来,所有谦迷都觉得高兴,为自己与高尚的人为伍而自豪。北京谦迷自然也为自己做了好的事而欣慰。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巴不得越多越好。而其实真的好朋友,必须是心灵上有一定高度的,大家对品质的诉求必须是接近的。试想,如果人家好心把好位置换给你,你偷笑说“遇到傻瓜了”,还得意洋洋宣扬出去,结果必定是皆大生气。
哎哎哎,不是要讲怎么才能具备条件,让好老师找到的吗?怎么讲到谦迷去了?
不慌不慌,喝口茶先,让我慢慢道来。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想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交什么样的朋友很重要。这里不是我们常说的酒肉朋友,也不是为了生意工作的泛泛之交,这里指的是“道义之交”。大家对道德的认可差不多,而且在行为上体现出来也差不多,这才可以算是朋友。这样的朋友聚到一起,大家有一样的心路历程,才能产生共鸣,才会“不亦乐乎”。
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对心灵成长要求越高的就排在越上面,而越上面的人找朋友就越难,因为大多数人追求的都是下面的东西,高处不胜寒。吃饱穿暖当然在最下面,其实名利地位也不是“尊重和自我实现”。在贫民窟默默付出一生的德雷莎修女,到非洲义务行医的史怀哲医生,一辈子最高职位只是班长的雷锋,…数不清的被尊重的高尚的人,自我实现得很充分的人,都跟名利没有关系。
(有声音悄悄说:哇呀,我知道他们高尚,你可别建议我去做他们那种事,那我可是吃不消滴。)
放心放心,只是提醒你交好朋友,受好影响而已,不是要你去非洲去贫民窟。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的是,最好的道德品质是什么呢?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曾经有一帮大学者,看到《论语》“学而篇”先是孔子来了三个乎,接着是有子讲孝,都说是乱排的没有规律,哎,文人啊文人。现在大家明白了吧?《论语》的次序是很高明的。搞不清道德的基础,哪里谈得上道义上的提升,又哪里谈得上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呢?
到这里就要提提孝是什么。有首歌《常回家看看》好像沾点边,说子女对长辈该做些什么,不过还不是孝的全部。因为人与人相交的内涵并非通过感官直接去感受,必须经过心路历程层层深入,就像老话里讲的,“养儿方知父母恩”,为什么?自己体会到辛苦,才能理解父母的辛苦。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之一!嗯,有的小朋友可能不同意:“我妈妈成天唠叨,烦死了”“我妈妈只爱弟弟,根本不爱我”“跟她讲什么都反对,不如找朋友”“……”记得当年宋丹丹是小女生的时候在媒体上说,以后我绝对不会打小孩。事过多年她当上妈妈了,在采访中说“打,怎么不打?”前后判若两人的原因,就是前面只讲理论,后面根据实际经验。要体会父母的恩,也不是天生就会的,必须透过实践去慢慢了解。
孝道有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不犯上”。比方说,父母讲一句什么,你心里嘀嘀咕咕,这就已经犯上了。还有对老师,对领导,对长辈,这个“不犯上”很难。我自己当年是个很会犯上的人,除了对父母“一言九顶”,对所有的人和事都有点造反精神。尤其是去到公园,如果牌子写着“闲人勿入”,我就偏要入。这种性格让我在以后工作中很吃了一些亏。是到了很久以后,开始去学习感恩父母,才渐渐改掉了这个坏脾气。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很多人都不同意。如果父母不是那种可敬可爱型的,怎么去对他们生起孝顺呢?请看下篇:“世上不是没有美,所缺的是会欣赏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