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纳兰性德词传》里有这个说法——
有次她(容若的妻子卢氏)问,你说,你识得的这许多字里,最悲伤的字是哪个?
容若一愣,这个问题真是很怪。
他想了想,问道,是“情”么?
她摇头,这个字还是你名字中的一个字呢。
容若仍是不解。她轻声道,是“若”。
容若怔住。
她解释,世人常道,这件事若能这般这般,这次意外若能如何如何,该多好;将来若能怎样怎样,我必将如何如何。
凡“若”字出现,皆是因为已对某人某事无能为力。
这个字,是失意者的自欺欺人,不是将幸福寄托在老朽腐烂、灰飞烟灭的过去,就是期望于深不可测、形迹可疑的未来。
当现实无可挽回,任何行动均属浪费,只能在语言中实现憧憬,但无论你的话在语言逻辑上如何天衣无缝,现实总是用超越逻辑的方式证明给你看它有多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