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前后,许多了解世界历史的人都会想到救世、受难、复活、以及其它相关的话题。
人死了有没有灵魂、灵魂能不能感受到人世声像?这本来不是医学科学讨论的问题。然而,当一位刚刚从死亡线上抢救下来的患者突然说出自己心跳停止后抢救室里发生的事、医生和护士之间的对话内容、甚至患者本人躺在手术台上的安详体态,又不能不让医学家感到、科学本身正处在一种无法解释、无法证实、无法重复、又不能不做出反应的莙困境地。迄今为止,仅仅美国就有超过八百万患者自报亲身经历过“死后”感受,不能说呼声不够强烈浩大、或者可以无限期的置之不理。就在人们对科学的审慎态度开始表示怀疑的时候、有多少人知道,能让远远超过八百万人死而复生的,正是现代科学理论、急救医疗技术、和普及自救知识不可埋没的功绩。
临床死亡不算死 在老百姓眼里,人活一口气;一旦“断了气”、就算死了。临床上判断死亡的标准严格一些:要确定呼吸和心跳停止才能算数。随着急救医学水平的提高和自救常识的普及,人们发现生死之间的界限原本不能一刀切。两个境界之间有一段神秘的中间过程,通常称之为“频死期”。它是一个人由生到死的过渡阶段。可以说,人生最后交接必须经历由生、到濒死、再到死亡的既定程序。这一新的认识和传统观念相比,增加了濒死这一概念。频死期作为一个过程、可以说是紧跟着临床死亡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只有抢救不过来的病人,才算真的死了。铁面的说法、叫法定死亡。从临床死亡到法定死亡这段时间里,呼吸、心跳、反射、意识活动虽然消失,但是器官组织生命力还在;经过抢救,这些器官组织的功能还有潜力恢复。例如心肌梗死导致猝死,表面上看“不行了”的人、也许还有起死回生的希望。可见,人死后一段时间内虽然血液不再循环、氧气无法到位、细胞内外废物不能清除,然而大部分器官组织并没有当即死亡、只是暂时失去功能活动。一旦心跳、呼吸重新启动、恢复全身血液供应,失去功能活动的器官组织又会恢复活力。不过,在失去血液供应的情况下、有些细胞组织可以忍耐几个小时,有些却只能坚持几分钟。最娇嫩的细胞就是大脑神经元。如果3-5分钟不能恢复供血,这些细胞就会在几天时间里慢慢退化、死亡;耽误时间越长、神经细胞死亡越快。最让临床医生护士遗憾的、就是那些费尽心力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患者,因为程度不同的神经损伤而留下残疾。轻者出现记忆障碍,重者成了没有感觉、不能自由表达意愿的植物人。
心跳骤停没有停 心跳消失、血液循环停止后,心脏肌肉并没有马上停止收缩活动。相反,心肌纤维比正常状态收缩的更快了。这种收缩是失去了统一指挥、盲目无效的自发活动。好比一个人打哆嗦的时候。尽管腿上的肌肉不停的打颤,结果却是让人站立不稳;手臂肌肉发抖,让人拿不住东西;面部肌肉跳动,让人语无伦次。同样,如果心脏肌肉颤动,自然丧失了整体器官收缩舒张、充血泵血的功能。如果不立刻采取急救措施,心肌颤动将恶化成肌电消失、在心电图上出现一条直线。纠正心肌颤动和纠正打哆嗦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找到和治疗病因;不同的是,心肌收缩不能靠意志力自由控制、必须由位于心脏内部的启动中心统一指挥。如果说打哆嗦可以由意识控制,用收缩肌肉群的办法纠正的话,制止心肌颤动必须用除颤器造成的外加电场使心肌纤维停止无序收缩、重建统一指挥下的节律性搏动。在多种心肌颤动类型当中,心室纤维性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最有希望用除颤器纠正。可见,发病后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尽早确定心跳骤停的病因和类型对急救效果至关重要。
那些死法还有救 造成死亡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临床死亡都从心跳骤停开始计时。虽然身体大部分器官组织不会立刻死亡,临床死亡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被救活。除了成功的恢复心脏的泵血功能之外,还必须纠正造成心跳骤停的病因。否则,即使心跳重启、也难持久。一般来说,猝死病人如果抢救及时有可能被救活;而慢性难治之症(例如癌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心、肝、肾功能衰竭,等等)和严重器质性损伤(例如凶器、交通事故造成的致命伤)的患者救活的可能性比较小。在和平时期,造成猝死患者突然心跳骤停的主要原因包括失血、溺水、中毒、低温、缺氧、代谢失调、心包积液、和心肌梗死。比较各种导致猝死病因出现的几率,可以说,人在一生中遇上自己或身边亲人、同事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最大。据统计,每年猝死病人中30%都有近期心肌缺血性坏死的病理发现。假若把年龄段缩小到4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心肌梗死造成的猝死比例更加显著。心肌梗死的直接诱因是负责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而由此导致的心跳骤停用除颤器治疗比较有效。一旦患者得救,再行实施冠状动脉扩张和再通。有人会问:有多少心肌梗死患者真的能从死亡线上夺回生命呢?答案是“人数不少,比例不多”。假如和过去相比,死而复生的病例增长显著;但是这些成功病例在发病总数中只占少数。生活中,有多少因为心梗而死的亲戚、朋友、社会名流,再也听不到主治医师遗憾的声音:“太晚了!要是早来半个小时----”。于是,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应该是:“怎么才能给心梗病人抢回来半个小时?”仔细追踪,发现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地点主要集中在自己家里、工作单位、和公共场所。只有极少数碰巧赶上在医院出事。既然多数情况下身边没有医护人员,家属、保姆、同事、和公务人员不仅是第一目击者,也是患者起死回生的第一希望。
假若还能活一回 时间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如果说世界上真的存在什么比有生之年的一分钟更值得珍惜的、那恐怕应该数频死阶段的一分钟。这时候的每一分钟都意味着心跳能不能恢复、大脑能不能康复、人能不能复生、生活能不能复原。医学统计发现,临床死亡后每耽误一分钟、得救的机会就降低了百分之十。无论是死于心肌梗死的患者、或是担心有一天会面对同样挑战的健康人,一定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能事先有所准备,关键时刻能为争取每一分钟增添一份把握。既然时间那么重要,有那些事情可以做、而且做得准确无误呢?除了拨打急救电话、还有一件大事可以做,就是急救医学上说的“心肺复苏”。心肺复苏能暂时维持患者生命、为尚在途中的急救医师争取有效治疗的时间。曾经学过心肺复苏、而且成功的救活了自己丈夫的刘女士说,多亏家庭医生教会了她如何判断心跳骤停、如何做胸外心脏按摩、如何做口对口人工呼吸;不然,紧急关头就是急出心脏病来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的确,没有受过医疗救护训练的人很难想像身边的大活人突然不省人事究竟是为了什么。若能参加业余培训,才会见惯不怪、沉着应对。猝死患者因为心脏不能完成节律性收缩、血液循环终止,全身器官组织缺血。由于大脑缺血、指挥功能失灵,造成呼吸浅表、频率降低、出现间断性(抽气样)呼吸活动。此时的肺脏已经失去换气功能。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借助人工按压心脏来维持一定的血压和血液流通、通过口对口吹气动作来保障肺脏足够的氧气含量,为救护人员治疗心跳骤停、恢复心肌节律性收缩争取时间。临床观察发现,心肺复苏能给患者抢回5-7分钟、有时甚至长达30分钟的时间。如果不做心肺复苏,即使临床死亡3-5分钟后恢复心跳呼吸,也难免留下因脑损伤造成的终生残疾。成功的心肺复苏不仅能够增加救人一命的机会、而且能让心脏停跳10分钟左右的患者在得救之后基本不留后遗症。
看来,每一位猝死患者真的希望看到的、即便不敢是邦德大片《皇家赌场》中美人救英雄那一幕、至少也愿意自己身边的人都能有像刘女士一样的经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