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部通知:请网站查删以下“媒体05年报道甘肃舟曲水土流失:熊猫栖息地遭毁”等相关报道
泥石流不断 熊猫栖息地遭毁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甘南舟曲县向来以山清水秀闻名于世,滔滔白龙江横穿全县,宛如飘逸的哈达,穿林海,越深谷,增色不少。然而,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加剧,舟曲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白龙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恶性变化,由此诱发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不断,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安全……
洪水:泛滥成灾的猛兽
水资源丰裕是舟曲县得天独厚的条件,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横贯县境南北,被当地群众誉为三条飘逸的哈达。然而,近年来每到汛期,三条河流河水暴涨,洪水冲出河堤、漫进村庄,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沿岸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今年“十一”长假期间,白龙江爆发了5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沿岸8个乡镇64个行政村6.3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025万元。“一江两河”频频爆发的洪灾让沿岸群众到了谈水色变的地步。此外,冰雹和暴雨引发的局部山洪也侵扰着当地群众。据《舟曲县志》记载,1950年至1990年,舟曲境内有记载的较严重的雹灾、暴雨、山洪灾害多达23次,其中1970年6月的一次雹灾中,最大冰雹重约100克,农田受灾1.3万亩;1987年4月,全县有14个乡遭冰雹袭击,同时有十多个乡遭遇大暴雨,受损严重。当地群众说,天空中飘过一片云,就有可能带来暴雨、冰雹或山洪。
滑坡:悬在头顶的利剑
凡到过舟曲的人都忘了不了那里的地名:锁儿头、泄流坡、南峪、谢家坡等,但记住它们不是因为那里风景秀丽而令人难忘,而是因为它们是一些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危险滑坡地带。据统计,舟曲县共有滑坡隐患点43处,白龙江河谷是滑坡灾害分布最集中的地带,舟曲城区是全县滑坡危害最严重的地区,省道313线仅两河口至县城17公里的路段两侧就分布着13处灾害性滑坡,滑坡灾害点遍布全县22个乡的116个村社。如此密集且活动频繁的滑坡分布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罕见。
记者了解到,滑坡灾害经常毁坏公路、桥梁,阻断交通,危害十分严重,一旦爆发,方圆很大地域都可能遭遇毁灭性的灾难。1981年以来,泄流坡发生过8次大规模的滑坡,而1981年4月9日的山体大滑动,下移土石方3400万立方米,导致白龙江阻流,回水8公里,积水1300万立方米,形成自然水库,回水头到达县城以上,公路中断,淹没土地814亩,粮食损失18.42万公斤,房屋倒塌829间,受灾群众151户,直接经济损失151万元。此事还曾惊动了国务院,当时的甘肃省省长李登瀛亲临现场指挥,兰州军区某部出动两个工兵连,连续奋战20昼夜才排除了河道障碍,解除了险情。
近日泄流坡又出现了险情,山体裂开了好几个大缝隙。这里的山体常年蠕动,土质像豆腐一样松软,不断有碎土块从山上滑落下来。省道313线从坡前穿过,过往车辆路过此处时全部加速行驶,一刻也不敢停留。县上有关领导告诉记者,此处每天都有大量的碎土块滑落在路面上,每天早晨都要用推土机清理路面。
汽车沿省道313线行驶时,频频出现一块块由政府设立的滑坡群防点警示路碑,犹如一把把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当地人民的头上……
泥石流:无处不在的威胁
与滑坡一样,泥石流灾害隐患点同样分布广泛,舟曲全县共有86处之多,白龙江河谷犹为集中,仅两河口至县城就有12条灾害性泥石流沟道,寨子沟、硝水沟、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等高频泥石流沟直接威胁着县城的安全。
在舟曲,泥石流冲毁公路、桥梁的事每年都有发生,三眼峪沟泥石流仅1978年、1989年和1992年三次爆发就造成842间房屋毁坏,死2人伤194人,近期还曾冲毁公路桥1座及县城内桥梁3座。舟曲有相当数量的耕地是群众从泥石流堆积扇上开垦出来的,群众修建的排导沟多不能满足泥石流排导要求,泥石流一旦爆发,耕地首当其冲。当地领导告诉记者,滑坡和泥石流是舟曲境内的两种主要山地灾害。这些灾害稳定性差,易发程度高,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据统计,近年来滑坡、泥石流灾害已造成1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376.6万元。
据《舟曲县志》记载:“舟曲山地,层峦叠嶂,万山皆翠……50年代县境森林覆盖面大,山清水秀,生态环境平衡,空气清新湿润……以后由于大面积开荒、毁林,……水土流失严重”。如今,生活在白龙江畔的舟曲人民缘何频受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扰呢?是地质构造因素,还是人类自身的原因直接导致和诱发了这些灾害?
地质:山体构造本不稳定
记者了解到,舟曲的地质构造本身就存在不稳定因素。舟曲地质历经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呈东南-西北隆起延伸,在长期挤压、扩张、褶皱和不断复合过程中,形成地质体不连续、不完整、不稳定,造成多期性断裂构造。如今舟曲境内山高沟深,地形起伏强烈,褶皱断裂发育,软岩分布广,岩体破碎。舟曲县水利局有关人员告诉记者,舟曲的地质山体构造本就十分松散,这是孕育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温床。
砍伐:生态环境超限破坏
据史料记载,舟曲境内过去一直森林茂密,林木采伐始于明清时期,但真正造成破坏是近50年的事。1958年“大跃进”时期,这里的森林资源遭受到掠夺性破坏。据统计,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许多地方的森林成为残败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
开垦:坡地破坏地质环境
记者同时了解到,当地农民大规模的开垦坡地使舟曲的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舟曲县政府有关领导告诉记者,舟曲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9.1%,但耕地中川地仅有1.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5%,如此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迫使农民通过开垦陡坡地增加土地面积而获得利益,近40年间,全县总播种面积从10.63万亩增加到了21.53万亩,平均每年增加2725亩,据了解,县内各乡40度以下的坡地如今已被大部分开垦。有关领导感叹道,开垦坡地不仅严重破坏了植被,而且破坏了地质环境,开垦出的土地不仅未给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效益,反而造成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
修路:开挖山体引发灾害
据了解,舟曲县解放前仅有县城到两河口的公路17公里,新中国成立后,修通拓宽了两河口至郎木寺的两郎公路,此后几年又基本修通了至各乡政府所在地的公路。2002年,又将两郎公路拓宽至10米。公路交通的长足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但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修路需切坡削方、炸山开路,导致岩体松动、坡脚开挖,从而引发了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更激活了昔日的老滑坡。县水利局调查分析后断定,省道313公路两侧灾害密集发育就与挖坡修路有极大的关系。另据介绍,由于地形所限,舟曲发育的滑坡体上大多有村民居住,如锁儿头滑坡、南山滑坡、南桥滑坡、中牌滑坡、谢家滑坡等,这些居民大都存在水源短缺的问题,居民饮水、农田灌溉都需修建引水工程,渠道渗漏和农田、林地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导致滑坡变形失稳,从而引发灾害。据讲,1981年的泄流坡大滑坡就是由于坡上的居民灌溉时泄漏而引发的。
反思:地质保护任道重远
除特殊的地质构造外,人为破坏是舟曲县连年遭受多重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据《舟曲县志》记载及县上的调查材料显示,古代的舟曲虽因位于大断裂带上而曾发生过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真正频繁起来的记载始于民国以后,近年来更是几乎年年都要爆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已引起人们的警惕,当地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意识在逐渐增强,舟曲县也已被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县,各级政府加大了那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据县领导介绍,该县目前已基本遏制了大规模的林木砍伐和坡地开垦。但记者了解到,如今舟曲县的水土流失已经非常严重,据统计,自1958年以来,白龙江流域生态环境发生恶性变化,全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245平方公里(186.75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42%,其中耕地流失面积8.18万亩,如何整治像泄流坡一样的滑坡地带已经成了世界性的难题。(文/图 本报记者冯保 阎世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