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苏荣 (2010-05-30)
对于中国的市场前景,钟声坚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化率还很低,只有45%左右,每年有近2000万人口要进入城市,而城市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和条件,相对也比较不足,一次购房需求和二次购房需求的数量特别大。
仁恒置地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钟声坚,潮汕出生,做贸易起家,后来逐步转入制造业;1988年移民新加坡;1993年,他进军上海房地产业。如今,仁恒置地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高端品牌之一,在中国四大主要经济区内八个重点高增长城市扎根。
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滨江地带,有一个占地10多万平方米的宁静社区,名叫“仁恒滨江园”。仁恒置地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钟声坚,就坐在这里一个并不起眼的办公室里。他看上去稳重、内敛,但他对市场有自己独到的分析。
“我最早来上海是1992年。”他说,那时候的上海,居住条件非常恶劣,很多人都是祖孙三代挤在一个十几平米的老房子里。
“那时候的陆家嘴地区可不像现在这样。”他微笑着用手指了指外面,“这里以前是类似贫民窟的棚户区,前面有一条烂泥渡路,每天早上6点开始便臭气熏天,因为每家每户都会拿着马桶到这儿倒大小便。”
1993年,钟声坚在浦东买下了一块地,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房地产生意。仁恒滨江园是他在浦东开发的第三个项目,如今,曾经的烂泥渡路胎换骨似地成了一个高档国际社区——翠绿的水杉、怒放的杜鹃以及各种肤色的洋人面孔,构成了这个花园式小区的主要色系。
今天,仁恒置地已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高端品牌之一。集团立足于长三角、珠三角、西部和环渤海,倾向于在战略性、高增长的一线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做高端品牌项目,比如上海、南京、天津、深圳、成都等,到目前为止总的开发面积达500万方。
钟声坚说,所谓“仁恒”,就是“仁信置业、持之以恒”,做人做事都要讲诚信,诚信礼义仁为先嘛。
贸易赚取第一桶金
钟声坚出生于广东汕尾地区的陆丰。像大多数潮汕商人一样,他最早从做贸易起家,先是买卖纸张、机器,后来逐步转入制造业,先后开办了造纸厂、铝箔厂、复合肥厂、印刷厂等等,在仁恒的工业产品中还有茅台酒的瓶盖。
在当时80年代的中国,身为外商的钟声坚抢占了很多政策和市场的先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他发现自己作为外资企业的优势在逐步消失。
他说:“民营企业的优势比我们要强,他们既有政策上的优势,也有非政策上的优势,相比之下,他们的成本更低。那么我预测到,在民营企业不断崛起的形势下,我们在工业方面将会逐步丧失竞争力。”
于是在1992年的时候,他开始考虑进入房地产行业,他来到上海做调查,发现当时许多上海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考虑到当时的住房条件和居民的需求,钟声坚看到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而且这个行业可以比贸易和工作做得还要长久。
在做房地产之前,钟声坚已经定居新加坡多年,对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理念,包括社区建设、物业管理和园艺设计等等,有了很深的感受。同时,这种感受也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启发。
当时,对他来说,尽管房地产是一个从未涉足过的行业,但做的也是产品,这种启发让他一开始就立足高端品质,起点非常高。
1993年3月,钟声坚正式涉足房地产业,当时的第一个项目,是位于上海浦东的仁恒广场。
善待土地、用心造房
一开始的时候,市场并不是很好,但钟声坚还是坚持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造房子,他提出了“善待土地、用心造好房”的开发理念。
在他看来,每一块土地都是珍稀的,要善待它。
同时买房者的钱也是来之不易的,很多人都是用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积蓄买下一套房,从这个角度来说,开发商要负起责任来。
他说,“其实一开始做的时候,公司高层开会没有讨论说要创一个品牌,也没有这个概念,当时我们心里只承载着一个责任:人家用一两代人的积蓄买你一套房,你却做得乱七八糟,这可是道德品质的问题啊。”
在随后的17年里,钟声坚领导下的仁恒扩张速度虽然比不上万科和中海,但他心里一直很骄傲,因为 “我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承诺,善待每一块土地,我们留在每一个城市的产品,在当地都是最优秀的。”
这种态度,和中国当时的发展环境,决定了钟声坚和他的仁恒置地一开始就是非常特别的。
据他观察,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出现过三种类型的发展商。刚开始时不少发展商制造了许多城市垃圾,他们造的房子没有生命力,过十年八年就要拆掉,而且还制造了很多是非,因为那时候政府方面和消费者都不成熟。但好在随着经济发展,这种发展商逐步被淘汰。
第二种发展商通过大批量生产,满足了快速城市化的需要,帮助庞大的消费人群解决居住问题,但以速度为重要导向的开发模式终究留有遗憾。
第三种开发商更看重产品品质,他们不仅仅解决居住问题,他们更致力于营造一种生活方式。
在仁恒的社区“人们不仅能够从完备的配套和贴心的服务中体验到舒适和便利,还可以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融洽的社区生活氛围”。
钟声坚觉得只有这样的社区才能够让居住者的情感有所寄托。“试想小区里的孩子长大了,拥有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但回到滨江园,他看见楼宇依旧,而树木更加高大挺拔。这就是一份记忆,一种传承。”眺望外滩,百年的建筑魅力不减,钟声坚先生说:“人有生命,而建筑也有灵魂。”
2007年,仁恒置地在长宁区的一个项目竣工。那个地块位于苏州河边,以前是一个年代久远而迟滞凋敝的化工厂旧址,项目竣工、居民入住后,周围的人文环境因之而改变,周边居民和长宁区政府也十分满意。
他说:“这就说明,发展商对城市面貌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如今,仁恒置地在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四个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以及西部)都有投资,除国际社区外,还有高品质的商业地产。
为政策调控时刻准备
今年年初,为了抑制房地产市场的炒作,政府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开展了一场号称史上最严厉的政策调控。
钟声坚在接受本报访问时,北京市政府刚刚出台“每户限购一套房”的措施,令本已风声鹤唳的房地产市场愈加寒冷。
不过,对于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17年的钟声坚来说,这次政策调控跟1994年、1998年和2006年的调控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这次的调控力度相对是比较大的。在他看来,政府的调控目的,应该是打击一些炒家,防止这个产业的泡沫越吹越大。“从我作为一个发展商的角度来看,政府的这些做法,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在一种不太合理的市场情况下,政府出手好过市场的惩罚;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真要等到市场去惩罚的时候,后果会更加严重。”
不过,这些政策出台,也一定会对发展商造成一定影响。对此,钟声坚说,“我们实际上是时刻准备着的。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它会受到市场、政策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我多年来一直在思考,作为企业,应该如何去规避这种风险呢?事实上,唯一可以做到的,而且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保证健康的财务状况。对我们来说,这么多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财务状况。”
其次,钟声坚认为,企业要规避各种风险,还要打造核心竞争力,要做好产品。因为即使市场很差,也是有需求的。比如2008年金融风暴袭来时,整个市场突然冰冻起来,但仁恒的产品照走不误,而且还提价销售,当时上海提价62%,苏州提了16%,南京也提价15%左右。
他认为,一个产品,最终呈现出来的一是产品链,一是信用。而要做好产品,一个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要有好的团队和企业文化。
钟声坚说:“一个好的产品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那么一是需要高层的判断能力,另一个就是团队的执行能力。我们现在所有的总经理、各个分公司经理,都是从企业里一步步做上来的。他们对企业的制度和文化,有着很深的感受,也就有一种归宿感。
“比如在2009年,公司部门经理级的高管流动率只有4%。他说,仁恒之所以能够成功,归根结底,是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注重制度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对于中国的市场前景,钟声坚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化率还很低,只有45%左右,每年有近2000万人口要进入城市,而城市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和条件,相对也比较不足,一次购房需求和二次购房需求的数量特别大。
未来,对仁恒来说,钟声坚希望能够做一个百年企业。
他说,做一个百年企业不是那么容易的,是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所以,我创业的时候有一个理念,就是不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在意营造一个几百年依然活着的企业。
“活着,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钟声坚微笑着说,“我们就是希望仁恒能够一直在社会上存在,并且有所贡献、有所影响。这个就已经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