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五大道从82街至105街这一英里路段上排列着九大博物馆。最有名的当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古根汉姆美术馆。每年六月份第二个星期二晚上六点至九点,这九大馆同时对公众免费开放。各类文艺团体同时在五大道上进行各种艺术表演,儿童们也在这里进行户外艺术活动。这一传统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每年都会吸引数万人参加,被称为“Museum Mile Festival”,直译就是“一英里博物馆节”。今年大都会博物馆推出了馆藏毕加索精品展,先去参观了这个展览之后,便直奔古根汉姆了。
古根汉姆美术馆位于88街和89街之间的第五大道上,占地只有50X70米。远远望去,像是一枚精致的白色贝壳倒扣在都市混凝土的丛林之中。它是建筑大师莱特的最后一个作品,于1959年莱特去世后不久竣工。它的主体是一个上大(直径约39米)下小(30.5米)的倒圆台。
古根汉姆美术馆门前也是摆摊画人像,售卖工艺美术品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门前花池的半高挡墙成了人们喜爱的停留,休息,观察行人的场所。
美术馆主体的内部则是一个类似天主教教堂大穹窿顶礼拜堂的大空间。“天顶”的大玻璃窗是这一空间的天然光源。一条431米长的螺旋坡道贴墙而上,底部宽约五米,逐渐扩展到顶层的十米左右。人们可以沿坡道向上参观展品,逐步接近“天顶”,也可以乘电梯先到顶层,再沿坡道逐步向下参观。
天主教堂的大穹窿顶代表着天国的极致,人们只能景仰,可望而不可及。而莱特的这一“天顶”,则使人可以逐步向上接近,最后仿佛唾手可得。但仍然是不能触及,更不能突破。
去年是古根汉姆美术馆建成50周年。馆方举办了“在空中沉思:介入古根汉姆圆形大厅”的纪念展,邀请了全球200位知名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共同探讨这座圆形大厅未来的发展设想。中国知名建筑师马岩松的“古根汉姆世界集市”方案被选为这次展览的主题照片之一。他的设想是延续大型螺旋坡道的这种上升力量,去掉天窗,让一个巨形气球状空间穿出“天顶”,悬浮在室内和室外之间,形成一个全新的浮游平台,从而与自然,天空和城市空间接触。而“气球”内部的曲面空间则为未来派艺术品提供充满想象力的展示空间。这是一个颇富有想象力的方案。
(网上照片)
古根汉姆美术馆的展示大厅是一个大型的,流动的共享空间。它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楼层重叠限制,让空间像参展的人流一样从一层空间流入另一层。人们在观看展品的同时也可以互相观看。波特曼的共享空间理念恐怕也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吧。
展品沿墙布置,外墙的带状高窗为展品提供天然采光。因地面有坡度,所以当参观者面对展品而立时会有一脚高,一脚低的感受。这也是莱特的这一作品颇受争议的一个方面。曾经有250名艺术家联名抗议他们的作品被放到这样的一个空间里展示。而现在,能在古根汉姆展示其作品恐怕是任何一位艺术家的梦想。
大都会博物馆的展品可以拍照,只要不是为了商业目的,也可申请一个许可带三角架进去。古根汉姆的展品则一律不准拍照。这里仅有的几张都是用长焦在远处拍的。
古根汉姆大厅里的展品很新潮。这幅是一片深枣红色的平板。不知这位老兄看出了什么名堂,反正我是看不懂。
这几位女士不知是看左边的这幅画还是凝视面前的这片白墙, 难道这也是一件展品?
入口门厅地面上的馆徽,说明这一博物馆是由法兰克。劳埃德。莱特设计,是索罗门。古根汉姆的礼物。外环的文字是:让每个人练习他们所知晓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