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争端的背后 -- 中日空中力量对比分析(组图)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博弈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此次表现了罕见强硬的态度,并主动断绝了与日本省部级以上的外交往来。而这背后与中国日益发展的军事力量所带来的底气不无关系,实际上在空中力量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对日优势,并且在未来几年中将进一步拉大。

钓鱼岛争端的背后:中日空中力量对比分析

钓鱼岛争端的背后:中日空中力量对比分析

在冷战期间,日本作为西方阵营处于与前苏联对抗的前线,日本空自的装备一直处于亚洲领先地位(上图)。中国空军从引进苏27SK开始急速发展,现已成为一支以第三代战斗机为主的攻防兼备的空中力量(下图)。

在最近一段时间里,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博弈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有较长时间关注钓鱼岛问题的朋友们可以发现,尽管日本海上保安厅仍维持着对钓鱼岛的控制,但中国对于日本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在这次“撞船”事件发生后,中国各级外交官员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并且罕见地主动断绝了与日本省部级以上的外交往来,最终迫使日方提前释放中国渔船的船长。尽管中日因为钓鱼岛问题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极小,但军事力量始终是国家间利益争夺的重要后盾。联系到前段时间出现在网上的中国战机在钓鱼岛上空拦截日本空自F-15J战斗机的视频,笔者认为中国并没有放松在东海方向的军事准备。[详细视频]

众所周知,现代战争胜负基本决定于谁争夺到了制空权。一旦控制了天空,就能够发挥出航空兵“令人发指”的打击能力,快速横扫敌方陆上和海面的作战力量。所以,考察中日两国在东海的军事博弈,关键是看中日两国空中力量的对比。空军是一个高技术军种,在冷战期间,日本作为西方阵营处于与前苏联对抗的前线,日本空自的装备一直处于亚洲领先地位。但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空军从引进苏27SK开始急速发展,到现在也已经成为一支以第三代战斗机为主的攻防兼备的空中力量。

那么现在中日两国空中力量对比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网易军事就针对日本空自装备现状,为您作出具体分析。

钓鱼岛争端的背后:中日空中力量对比分析

钓鱼岛争端的背后:中日空中力量对比分析

日本航空兵一共有各型飞机1000架左右,其中战斗机430余架。主要有180架左右F-15J/DJ重型战斗机、80架左右F-2战斗轰炸机。

日本空中自卫队的规模

日本是个岛国,资源贫乏,90%以上的战略物质和工业原料依赖进口,被视为生命线的海上运输线极易受到封锁和攻击;另外,日本国土狭长,东西宽不足400千米,南北两端相距2 400千米,防御正面过长,纵深短浅,主要战略目标及防空设施易遭打击。可以说资源匮乏和战略纵深不足是日本战略环境中存在的两大战略弱点。因此,日航空自卫队的战略中的两大基本目标就是远海防空及保卫海上交通线。日本航空自卫队主要由航空兵、防空导弹及雷达警戒部队组成。航空兵部队现编3个航空方面队(一共6个战斗航空团)、1个航空混成团(辖1个战斗航空队、1个侦察航空队、1个警戒雷达队)。航空兵一共有各型飞机1000架左右,其中战斗机430余架,主要有180架左右F-15J/DJ重型战斗机、80架左右F-2战斗轰炸机、91架F-4EJ战斗机、20架左右F-1支援机等。

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任务

空自的总体任务在国际形势更加复杂的情况下,有着一个较大的转折。90年代以前,日美空军依据《日美防卫合作指导方针》,日航空自卫队只是负责近岸空域防空,美空军除了协助其本土防空作战外,主要进行远海空域防空作战,并对敌本土一线基地实施打击。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日本认为其周边的战略环境更趋复杂,对日本构成现实威胁的因素更加多元化。因此,日航空自卫队开始主张独立实施防空作战,并采取“早期预警,快速反应,集中优势,远海歼敌,对有进攻企图之敌实施先发制人的空中打击”的防空作战原则,在远离本土的海洋上空,实施战略战役防空为主,拉大截击线与保卫目标的距离,尽远拦截人侵敌机。必要时,在美空军配合下,充分利用高技术兵器,对敌本土实施攻击作战,力争将敌兵力兵器消灭和瘫痪于出发基地,确保本土周边远海空域以及1000千米海上交通线上空的制空权。

钓鱼岛争端的背后:中日空中力量对比分析

钓鱼岛争端的背后:中日空中力量对比分析

F-15J战斗机属于F-15中的早期型号,其最大的缺陷是发射主动雷达制导中距导弹的能力不足。中距弹主要仍使用麻雀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

F-15J战斗机已出现机体老化

作为美国在太平洋西岸的最重要的一颗棋子,苏联巨大的军事压力一直让日本抬不起头来。所以,美国向来优先向日本供应武器装备,从F-86到F-104J再到F-4EJ,日本的作战飞机装备一直是紧跟美国的步伐。早在美国刚刚装备F-15不久的1980年,日本就迫不及待地向麦道公司提出了“和平之鹰”计划,由美国向日本提供全套技术,三菱重工负责总装,日本自产的型号称为F-15J(单座)/F-15DJ(双座)。头2架由关国生产,接着8架由日本组装生产以后由日方自己生产。F-I5J基本上相当于早期的F-15C,只是少部分航电设备更换为日本自选的型号以便生产。至2004年底为止,F-15J/DJ共生产213架,但是在装备使用过程中,由于机体老化的问题坠毁了十几架,根据推测,目前日本装备的F-15J/DJ应该在180架左右,其中还包括双座教练型。

只有40架可以打主动雷达中距弹

日本对于F-15J进行了一共两次现代化改进。第一次是91财年的的多阶段改进计划(MISP),改进内容是换装了新弹射座椅、F100-PW-220发动机、AN/APG-63U雷达和数据总线。这一计划在上世纪90年代中完成,一共有4个中队大概100架左右的F-15J接受了此阶段的改进。第二次改进计划是从1997年开始的中期改进计划(MLU),后来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军队预算减少,此阶段改进被分成了两个步骤实现。第一个步骤重点是换装AN/APG-63(V)1雷达、换装新中央计算机、更换发电机和制冷系统。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提升电子战能力和加装综合航空电子战系统和战术数据交换系统终端。按照原计划日本应当在2004年有四架F-15J进行第一阶段改装,最终在2007年将100多架飞机升级到第二阶段标准。但是目前来看改进工作进度非常慢,由于无法进行全面改装,目前空自采用新改进飞机与旧飞机混装的形式进行作战。虽然F-15是美国研制的先进重型制空战斗机,但是基于F-15早期型号的F-15J战斗机在现代制空权争夺过程中已经没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改进工作的进度拖延,导致大部分F-15J机载电子设备落后。日本F-15J机队的重大缺陷是发射主动雷达制导中距导弹的能力不足,在180架F-15J的机队中,大概只有40架左右可以发射AIM-120或者日本自研AAM-4空空导弹,其余一百多架只能挂载麻雀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进行空战。另外,由于美国的限制,F-15J缺少用于对地攻击的引导吊舱,没有对地精确打击能力,仅能用于空优作战。

钓鱼岛争端的背后:中日空中力量对比分析

钓鱼岛争端的背后:中日空中力量对比分析

日本的F-2战机使用了一体化复合材料机翼,但这种材料仍很不成熟。其所采用的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更是问题重重,实际探测距离还不到设计指标的1/3。

在完成了F-1战斗支援机设计之后,日本防卫厅(现在已经升级为防卫省)在1984年初步确定了日本下一代支援战斗机FS-X的技术指标,后来研制出的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F-2中型多用途战斗机。从具体定位角度来说,F-2其实与其仿制对象F-16C战斗机的作战任务不尽相同。F-16C在美国空军的主要作战任务是与F-15搭配进行空优作战和进行火力支援/战场遮断打击任务。而F-2的设计重点是进行远距离对海打击,同时保证一定的中距拦射和近距格斗能力。可以说,F-2的用途与中国的飞豹类似,而飞豹却是一款重型战斗轰炸机。其实最能吻合日本当初要求的机型是F-15E战斗轰炸机,同样因为美国的限制,日本只能在F-16C这么一款中型机的基础上研制F-2,充当远程打击平台。

一体化复合材料机翼并不成熟

当初,F-2被媒体吹嘘的主要先进技术有:一体化成型的复合材料整体机翼和有源相控阵机载火控雷达。一体化成型的复合材料整体机翼技术其实在当时的日本并不是一项经过反复验证的成熟技术,而F-2之所以会采用是因为增加航程和空重之间的矛盾导致的。为了增加航程载荷能力从而进行远距离对海打击,F-2相对于F-16C加大了机翼、延长了机身并且增加了内油,而中型机采用单台发动机推比有限,因而必须相应降低飞机重量才能保证机动性没有明显下降,所以日本不得不在F-2上采用如此激进的设计。值得一提的是,F-2的机翼并不是由日本自己生产而是将此技术转让给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然后再由美国生产提供给日本。实际装备的F-2机翼强度和裂纹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问题重重

而F-2装备的J/APG-1有源相控阵机载火控雷达在近年来已经变成了日本武器研制的典型笑话。J/APG-1雷达号称是世界上第一款实装的有源相控阵机载火控雷达,对比当时中国机载PD雷达刚刚突破的情况,J/APG-1显得傲视群雄。可是J/APG-1雷达阵面一共才有800个阵元,整体性能还不如比其落后一代的美国PD火控雷达。J/APG-1雷达不但有效探测距离不到设计指标的三分之一,而且在目标显示上还存在严重的虚影和丢失目标的现象。这些技术问题甚至无法保证F-2的基本作战需要,这也是日本到目前为止也仅仅装备80架F-2的原因。

钓鱼岛争端的背后:中日空中力量对比分析

钓鱼岛争端的背后:中日空中力量对比分析

挂载PL12中距弹和PL10近距弹的中国歼10战机,与F-15J、F-2相比它都占有上风。

作战飞机全面落败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空军开始批量装备歼10、歼11战斗机,飞豹、歼8持续改进,苏30MKK战斗轰炸机全面形成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在数量方面,中国原装进口、自己组装和生产改进的歼11装备了接近300架,自主研制的歼10战斗机达到了100架,苏-30MKK战斗轰炸机100架以上,飞豹A战斗轰炸机的数量也在100架以上。在第三代战斗机的数量对比上,中国空军以500:300取得了优势。

中国在1994年开始装备的苏-27SK重型战斗机,随后进行了两次阶段性改进。第一阶段改进,解决了本国苏-27SK战斗机使用俄罗斯R-77主动雷达中距弹的能力;第二阶段的改进更是全面采用国产雷达航电和武器系统,将本国自研的PL-12主动雷达中距弹、PL-8近距格斗弹、以及大量精确制导武器全部整合。歼10、飞豹、歼8F等国产自研战机也都已经广泛装备PL-12主动雷达中距弹。

而日本空自的F-15J至今能够发射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数量估计没有超过40架。只能采用麻雀半主动雷达导弹的F-15J一旦发射导弹就必须用雷达为导弹提供持续性照射,就算是被敌机锁定也只能小范围机动,这在超视距空战中是非常致命的。F-2战斗机在日本空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发射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但日本自产AAM-4主动弹装备甚少,加之F-2自身机载雷达探测能力低下,在中日歼10/11则面前谈不上优势。

在近距离格斗方面,歼11系列飞机的机动性能与F-15J各有千秋;而采用差动鸭翼、全权数字电传的歼10则对F-15J、F-2都占据上风。

钓鱼岛争端的背后:中日空中力量对比分析

中国预警机力量后来居上,并对日本预警机形成了全面的超越。对中国空军的空优作战形成了极强的支撑作用。

预警指挥稍有不足

虽然日本空自的战斗机队有着种种缺陷,但是在预警机和预警指挥飞机方面确实有着厚实的家底。日本从1982年开始引进E-2C“鹰眼”预警机,先后进口13架,并且在日本北中西设立了三个空中巡逻区。但是由于E-2C平台限制,其滞空时间并不十分突出,而且E-2C有个相当大的缺陷就是由于显控台数量过少而无法进行空中指挥,只能充当预警传感器平台。其探测到的战术信息必须传回地面,然后由地面对空中的战斗机进行指挥。所以,日本在90年代初决定继续引进预警机,后采购了四架(后来又追加两架)波音公司的E-767预警控制飞机。这款预警机主要是将E-3望楼预警机的雷达和控制系统整合到了波音767平台上。其探测和指挥能力与E-3类似,平台性能更加优秀。

虽然上世纪日本陆续装备E-2C和E-767预警机让当时没有预警机的中国空军羡慕不已,但是如今在预警机领域日本已经完全谈不上对中国有什么优势了。中国自主研制的空警2000和空警200预警机都采用了比E-2C和E-767先进一代的有源相控阵机载预警雷达。两者在对空探测范围,跟踪能力和多目标跟踪能力方面都优于日本预警机。而且日本缺乏完善的电子侦察、通信中继和电子干扰等辅助机型装备体系,从而在远距离作战指挥和通信方面限制颇多。比如,超过500公里的航空兵作战就必须使用E-767预警机进行指挥作战;这是由于E-2C的显控台不足,没有通信中继飞机又不能依赖地面指挥。而中国装备了一整套以运8为平台的高新机系列辅助机型,功能囊括通信中继,电子侦察,电子干扰等基本所有航空兵远程作战需要保障的方面。

钓鱼岛争端的背后:中日空中力量对比分析

其实最近两年,美国军方及民间众多智库都重点关注中国空军作战能力的提升。这些报告都明确指出,台海两岸的空中优势在05-08年间就已经逆转。台湾空军拥有空战强化版F-16A/B、幻影2000-5等200多架第三代战斗机,在争夺空中优势方面,与日本空自相比并不落下风。所以,中国空军面对日本空自,在争夺东海制空权方面也是占有军力优势的。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空军歼10B改进型战斗机正在试飞、准备装备部队,第四代战斗机也即将首飞。在2010-2015这5年间,中国空军将进一步拉大对日本空自的优势。如果日本仍迟迟未能决定下一代战斗机的选型,那么到2020年中国空军第四代战斗机服役后,中国空军的优势将变得稳固起来。现代战争胜负基本决定于谁争夺到了制空权,中国空军的优势将有助于中国政府在中日海上权益争端中采取更强硬的态度。

作者:龙腾日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