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43章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至柔章

    恭闻大道之妙,有体必有用,有用必有体。

    体者,无极太极之实理也。用者,阴阳造物之圆机也。其体也,设使有体而无用,则大道之实理,无所显著矣。其用也,设使有用而无体,则万物之生成,无所禀受矣。此正是:体与用,暂不相离;用与体,互为根柢之妙处也。

  

    是故五行之气,行之于天;五行之质,具之于地。行之于天者,乘大道体用之机,无适而非阴阳之象,无适而非体用之机也。具之于地者,亦是乘大道体用之机,无适而非刚柔之形,亦无适而非体用之妙。

 

   文中所谓至柔者,大道之用也。至坚者,万物之质也。物之质虽至坚,道则无所不入。穿金透石,融会贯通;妙变妙合,浑沦无间。此非大道,有心而然也。正是无为之益,不言之教耳。人能会此无为之妙,则有为者,皆属多事。而可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也。

 

   此章经旨,以无为教天下后世之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道在天下,无迹无为,至诚至坚。无物不随宜,无时不处顺。岂非至柔者乎?驰骋者,言大道造物之机,如驰骋走马一般。所以,万物顺其自然。虽不使令,若有使令之义。万物各异其形,各异其质。有历寒暑而不变,有经岁月而不坏;有钻之不宜穿,屈之不易折。

 

     惟道之至柔,出乎无伦,入乎无间;弥纶天地,遍满虚空;无所往,而非至柔之理;无所往,而非驰骋之妙也。文中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盖是此义。

 

无有入于无间

    无者,无形无质,无色无象。天地万物,均属于有。无者为理,有者为物;无者为虚,有者为实;无有乃能入于无间。譬如石中有火,珠内生光,岂非无入有之验?细详无有者,本是无而不无之妙。因其无而不有,所以体物而不遗。

 

    大者可入,小者亦未尝不入;小者无间,大者亦未尝有间;先天先地,而无不存;后天后地,而无不具。假使以有入有,则两不相受。岂能入于无间乎?故曰无有入于无间。

 

    人心亦有此理:万里之远,一念可到;千古之事,一思便知!虽金石精神可透,虽隐微机智可通,天地虽大,我心之理,未尝不大;万物无尽,我心之理,未尝有尽;亦是入于无间之妙义!人能少私寡欲,我心之妙理,未尝不是大道之元神也!何事不可入?何理不可贯乎!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此句,乃是承上文而言之之义。上文所谓,至柔驰骋于至坚,无有可入于无间,皆是不假作用,自然无为之道。

 

    吾今观无为之道,守其自然之理,得其顺应之妙;能成万物而无形,能生万物而无心;无为之有益,吾是以知之。人能知此有益之妙,养此无为之体,则性自清,而心自正;理自顺,而情自和。万法之源,万物之本,一以贯之而不难矣!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此三句,亦是发明上句等义。上句所谓无为之有益,乃是天地自然之道也。天地之道,能行不言之教,故有无为之益。是故天下一切万物,皆从此无为之中生将出来。

 

    无为之道,即至柔之理也。以此至柔之理,通乎无穷,贯乎无有,驰骋而入于无间。不有声色,不可名相。故曰:不言之教。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生焉,即是此义。天地以不言之教,妙万物而不遗,入万物而无间;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不动而信,不劳而成;不见有生长之功,不见有变化之能;各逐其生成之理,均得其造化之妙;此正是无为有益之妙处也!故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万物赖之以生,万物赖之以成。乃是至精至微,至极至柔,元神不已之妙理。天下一切万法,皆从此出,未有过于此者也。故曰:天下希及之。

 

   自古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皆是因物付物,不恃法令,自然能臻(zhēn )上理,天下希及之者也。修道之人,若肯放下世情,体认大道之无为,养性命之有益,又安有不能驰骋至坚,入于无间,为天下希及之人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