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黎元洪:德有余而才不足 zt


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是历史课上,讲到武昌起义,革命党人经过浴血奋战,牺牲无数,终于攻占了湖广总督府。我不明白,为什么革命胜利了,胜利后的革命党人自己不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而非要拉一个晚清的官僚--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来出任都督呢?课本上的解释好像是黎元洪善于伪装,才混进了革命队伍。那时我虽然懵懂无知,但对这个解释还是不太信服:你们赶跑了晚清的大员,你们当家作主就是,干吗让黎元洪混进来;再者,人家黎元洪根本就不稀罕这个位置,是你们硬逼的,人家怎么是混进来的!

革命党人把已经到手的都督职位拱手让给黎元洪,这只是一个结果。我后来才知道,那个在教科书中小丑式的人物--黎元洪,不但才智过人、思想开明,而且宅心仁厚,在武汉乃至湖北有着崇高的威信,能够被各方接受,这才是他被推为都督的原因。

黎元洪品德之馨,早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就有口皆碑。在学业方面,他刻苦用功,学习成绩遥遥领先。最难得的是,他时常为同学承担过错,有些朋友对此不解,他坦然回答:“大丈夫当有任天下事的气度,区区小事,何须避匿呢?”他的老师严复对他是这样评价的:“黎黄陂是德有余而才不足。” 黎元洪是否有才暂且不论,但黎元洪的品格之高洁,是民国以来玩政治的人所罕见的。

与其说黎元洪“才不足”,倒不如说他不善于玩弄阴谋诡计,不懂得看风使舵。不懂得黑箱操作的人,在中国的官场上往往是失败者。黎元洪当年官运亨通,一是因为卓越的才干,二是碰到了对他欣赏有加的张之洞,所以他才能在短短的十年内,从一个下级军官擢升到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官居二品。他的卓越才能在监修南京幕府山炮台、去日本三次考察,特别是在朝廷的两次秋操中得到充分展现。在彰德和太湖两次秋操对垒赛中,“南军”总指挥黎元洪每次都大败“北军”总指挥段祺瑞,黎元洪也因此在朝廷声誉鹊起。应该说,张之洞待黎元洪不薄,没有张之洞,就没有后来的黎元洪。但公允如张之洞者,也免不了常人的私心。1903年,全国统一军制后,湖北额定一镇(师)一协(旅),从德才的角度来考虑,张之洞当然想让黎元洪出任第八镇统制,但总因张彪是张之洞家丫鬟的丈夫而作罢。1907年,赵尔巽接任湖广总督,湖北官场掀起了一场向新总督献礼的高潮,黎的上司张彪筹集十几万两银子,向上司表忠心,其他人等也不甘落后,惟独他仅仅凑上数元“意思意思”。但是转过身来,他却为武汉的灾民捐出了三千两银圆的善款,这是他整整半年的俸禄啊!

黎元洪对上级不会拍马逢迎,对士兵却关爱有加。他的一位士兵,因母亲在家砍柴时坠入山谷而亡,这名士兵悲痛之中想追随母亲而去。黎元洪知道这一消息后,亲自去慰问这名士兵,并拿出八十银圆让他回家葬母,后来还让这名士兵进入军校学习。

如果仅仅是这些,黎元洪恐怕还不足以让革命党人推举为都督。黎元洪从小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再加上三次赴日本考察,使他对世界大势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甲午战争的失败,他差一点成了日军的俘虏,九死一生。这些经历,使他对腐败的清王朝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虽然没有勇气参加革命,但对革命党人非常同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总是尽力保全他们。对于军中出现的新思想,他从来不反对,甚至还鼓励士兵接受新思想。1904年,日知会总干事刘静庵与革命党领袖黄兴来往的联络书被截获,报与黎元洪。他便示意刘静庵托病离开,从而保护了刘静庵。1907年,日知会的季雨霖秘密响应萍浏澧起义而身陷囹圄,又是黎元洪出面将其保释。就在武昌起义爆发的前夜,孙武试制炸弹时,炸弹不慎爆炸,官兵闻风而至,把革命党的名单搜去,湖广总督等人要按照名单抓捕党人,黎元洪两次激烈反对,认为名单牵涉面太广,不能操之过激,以免生变。这两次建议虽然被拒绝,但也可以看出,黎元洪对革命党人的感情。这类事情,黎元洪不知做了多少;这一切,外人不明,但革命党人心中有数。人的境界之高低,不是看他如何说的,而是看他如何做的。从古至今,有多少人是踏着别人的尸体走向高位的,他们的双手沾满了人民尤其是仁人志士的鲜血。仁人志士的鲜血就是他们通向官场的铺路石,因而他们杀起仁人志士来是毫不手软的。黎元洪人性中可贵的一面不在于他能够分清是非,而在于他能够冒着危险来保护革命党人。那些杀人如麻的恶魔,不论他们打着什么旗号,也不管取得他们多么大的“事功”,与黎元洪相比,在我看来,都算不了什么。因为与他们相比,黎元洪是人,而他们是披着人皮的狼。

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其偶然的因素。由于参加起义的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团体,成功后到底应该谁坐第一把交椅,他们的意见无法达成一致,为此吵得不可开交。起义前,孙武试制炸弹不慎爆炸,起义暴露,很多同志牺牲,起义总指挥蒋翊武远逃避祸。一个逃命的总指挥自然不配坐头把交椅。另外几个革命党领袖如孙武、张振武、吴兆麟等又分属不同革命团体,都不足以慑服对方。有能力、有威信的革命党领袖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不是在海外,就是在外地,远水解不了近渴。再加上起义的革命军人,基本上都是下级军官,连一个中层的军官都没有,难以服众。在这种情况下,参加武昌起义的几个主要革命党如文学社、共进会、日知会等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黎元洪。可见,黎元洪出任都督是众望所归。

以黎元洪的名义发布的安民告示,使武汉三镇动荡不安的局势迅速的稳定下来,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黎元洪在武汉人民心目中享有的威望。这一切,都缘于黎元洪亲民、爱民的菩萨心肠。黎元洪的相貌雍容富贵、面目慈善,时人称他为“黎菩萨”。在湖北口音中“黎”和“泥”恰是一个音,因而黎元洪是名副其实的“泥菩萨”。但令人遗憾的,在以后的岁月中,像黎元洪这样菩萨心肠的政治家越来越少,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悲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