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及写作:
一来阅读本来就不是重要的,不必费劲思考它,随便读读就可以了。
二来生命自有其调理,自有其长进,也不必如此费心想东想西,想了也没大用。想太多了,反而阻三碍四。
如果有人说他有一种最恰当的办法,都只是唬人的。尤其是读一本就要懂一本,甚至读一句要懂一句的方法,那真是害人不浅呀。
阅读,只有两个重点:一来有能力读,二来多读。
小孩的阅读,就让他随意看看去吧!最重要的是多读经,以培养大能力,读经不多,智慧不发,看了再多的书也无大用。
一、成就学问人品的教学轻重顺序是:读经第一,课外阅读第二,学校功课第三。这也是分配学习时间的顺序。当然最好是全天候读经,若暂时不能全天候,则尽量。尽量多背些经典,以备终身受用,行有余力,尽量多看些课外书,增长见闻。背了经,读了书,就感觉学校功课内涵是不足的,做起来也是简易的,根本是可做可不做的,做多了,也没什么用,白费生命而已。
二、除经典之外,其它文章是没必要费神去背的。若其中有若干佳句美辞,一个有读书功力的人,自然会披沙拣金地自然背起来。
三、写作本来是不能学的,只要多读书了,自能作文。又,如果要学作文,要不要从模仿入手?一个人读书多了,积理既富,所谓诚于中形于外,直抒胸臆,自成佳作。而且既然满腹学问,下笔时,已在模仿了,但他的模仿是如蜂采百花而酿蜜,李商隐形容韩愈平淮西碑是: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这才是好样的模仿。书读得太少,刻意描头划脚,所谓划虎不成反类犬也。
四、以上所说,是按真正的教育原理而说,是按照培养人才的正当途径而说。若处于当前的教育氛围之下(当前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培养人才的意思),一个学生应当学作些并无什么用的日常白话文的技术,要学会作那种文章,只须一法,即:鼓励孩子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话就写多少话,要怎么写就怎么写。当今孩子,被教作文教坏了,因为教作文的老师会教他怎么写怎么写,把自己灵性都障蔽了,只去摩挲老师心中喜欢什么,诚惶诚恐,下不了笔,下了笔,写出的也是枯燥无味的死东西。其实作文是转思想为语文,再转语言为文字,本来就是自我生命直接的具体的表现,有什么好教的呢?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五、最好是教孩子写日记,在日记中,最随意,最挥洒,几个月下来,就会写文章了。
六、先要敢写,能写,不可先求好。待敢写能写了,下笔千言时,再由老师指点一下,才可能有好作品。但,纵使现在一时写不了好文章,只要多读经,多读书,长大了,自然能有好文章。教育是为了一生,不是为了一时。家长们不要急,急了害事。
依我之见,作文不要太过开发。古之教法有云:“诗从放屁起,文自胡扯来”。
如今各级学生,到作文时,往往苦思焦虑,而吐不出华采来。如有所作,也千篇一律,如套公式,都说的一些门面的假话,毫无创意,毫无真情,不能动人,只惹人厌,作文就等于造假说谎。因为在小学里,我们给儿童读的课本文章,多是“因文造情”、“虚假浮夸”者(因为他们是为了写教科书而写教科书,不是为了感情来写教科书,所以也不怪他们,而只怪我们的“白话文”教育观念)。又不鼓励(或不知如何鼓励)孩子多读书多累积学问,还没读几本书就要学生作文,而且要板起脸孔作文,要有主题,要有段落,要有修辞,要起承转合等等。作文变成了学生的苦差事。好像养蚕,没给他吃几片桑叶,就要叫他吐丝,于是就把蚕养死了。
本来自我表达是人类的天性,是一件愉快的事。孔子云:“辞达而已矣。”至哉言乎!
现在你的孩子喜欢作文,就让他直抒胸臆,有什么说什么。将来他就有文胆,敢思考,有己见,随着年龄和知识的成长,吐出漂亮的丝来,而且成蛹,天蚕变,翅而飞。假如现在就要求太多,他要必须百般思索才能下笔,甚至想着如何写,才能符合老师家长的心意,则他的慧根,就被无情切断了!
试想,现在年纪这么小,纵使能写出一点比别的小朋友好的文章,能惊天动地么?能深入人心么?能传世么?只是白白把他的才情障蔽而己!
急什么!该急的,急些吧!其它的,水到自然渠成,瓜熟自然蒂落。不必急,急也急不来。
我常说:“有学问就会作文,没学问去补什么作文班都是白费,最多是养出一个绣花枕头。外表富丽堂皇,里面败絮其中,只能骗外行人,明眼人一见便知也。只不过现在外行人何其多,所以也会陶醉家长和老师,而我们几代人的学问文章就都被葬送掉了。试问,学校教了几十年的作文课,为什么我们一代不如一代呢,我们象样的文学家在哪里?
我们不要再自欺欺人了,我们不要再用我们这一代被教育的方法来再牺牲下一代了。
读经第一,阅读第二。此是生命学问扎实所在,其它皆弄玄虚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