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 以 赛 亚 书8章

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的记号

以赛亚书八章一至十节

    1耶和华对我说:“你取一个大牌,拿人所用的笔,写上‘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2我要用诚实的见证人,祭司乌利亚,和耶比利家的儿子撒迦利亚,记录这事。”3我以赛亚与妻子同室,他怀孕生子,耶和华就对我说:“给他起名叫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4因为在这小孩子不晓得叫父叫母之先,大马色的财宝,和撒迦利亚的掳物,必在亚述王面前搬了去。”

    5耶和华又晓谕我说:6“这百姓既厌弃西罗亚缓流的水,喜悦利汛和利玛利的儿子,7因此主必使大河翻腾的水猛然冲来,就是亚述王,和他所有的威势,必漫过一切的水道,涨过两岸。8必冲入犹大,涨溢泛滥,直到颈项,以马内利阿,他展开翅膀,遍满你的地。”

        9列国的人民哪,任凭你们喧嚷,终必破坏;

        远方的众人哪,当侧耳而听!

        任凭你们东起腰来,终必破坏;你们束起腰来,终必破坏。

        10任凭你们同谋,终归无有;

        任凭你们言定,终不成立;

        因为上帝与我们同在。

    这段经文总结了一连串基于三个孩子名字的预言,首先是提及以赛亚剩下一个儿子的名字,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然后再提及以马内利的名字作结(8、10节)。经文中提及亚兰与以法莲(4—6节),以及亚述的威吓(7—8节),指明原来的历史处境应该是主前七三三至七三二年。

    “耶和华对我说”与第五节一起,显明这些记载是以赛亚个人的回忆,正如第六、七章一样。他首先说及上帝启示他,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这个奇特名字的先知经历。而且首先他在证人面前写下这名字,然后将这名字给他的儿子,视此为要来之事的记号。“大牌”这字并不是圣经常用的字,像出埃及记卅二章与其他地方(如赛三十8);这个字只在希伯来文圣经出现一次,而在圣经以后的希伯来文,它的意思通常是指“一张(蒲草纸或纸)”。这里的重点乃它是“大”(通常泥版并不很大),并且是法律上生效的。

    “人常用的字”(译注:见和合本小字),曾引起了一些讨论:有些人修改为“不能擦掉的字”,但此举的理由却不充分,他们提议的字其实是不能矫正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人人都看得懂的字”。另外有句著名的经节可能亦是相同的例子:“将这默示明明的写在版上,使读的人容易读(或作随跑随读)”(哈二2;参新英译本附录)。比起许多以色列古代的邻国所使用极其繁复的文字系统——像埃及的象形文字,亚述的楔形文字——希伯来文字显得较为简洁,因此较诸古代近东的其他地方,以色列人口中的文盲比率不算太高。

    这篇文章是写给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这就是我们所知道关于它的内容。标准修订本暗示这个标题是所有权的戳记或封印,就像在巴勒斯坦发掘到上百个有柄的坛子,刻有Ia-melek,意即“属于君王”。

    这里所提到的见证人,包括一位显要的祭司,出现于亚哈斯迎接提革拉昆列色的记载中(王下十六10—16)。以赛亚明显是可以接近皇室,并且可以得到最有权势的人支持。在这里(正如七14),他的目的是要证明他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藉此使那些迟钝与顽固的听众(六9—10),信服他的能力与权柄。在第三节他强调自己的妻子仍未怀孕,那他怎能知道她会有另一个孩子,而且还会是一个男孩?我们不需从这记载中,除去其超自然成分,好像许多现代学者,将这节希伯来原文译作“我已与女先知同室……”。先知的能力自然是这些记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假定,在见证人面前写下名字,到这孩子的出生,其间相差约一年,而这都是发生在亚兰——以法莲同盟危机的时期。

    但比先知可以预言儿子出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名字的意义,及其对当代历史的重要性。这名字的四个组成部分是十分明显:两个动词的意思是“快到”(希伯来文maher,hash),两个名词的意思是“掳掠”(希伯来文shalal,baz)。但这个名字的文法却是十分困难。如果这是一个真名(却没有证据支持这点),那我们就可以期望一些宗教或军事上的含意,就像古埃及的战争口号:“快抢!速夺!”否则我们或许应以这名字是表达一种普遍的景象,这字的读音突出了,嗜血bloodthirsty、抢夺的士兵到处杀掠,这句话用来形容亚述征服以色列北方邻国的情景,应是无容置疑的(参五26—30)。

    第五至八节是代表审判的预言的格式,以陈述被告人的罪行作开始(“因为这百姓……”中文和合本译作“这百姓既……”),然后便宣布对他们的审判(“因此,看哪,主……”,中文和合本译作“因此,主必使……”)。但这两部分是由一个新形像连在一起,代表亚述惊人的力量:百姓被指责厌弃西罗使缓流的水,因此便会被又强又大的水所淹没,溢出一切河岸,泛滥全地,“直到颈项”。这大河当然是幼发拉底河,其庞大灌溉的水道系统便合成了丰盛肥沃的“两河之地”(即米所波大米);而西罗亚溪是指从基训泉源(王上一33,38,45)流出,从大卫的城(俄斐勒山)东坡流下的溪流,再流入西罗亚池的缓流(希腊文式的Siloam为Shiloah,参约九7)。在以赛亚晚年,宏伟的“西罗亚水道”或称希西家水道)的建造,引水直下(代下卅二进30),一直使用至今。西罗亚溪与大河二者在此当然是象征而已,一个代表耶路撒冷,忠信之城,无惧于利汛与利玛利的儿子,另一代表了“亚述王和他所有的威势”。这不是亚哈斯所需要的更大、更好的水源,如果他真是要的话,他是可以得到,却“必冲入犹大……”。对上帝的信心才是真正需要的,但亚哈斯却不相信,反而向亚述求助(王下十六7)。

    审判的信息在结尾时有双重的讽刺。第八节下半节引入了一个新形象,一项巨大的猛禽(英文是飞鸟)翱翔于犹大之上(何八1;耶四十八40),并且以马内利竟含有不祥之兆,代表抵抗那位无情审判的上帝,而不是“上帝与我们同在”。这是其中一个可能的解释。本节最后的经文也可能包含了盼望的标记,展开的翅膀象征了保护(诗十七8;九十一4),而以马内利则与七章十四节同义。

    “以马内利阿……你的地”(参钦定本、标准修订木、耶路撒冷译本)暗示了这番盼望的话是向以马内利说的,即是其降生已在七章十四节预告,而按照本节传统的解释,他是大卫皇室的子孙。近年的看法,以新英译本为代表,则不持此点,但从第七、九与十一章的前后关系来看,这种“弥赛亚式”的解释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在神学上还有颇为重要的价值。

    第九至十节包含了一首短诗,使人想起了一些颂赞耶路撒冷城,如何牢不可破,固若金汤的诗篇,特别是诗篇四十六篇:

       “上帝在其中,城必不动摇……

        外邦喧嚷,列国动摇……

        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

        万军之耶和华与我们同在……”   

    此种重复的祈使语态(imperative)使这诗歌在形式上,与以赛亚书以后数章十分相近(例五十一与五十二章),虽然那处的拯救预言比审判预言为多。这种充满了胜利与报复语气的说话,是针对外邦列国而发出,不是向犹大说的,由此便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想法,这首诗并不是以赛亚在亚兰——以法莲同盟危机期间,向亚哈斯与他的宫廷原来所说的话。通过第八节一半的时候,我们便好像走出了主前八世纪的处境,进入先知在灾祸后盼望的异象,即将胜过世界的救主称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这名字的联想使我们不会把这段经文,或七章十节及下文,仅仅停留在它们的时代。

我要等候耶和华

以赛亚书八章十一至廿二节

    11耶和华以大能的手,指教我不可行这百姓所行的道,对我这样说:12“这百姓说,同谋背叛,你们不要说,同谋背叛;他们所怕的,你们不要怕,也不要畏惧。13但要尊万军之耶和华为圣,以他为你们所当怕、所当畏惧的。14他必作为圣所,却向以色列两家作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向耶路撒冷的居民,作为圈套和网罗。15许多人必在其上绊脚跌倒,而且跌碎,并陷入网罗,被缠住。”

    16你要卷起律法书,在我门徒中间封住训诲。17我要等候那掩面不顾雅各家的耶和华,我也要仰望他。18看哪,我与耶和华所给我的儿女,就是从住在锡安山万军之耶和华来的,在以色列中作为预兆和奇迹。19有人对你们说:“当求问那些交鬼的、和行巫术的,就是声音绵蛮,言语微细的。”你们便回答说:“百姓不当求问自己的上帝么,岂可为活人求问死人呢?”20人当以训诲和法度为标准,他们所说的,若不与此相符,必不得见晨光。21他们必经过这地,受艰难、受饥饿;饥饿的时候,心中焦躁,咒骂自己的君王,和自己的上帝。22仰观上天,俯察下地,不料,尽是艰难、黑暗、和幽暗的痛苦,他们必被赶入乌黑的黑暗中去。

    以赛亚回忆录的结尾,正如开始一般,是包括先知对上帝的经验,及他对“嘴唇不洁的民”(六5)所应抱的态度。首先出现的警告(11—15节),是要先知坚守向他所启示的真理,不要“行这百姓所行的道”。“耶和华以大能的手”(参考结八1;卅七1),像在另一位先知骨中燃烧的火(耶二十9),这并不是一种强调所说的话的重要之方法,而是指着先知的一种像神志恍惚或昏迷的经验,特别是对一个相信他必须坚持抵抗他的百姓的人。第六章充满了这种经验;但每当出现这种语法的公式时,甚至是“耶和华如此说”这句话,我们都可以假设作者是在设想一种真实的先知经验。

    这段预言包括了先知承认他曾被试探去“行这百姓所行的道”,以及上帝“向以色列两家”审判的警告。另外更特别批判百姓对亚兰——以法莲同盟阴谋的惧怕;他们对“两个冒烟的火把头”的顾虑,更甚于对万军之耶和华。第十二与十三节互相恰当地平衡,除了“同谋背叛”(12节)并不对应第十三节的“圣洁”。有人提出了两种相应修正,第一,“尊为圣”( taqdishu)一词修订为“阴谋者”(taqshiru),意指我们只应与万军之耶和华“共谋”。另一修订“背叛”(qesher)与“圣洁”(qadosh)为“困难、艰辛”(qasheh):“凡这人民所看为困难的,你们不要看为‘太难’……只有对万军之耶和华,你才应算为‘困难’……”(参新英译本)。这两种说法皆为合理,但现在这段经文本身的意思也说得通。“圣”是先知特别关注的,特别当我们留心第六章,那里强调其使人敬畏的道德意义。先知强调的是敬畏以色列的至圣者,藉此取代一种对人为力量,没有根据的恐惧。

    第十四节列出了不少于五个关于上帝的定义,大体上对应第十五节所描绘百姓的五种命运。首先,他必“作为圣所”(miqdash),当然“网罗”(moqesh)或“艰辛”(miqsheh,参新英译本),二字会使二节有更佳的平衡对比,但“圣所”所代表的神圣和可以致人于死(撒下六7)的意思也一样合理,并不一定需要修订。接着两个关于上帝的定义,“石头”与“磐石”亦在神学的语言上具有积极的含意,支持现在这段经文本身的意思(撒上七12;诗十八2;十九14;廿八1;九十二15),不过在这里却用作审判的工具:“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最后两个有关上帝的定义:“圈套”与“网罗”,展望了后文一幅有关审判日子的生动图画:

       “地上的居民哪,

        恐惧、陷坑、网罗,都临近你。” (廿四17)

    第十五节总结了这个段落,一方面以绊跌、摔倒与跌断他们的手足,来形容百姓的恶劣与顽固,像那些摸黑的人;另一方面又像愚笨的鸟儿,自投罗网与跌进圈套。

    第十六至十八节提醒我们先知不复再孤单:他有了“门徒”与“耶和华所给我的儿女”作伴。事实上,第十二与十三节原文的众数动词,表明前面的预言是向多于一个人宣讲的。我们知道“儿女”所指是什么,但“门徒”却成了问题。他们是否本章开首提及的两个见证人:乌利亚与撒迦利亚?还是指百姓中一些真正的悔改者?这个字只出现在此处,及五十章四节与五十四章十三节,在该处则译为“教导”。这字从没有在任阿希腊文或亚兰文的翻译中,被认为是指门徒的意思。在后期希伯来文中,此字并不解作“门徒”,故此我们断不能以此作为圣经上的证据,来支持有以赛亚“学派”的存在。我们顶多可以说,正当上帝“掩面不顾雅各家”之时,先知因着本身及其儿女的幸存,而得着安慰。这是一种挽歌的用语,吟叹于失败与疑惑之时,当“等候耶和华……仰望他”尚未到之际。我们曾经引用的诗篇十三篇,便是六章十一节极佳平行的例子。另外尚有许多其他经文(诗廿二,廿七,六十九,八十八等篇)。

    我们仍要继续研究第十六节的意义。究竟“律法书”与“训诲”是指什么?“律法书”(意为“见证”,testimony,希伯来文te’udah)一词只出现于此及路得记四章七节,虽然“训诲”(teaching,希伯来文torah)通常都包含较广泛的意思。但这二词在此处可能是指玛黑珥沙拉勒 哈施 罢施的文件,而这是一个颇为合理的说法。问题在于如何连系第一至四节与十六至十八节,此处经文可能包含了第四段先知原始独立的信息,插入于现今的自传信息中。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两个词大慨可用来指“亚摩斯的儿子以赛亚得默示……”,而“卷起”与“封住”则是象征式用语,藉此把信息表达得淋漓尽致。希伯来文前置词“中间”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翻译,通常此字应译为“在内,向内”,耶路撒冷译本译作“在我门徒心中”是十分贴切(参耶卅一33),也符合了上文所引伸,以赛亚因着孤单与被拒绝,便尝试从他处得着安慰,因为至少还有一些人仍然有接受的心。

    如果我们将第十六节单独抽出来,便会涉及两方面重要的讨论。有些人用本节经文来证明在古以色列,先知通常都有一些随身的门徒,来记录他的言行。除了耶利米的那位孤单的书记巴录(耶四十五1),这节便是整本旧约中唯一特指这种现象的经文。无论先知的话是如何传递下来,却始终不太可能有“门徒”这专门词语的存在。一句误译的“在我门徒中间”断不能成为任何的证据!

    本节经文所牵涉另一个更加有趣的问题,就是启示文学的传统。另外一些“封住”预言的先知是但以理(九24;十二4,9),及约翰(启十4),而其目的明显是具有末世的意义。“但以理阿,你要隐藏这话,封闭这书,直到末时……那人便为有福……”(但十二4,12)。以赛亚书是包含了末世论的成分,特别是从廿四至廿七章,而“封住”这个半专有名词便是其中沿用的。

    在这数篇论及那些例外听从的百姓后,此段经文在结束时便再次回到其开首(六9)的准则——那些讥讽他的百姓必定灭亡。“有人对你们说…”(参标准修订本)比译作“但百姓会继续说…”较佳(19节)。从圣经的律法(利十九31;申十八10及下文),到扫罗与隐多珥女巫的警诫性故事(撒上廿八),都断然谴责“交鬼的和行巫术的”,但是在以色列却不断有人尝试接触阴间的栖息者,就是“为活人求问死人”,正如我们今天一样。“(他们)自己的上帝”(参标准修订本)应译为“他们的神只”(译注:现代中译本作“各式各样的鬼魂”),这或许是异教的神只,更可能是指家庭神(teraPhim,创卅一193435),或死人的灵魂(撒上廿八13称为“神”)。二十节将这种虚弱无效的希望与“训诲和法度”作对比。先知呼喊,要人转回聆听上帝的话,否则你们永不能摆脱现今的困难与痛苦,进入日光之中。于是先知的信息便以一首短诗作结,描述艰难、饥荒、愤怒、沮丧、幽暗、痛苦,最后便是放逐(2122节)。“仰观上天,俯察下地”,表明了他们拚命地寻找救助。这一段堆集的字句与意象,使人感到混乱迷茫,这可能是指古代或现代的国家危机,也可能同样深刻地指向个人在属灵及其他方面的危机。在任何危机中,先知不断重申,真正的盼望是来自“住在锡安山万军之耶和华”(18节),而这正是以下的预言所要表述的。

学习材料来自神家,感谢主的恩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