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师傅:浅谈宋诗

身无万贯盈家彩,心有一书翰墨香。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原文出处: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6750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6923


浅谈宋诗

曾师傅


浅谈宋诗(上)

宋诗和唐诗一样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诗今存作品二十多万首,是唐诗作品的四倍。然而,宋诗远不如唐诗有名。诗歌作为一门艺术首先是为人民服务的。好的诗歌也许韵律一般,但意境一定要好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在饱读唐诗和宋诗后,普遍认为宋诗不如唐诗优美。宋诗为什么会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呢?笔者以为,有如下四方面的原因。

其一:爱议论

南宋著名诗人和评论家严羽说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这是对宋诗最恰当的评价。

宋人做诗爱议论是受其特殊的历史条件造成的。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的一个朝代,从立国开始就一直受到了北方民族西夏、契丹以及金国的骚扰。除开国皇帝赵匡胤之外,宋朝历任皇帝都重文轻武,加上北方民族都善骑射、好武功,大宋江山一直摇摇欲坠。为扭转国力不振、兵力不济的状况,神宗开始启用王安石为宰相,让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坚决抵制。加上全国天灾不断,王安石被迫辞去了相位。后来,神宗让王安石再度拜相,但是保守派的实力越来越强,王安石很快就再次辞去了相位。从此,宋朝一蹶不振。宋朝统治集团欺软怕硬,对外采取割地赔偿的妥协政策,对内则实行残酷剥削的专制制度。公元1126年,金国攻陷宋朝的首都开封,宋朝失去了北方的大片土地,被迫迁都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然而,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但不思进取,反而变本加厉地贪图享受,最后终于被元军所灭。南宋诗人林升实在看不下去,便冒险在墙上题诗讽刺当朝统治者《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由于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以及统治阶层对文人思想行为的约束,宋朝的士大夫倍感压抑,只好借诗发挥、以诗论事,以致缺少唐诗的浪漫色彩。以诗论事导致宋诗的散文化,而散文化的结果就是忽视诗歌的形象思维、降低诗歌的艺术魅力以及淡化诗歌的意境。

另外,宋代是个理学大兴的时代。据宋人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记载: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问宰相赵普:“天下何物为大?”赵普想了好一会儿都没敢回答。谁知宋太祖紧追不放,赵普这才冒着杀头的危险答道:“道理最大。”太祖听了不但没有怪罪赵普不说皇上最大,反而称赞赵普诚实。从此,宋人崇尚理性、喜好哲理,自然将理学的观念通过议论融入诗中。所以,宋诗言理成分很重,读起来难免味同嚼蜡。

反观唐朝,除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和唐朝末期之外,都很强盛。唐朝的中国国力稳居世界第一,唐朝的文化政策和政治环境也相对宽松。所以,唐人思想解放、畅所欲言。一时间,唐朝的诗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产生了务实诗圣杜甫、浪漫诗仙李白、山水大师王维、言情诗人李商隐、风流诗人杜牧、白话诗人白居易、边塞诗人芩参等。

由于束缚不多、生活无忧,唐人崇尚性情。由此一来,唐诗妙语天成、浑若天籁、激情横流、意境自然。另外,男女之间的交往也很自由。士大夫和青楼女子可以在公开场合自由来往、眉目传情,青楼一度成为风雅和时尚。现存全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不少都和青楼及爱情有关。唐朝五位最伟大的诗人大李小李、大杜小杜以及老白都有青楼佳作和言情名诗。

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有一天晚上出去喝酒,适逢玄宗和杨贵妃到兴庆湖畔赏月观花。玄宗命李龟年将李白找来吟诗助兴。李龟年在一家酒楼找到了烂醉如泥的李白,强行将他架到兴庆宫,并用冷水将他浇醒。李白在半醉半醒之间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尽用浓词艳语,充满了激情。李白借酒装疯,想入非非,对杨贵妃垂涎三尺,充满了爱和怜。

李白很快就被解除了职务,从此一生不得志。他四处漂泊,常常以青楼为家。他写下了许多充满激情的诗句:“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卧桃园东”。

有一次,李白将女友带到东山,半路上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欲火:

携妓东山去,春光半道催。
遥看若桃李,双入镜中开。

又有一次,李白同时和两位美人一起不知疲倦地共度良宵:

出舞两美人,飘摇若云仙。
留欢不知疲,清晓方来旋。

李白这些艳诗当然不会出现在《唐诗三百首》中,以免毒害青少年。

杜甫是一个穷困潦倒、老实巴交的诗人。然而,他也上过青楼。他曾写过一首诗: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他乘船游玩,适逢下雨,扫兴而归。然而,他有美女相伴,所以还是玩得很开心。

野史说李商隐是位情种,有一次竟然跟皇帝抢同一个青楼女子。因为皇帝看他有才,而且那个女孩也为他求情,他才幸免于难。李商隐写了不少赤裸裸的青楼诗,如“洞中屐响省分摧,不是花迷客自迷。”不过,他最擅长将对青楼女子的相思打包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这些诗句含蓄内敛、意境朦胧,是言情的千古佳句。

风流才子杜牧最喜欢扬州的青楼。他在扬州作刺史的时候几乎玩遍了扬州大大小小的青楼,并用妙笔记下了他的风流韵事: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白居易是一位天生的情种,对青楼女子疼爱有加。他少年的时候就写下了一首青楼长诗《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其中八句是这样写的:

结伴归深院,分头入洞房。彩帷开翡翠,罗荐拂鸳鸯。
留宿争牵袖,贪眠各占床。绿窗笼水影,红壁背灯光。

他在暮年的时候还不分昼夜地和青楼女友寻欢作乐:

小妓携桃叶,新声蹋柳枝。妆成剪烛后,醉起拂衫时。

白居易在九江任司马的时候经常和歌女打成一片。有一天晚上,他在船上听到琵琶声,便请琵琶女过来为他弹唱。这段故事记载在他著名的长诗《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老白听完后和琵琶女同病相怜,竟然不顾自己的身份失声痛哭起来。

白居易最有名的一首言情诗是长篇七言古诗《长恨歌》,它歌颂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惊天动地的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全诗写得萦绕缠绵、魂荡回肠。

唐朝另外一位大诗人元稹更是青楼常客。他在一首名诗《离思》中写道: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有人说这是元稹这首诗是写给亡妻的,因为前两句描写的是坚贞不渝的爱情。其实不然,这是元稹写给青楼女子鸳鸳的,诗中“巫山云雨”指的是男欢女爱。事实上,唐诗的言情诗绝大多数都是为青楼女子而作的。唐人写老婆的诗无非是赞扬老婆如何贤惠、感叹生活如何艰辛,不会用浓词艳语描写男欢女爱。

总之,青楼给唐诗注入了排山倒海的激情。崇尚性情给唐诗带来了雄伟豪迈的气派、自然浑成的意境和博大精深的内容,唐诗不登上中国诗歌的顶峰那才怪呢。

其二:掉书袋

北宋后期,诗人黄庭坚的名声鹤起,逐渐和苏东波齐名,并称“苏黄”。金末元初文坛泰斗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就说过:“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元好问此说反映了黄庭坚在北宋诗坛的份量和影响。黄庭坚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其父黄庶中过进士。黄庭坚小时候就是一个神童,五岁就能背诵五经,七岁就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描绘牧童骑牛吹笛的田园风光;后两句论事,讽刺势力小人整天沉迷于名利场、到头来却得不偿失的可笑现象。前两句诙谐幽默,后两句则成熟老到,这样的好诗在唐诗中也不多见。

黄庭坚19岁参加江西乡试,一举夺魁,中了解元。黄庭坚在23岁又中了进士。他诗学杜甫,作诗主张“点铁成金”和“无一字无出处”。“点铁成金”就是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以求争新出奇。“无一字无出处”就是多用典故,以求准确无误。黄庭坚的诗奇崛瘦硬,如他在《题竹石牧牛》中用了“觳觫”这个冷僻典故和篁、觳、觫三个怪字:“野次小峥嵘,幽篁相依绿。阿童三尺锤,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忽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由于黄庭坚在北宋诗坛影响巨大,追随和效法他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了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又由于那时候的诗人以江西籍居多,后人便称这个诗派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鼻祖。从此,世人学诗多学江西诗派。然而,后人学不来黄庭坚的精髓,却学来了他的弊端。这样,江西诗派所作的诗不少生硬晦涩、枯燥无味。

其三:多元化

从北宋开始,散文开始流行起来。很多士大夫喜欢上了散文这种比较自由的文学体裁。于是,北宋的散文达到了空前缺后的水平,产生了唐宋八大家之六家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其中,苏洵、苏辙和曾巩偏爱散文,而不爱作诗。

另一方面,从北宋开始,词作为一种亦诗亦文的文学体裁开始盛行起来。词是有音乐节奏的“长短句”,特别适合于宋朝的士大夫表达青楼好梦、浓思艳情、闲情别致、笙歌饮宴、奇花异柳、豪情逸致、边塞风光等。他们写诗的时候一本正经,洋洋洒洒地谈论着国家大事;写词的时候却嬉皮笑脸,扭扭捏捏地记载着风流韵事。宋词的青楼文化很重,孔庆东在其书《青楼文化》中说:宋词若是离了青楼,简直就溃不成军,只剩下几个“豪放派”的傻老爷们,手持铜琶铁板,干吼着“大江东去”,知道的是唱宋词,不知道的还以为要表演硬气功呢。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宋人写词还有些羞涩,像晏殊写了浓词都不敢承认是自己写的。后来,词越来越时髦,于是士大夫纷纷转去填词。晏殊幼子晏几道既不爱写诗、也不爱功名,而是醉生梦死、成天围着小红们“琵琶弦上说相思”,却不经意地变成了和乃父齐名的一代词家。姜夔终生布衣,不爱作诗,却喜欢沿着杜牧走过的二十四桥追寻旧梦。“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姜夔就这样踩着杜牧的旧梦变成了一代词圣。然而,更多的文人是诗、文、词兼修。由于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他们也就很难写出更多的好诗啦。有了激情,宋词像唐诗一样很快就达到了高峰。

宋诗的青楼成分很淡和王安石和司马光多少都有些关系。王安石诗文俱佳,是北宋文坛泰斗。他又做过两任宰相,所以在文坛影响极大。他品行端正,终生不娶二房,终生不上青楼。他很少写词,偶尔写了一首《桂枝香》,也是怀古论今,没想到也成了千古绝唱。尽管他最后也提到了青楼:“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但这是对青楼文化的批判和嘲讽。无独有偶,王安石以前的好友、后来的政敌司马光也不娶二房、也不上青楼。司马光是三朝元老,在朝中威望极高。他学识渊博,连苏洵、苏辙和苏轼三父子都曾经拜在他的门下。

唐朝虽然也有散文和词这两种文学体裁,但它们毕竟不时髦。绝大多数唐朝文人都是以作诗为主。李白和杜甫是一千年才出两个的天才。然而,他们俩只会写诗,不会写八股文,所以都考不取进士,否则的话他们也就写不出那么多的好诗啦。不过,唐诗即便不算李白和杜甫的诗还是比宋诗要稍好一些。

唐朝写诗成风,官商士民几乎无不能诗,连江湖大盗和青楼女子也不例外。据《唐诗纪事》记载,有一次诗人李涉坐船经过安徽安庆,突然有一伙强盗上来抢窃。强盗头目看李涉像个书生,便问他是谁。船夫答道:“是李涉!”强盗头目哈哈大笑:“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李涉博士啊!这样吧,你只要赠首一诗,我就不为难你啦!”于是,李涉提笔写下了一首七绝: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唐朝的青楼女子都很能干。她们都能歌善舞,同时还能品诗和作诗。她们经常陪伴着士大夫们游山玩水、喝酒唱酬,成了他们的红颜知己。唐朝十分重视人才,官员们都是饱学之士,绝大多数都是进士出身,奉薪都很高。这些官员多在外地工作,因为礼教以及交通等原因不能携带家眷,所以只好到青楼去破财消欲。

唐代有四位有名的女诗人,她们是薛涛、刘采春、李冶、鱼玄机。其中,薛涛和刘采春是青楼女子,鱼玄机和李冶则是女道人。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都有唱酬交往。薛涛与元稹更是一见钟情,当时薛涛已38岁,而元稹才27岁。为此,她写了一首诗《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女道士鱼玄机不仅貌美,而且风流成性,和很多诗人相好过。她写了几首肉麻得令人难以启齿的黄诗,比如这首: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最后两句像是自夸,又像是自恋:既然连宋玉那样的美男子都会自己送上门来,何必和一个无情无义的无名小辈王昌计较呢。不过,这些地位低微的小鱼们诗写得再好也只能尘封在《全唐诗》中,根本就进不了《唐诗三百首》。

其四:高峰论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达到高峰,诗歌也不例外。它发展到了唐朝便到了高峰。诗歌经过了唐朝的高峰,到宋朝便开始衰落。宋诗不是本身不好,而是运气不好。宋诗生不逢时,偏偏要生在唐诗之后。宋人发现好的词句、好的意境都被唐人用尽了,所以只好炒现饭,美其名曰“点铁成金”。比如,唐人说“鸟鸣山更幽”,王安石则说“一鸟不鸣山更幽”。

由于古诗对韵律要求太严,由于要学的知识越来越多,古诗已经成为古董,唐诗无疑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宋诗紧排在唐诗后面成为“千年老二”实在不是一件憾事。


浅谈宋诗(下) 
 
 诚然,宋诗从总体来说不如唐诗。不过,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宋诗。事实上,不少宋诗完全可以和唐诗媲美。以我之见,唐诗、宋诗以及其它朝代的名诗的比率应为2:1:1。如果让我来编“历代诗三百首”的话,我会录用150首唐诗、75首宋诗和75首其它朝代的诗。如果让我来编“唐宋诗三百首”的话,我会录用200首唐诗和100首宋诗。以下是一些我最喜欢的宋诗。

(一)五言诗

宋诗五言诗可读的不多,和唐诗五言诗差距甚大,也许是因为每句五字不够论事的缘故吧。然而,宋诗有三首五言诗很耐读。

一首是王安石的五绝《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通俗易懂,是一首咏梅的佳作。全诗采取白描的手法赞美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品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其实,这也是一首吟物言志诗。王安石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坚持变法,为此得罪了很多人。王安石通过这首小诗向世人暗示自己孤芳自赏、坚忍不拔的高尚品格。

另一首是李清照的五绝《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前两句讴歌楚霸王顶天立地、叱诧风云的豪迈气魄。这两句写得气势滂沱,很难想象出自于一个弱女子。后两句长叹楚霸王死要面子而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这两句写得情真意切,充满了女人味。

第三首是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是一首长达60句、共300字的五言古诗。文天祥本是文状元,本不该也不会带兵打仗。可是,在南宋频临灭亡的危难之际,文天祥毅然在江西起兵抗元,却不幸于1278年在广东五坡岭被俘,次年又被押解至北京。文天祥在狱中三年,受尽了各种折磨和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宁死不降。1281年夏,他在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和秽气等七气弥漫的牢房中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正气歌》。开头十句解释天地间有一股浩然正气与日月同辉、让山河壮丽。正是因为这种正气,人们才敢坚持正义、才肯视死如归。接下来十六句尽翻典故、历数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为了正义而舍生忘死。再后面八句说“正气”是人类最崇高的道德,是人类文明的必要条件。下半篇主要叙述自己的牢狱之苦。作者承认是“正气”给了自己无穷的力量、是先烈做了自己光辉的榜样,所以才能忍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以及金钱和美女的双重诱惑。这首诗写得气壮山河、正气凛然,是历代最雄壮的一首诗,是中国历史上最雄壮的一首歌。

(二)七绝

宋诗七绝可追唐诗七绝,可能是因为七绝前两句十四字可写实、后两句十四字好论事吧。其中,宋诗七绝中的山水诗更胜唐诗七绝中的山水诗一筹。

王安石的七绝可追晚唐。王安石作为黄庭坚的长辈和乡贤对“江西诗派”的形成作了巨大的贡献。王安石尊崇杜甫,标榜“点铁成金”,讲究炼字锻句。王诗婉丽精绝、对偶精巧,自成一体曰“王荆公体”。南宋诗论家严羽在评论“王荆公体”时说:“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出苏(东坡)、黄(庭坚)、陈(师道)之上。”宋人曾季狸对王安石更是推崇备至:“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王安石),此二人而已。”当然,这句话的前半句值得商榷,小杜的七绝再好也难比老杜的七绝。

王安石有两首很脍炙人口的七绝。一首叫《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佑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是宋诗中最有名的一首。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在燃放鞭炮和张贴门联的同时都会想起王安石这首名诗。这首诗实写除旧迎新、欢度春节的习俗,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好诗。全诗节奏明快、一气呵成,既不掉书袋,也不发议论。其实,这首诗也是借景言志诗。作者通过对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立志变法、除旧布新的政治抱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王安石另一首有名的七绝是《泊船瓜洲》:“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宋诗炼字锻句的最佳典范。第三句那个绿字是王安石遍寻典故、反复推敲得来的。刚开始,他用的是“到”字,后来又改成“过”字、“入”字、“染”字、“满”字等等。最后,他想到了白居易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和丘为的诗句:“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便决定用一个“绿”字来概括春色。这个“绿”字本是形容词,王安石将它动词化,意思是“吹绿”,这在古汉语中叫做使动用法。这个“绿”字用得既生动又形象,将春天的生机全部写出来了。这首诗是同样是一首借景言志诗。王安石第一次辞相后知江宁府。次年,皇上又召他进京,让他复相。这首诗正是王安石进京复相途中在瓜州停船时写下的。当时,王安石独立船头,凝望江心,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山清水秀的江宁(今南京市)此刻就近在咫尺,王安石感到一丝温暖。一轮新月正在江面上冉冉升起,照红了王安石的那饱经风霜的脸。一阵春风吹来,唤醒了王安石的那颗雄心。想到自己即将二度拜相、再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王安石感到一丝兴奋。然而,此番进京前程未卜,官场像战场一样腥风血雨、变法可能会遭遇到更大的阻力。王安石想到这里感到一丝悲凉,不禁对远离政治和权利中心的江宁增添了一丝留恋。

苏东坡是七绝名家。他写诗在乎意境,不大讲究韵律。他最有名的一首七绝是《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一句的“峰”字属“冬韵”,而第二句和第四句的韵脚“同”和“中”则属冬韵的邻韵“东韵”。这种“以冬衬东”的补救法叫“衬韵”或“借韵”。另外,这首诗还重复使用了“成”字和“不”字。可是,不完美的韵律并不影响这首诗的美感。苏东坡将庐山当作一个女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她。最后,他悟出了一个道理:男人喜欢到外面寻花问柳,忽略了身边的好女人。再回到现实生活中,他认识到了“当局者清,旁观者迷”的哲理。这首诗气势上虽然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但意境更胜一筹。李白的诗只是描写庐山的一个侧面--瀑布,况且是庐山众多瀑布之一。庐山的最有名的是云雾,其次才是瀑布。苏东坡的诗描写整个庐山,况且是云雾中的庐山。庐山是历史文化名山,除李白外,陶渊明、白居易、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东波、黄庭坚、朱熹、毛泽东等众多历史名人也写过赞美庐山的诗。苏东坡这首诗堪称历代描写庐山的第一诗。

苏东坡另一首有名的七绝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前两句对仗工整,实写杭州西湖的美。西湖有山有水,它们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将西湖点缀的绚丽多姿。后两句虚写西湖的美。西湖就像大美女西施一样美,无论是轻装淡描还是精心打扮都很清新亮丽。这首诗的横空出世让西湖名气大增,从此西湖又名“西子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一睹为快。他们有的专挑雨天来西湖散步,看到前面有打着花伞的西子姑娘便忍不住要“十八相送”,霍然间西子姑娘在断桥回眸一笑,直让游人魂断断桥。

不少唐诗也写过西湖,其中最好的一首要数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它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尽了喜欢的春光。可是,白诗只是实写,况且写的还是早春的西湖。苏诗则虚实结合,写一年四季的西湖,更将西湖比作西施,所以意境比白诗更胜一筹,是历代描写西湖的第一诗。

叶绍翁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诗人,但他的七绝《游园不值》却是宋诗中意境最佳的一首。其诗云:“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某年春天,作者穿着一双厚厚的木靴去拜访一位朋友,没想到朋友不在。他很遗憾,正准备离去,却在回头之间发现一支红杏从主人的果园里爬出了墙头。最后两句两个动词“关”和“出”前后呼应,暗示红杏生命力旺盛。这里,作者强调的是一支红杏。也许,主人果园的围墙很高、很厚,只有这支红杏最勇敢、最顽强。也许,这只红杏只是一个急先锋,后面还有更多的红杏要翻墙而出。毕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热闹。后两句寓意深刻,充满了哲理: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想强行阻扰它必将适得其反。后来,这句诗常用来比喻女人偷情,给男人戴绿帽子。“红杏出墙”这个成语就是打这而来的。

杨万里也是七绝高手。他也写了一首和西湖有关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前两句开门见山地说西湖的六月风景很奇特。后两句接着解释为什么:绿色的荷叶无边无际,仿佛和蓝天连在一起,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红色的荷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红艳。杨万里为“南宋四大家”之一。他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他一生作诗二万余首,平均每里两首。他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他借荷花表达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这首诗是宋诗中描写荷花的第一诗。

杨万里还有一首有名的七绝《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前两句用辞工稳而又自然。一道细流无声无息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温柔照耀下倒立在水中。一个“惜”字,将“泉眼”拟人化,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是因为绿树喜欢情柔的风光,才以水为明镜,展现自己的风姿。后两句用辞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蜻蜓善于捕捉时机,捷足先登。小荷和蜻蜓一静一动,就像一对情侣一样亲密无间。杨万里在此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和平易通俗的语言将小池的风光写得栩栩如生。这首诗是宋诗中最清新活泼的一首。

秦观是言情高手,他的《春日》诗脉脉含情:“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差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前两句描写夜雨初霁的庭院之致景:春雨伴着阵阵雷声像丝条一样下了一个晚上,早上曙光初上,温柔地洒在碧绿的瓦片上。后两句继续描写庭院的花容:芍药和蔷薇这两种花就像两个失恋的女孩,一个痴呆呆地含着眼泪伤春;一个懒洋洋地躺在枝头晒太阳。这首诗是宋诗最娇柔妩媚的一首,怪不得被元好问讥为“女郎诗”。

朱熹爱书如命,他写了一首叫《观书有感》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大意是:半亩大的池塘像镜子一般明净,蓝天白云在阳光的反射下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徘徊。要问为什么水面会如此清澈,那是因为上面有源头,水才会不断流下来。这是宋诗中最富有哲理的一首。朱熹是宋朝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理学家。作者通过这首诗告诉大家作学问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朱熹也爱春色,也写过《春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好日子,朱熹到泗水边去赏花,无边无际的风景好像一下子焕然一新。东风劲吹,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好一幅春天的胜景。这首诗表面看来是一首写景诗。不过,仔细分析后才发现它也是一首哲理诗。泗水在山东,“东风”暗喻来自东方山东的教化,“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这首哲理诗可以这样来理解:有一天,我去山东泗水寻求圣人之道,相信一到那儿我便会大开眼界。教化无所不在,百花齐放后尽显圣人的仁义。

(三)七律

宋诗七律和唐诗七律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可能是因为篇幅太长、言理太多的缘故吧。不过,宋诗七律中间两联的对仗似乎更为工整。

晏殊是北宋著名诗人,其诗特点是文词婉丽、雍容华贵,和他一生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无关系。他有一首七律《寓意》: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这首诗是宋诗中为数不多的言情诗中最好的一首,和李商隐的几首《无题》诗不相上下。首联描写伊人乘车而去,就像天边的云层一样行踪不定,只有体香在空中漂游,让作者失魂落魄。颔联追忆作者当年和她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美好时光。此联对仗工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柔情似水,月光如水,它们在水中交融;佳期如梦,微风缠着幽梦,吹皱了一池春水。这里,“柳絮”形容缠绵不断,“梨花”却暗示好花不长开,分离不可避免。颈联叙述自己相思不断、食欲不佳,只好借酒浇愁。尾联和首联相呼应,进一步表达自己对她骨铭刻心的爱。作者感到无可奈何,毕竟她浪迹天涯,自己无法同她鱼书传情。全诗写得魂荡回肠、催人泪下,是一首绝妙的情诗。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其诗、词、文俱佳。他本来在京城做副宰相,却被贬到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做地方官。于是,他写了一首《戏答元珍》的七律。其诗云: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元珍是欧阳修的诗友,时为峡州军事判官。首句的“天涯”指的是边远地区。夷陵距京城已远,故曰“天涯”。首联说夷陵这个偏僻的山区可能被春天遗忘了,要不二月份怎么还不见花开呢。山区的春天来得迟,却未必比北面的京城还迟。这里,“春风”暗指朝廷。作者其实是在抱怨朝廷不关心自己这个在边远地区做小官。颔联是千古名联,它描写夷陵的残冬胜景。尽管残雪仍然压着树枝,柑橘还是在艰难地成长;冰凉的雷声惊醒了冬眠的竹笋,原来它们正在积蓄力量,随时准备冒出新生的嫩芽。作者在提醒自己要沉住气,积蓄力量,准备东山再起。颈联用“夜闻”和“归雁”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作者看到南飞的归雁后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思乡之情又变成了思乡之病,在这万物即将更新的新年不禁感叹自己廉颇老矣。尾联作者开始自我安慰:以前在洛阳作大官的时候经常出去赏牡丹,我又何必为这迟到的春天叹息呢。这种自慰看上去很洒脱,实则悲凉凄惨。全诗在抱怨中开始,在自慰中结束。题目冠以“戏”字表示此篇只是戏言,反而欲盖弥彰。这首诗风格很像唐诗,和老杜的七律《登高》有点相像。所不同的是,老杜只是抱怨自己漂泊无常、年老体弱,并未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这大概就是唐诗和宋诗的差别所在吧。欧阳修这首诗发唠叨而字面不留半点痕迹,可谓宋诗最佳怨诗。

林逋爱梅成癖,终身不娶,视梅如妻。他一生致力研究梅花,终于悟出梅花的真谛,写下了《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一上来就直写梅花不畏风寒在一个小园里独自傲放。作者先用两个反义词“众”和“独”描绘梅花的孤傲品格,再巧妙地用“小园”勾画梅花的谦虚品格。颔联是千古名联,将梅花的形和骨刻画得惟妙惟肖。梅花苗条的身段在清澈透明的水中随风起舞;月亮悄悄地爬在树上偷看,清风徐来,一股香味在空中飘来飘去,月亮看得入神,竟被风吹进了水中。这里,林逋借鉴了五代南唐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他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就将梅花写活了,真是“点铁成金”。颈联将白鹤和粉蝶比作两个好色的男人,一个迫不及待地在空中偷看梅花,一个嫉妒得失魂落魄。尾联的意思是:幸好还有象我这样的人会通过低吟来欣赏梅花的色、香、味,免得那些粗人醉汉前来打扰梅花的清静。

唐诗的最佳吟梅诗当属僧人齐己的五律《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不过,齐己的《早梅》写的过于直白,而且写的还是早梅。林逋的《山园小梅》有虚有实、有静有动、有情有景、有人有物,其境界高出齐己的《早梅》不少,说它是历代最佳吟梅诗一点都不夸张。

黄庭坚不愧为“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他的七律写得都很好。其一为《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首诗是写给诗友黄几复的,当时黄庭坚和黄几复分别在山东和广东做官。首联写两人相距太远,连大雁都拒绝为他们传递书信。这联看似平常,却用了两个典故。上联的北海和南海出自于《左传》“僖公四年”的楚国使者所言:“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春秋时山东属齐国,位于北方近海之地;广东则属楚国,是南方近海之地,故分别有北海和南海之称。下联化用了王勃《秋日登府滕王阁饯别序》中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广东还在衡阳的南边,所以想托大雁捎封信去也会被谢绝。

颔联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上联追忆作者和黄几复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一起出去郊游、一起饮酒作诗。下联感叹时光如逝,眨眼间十年就过去了,两人天各一方、各自为自己的茫茫仕途而奔波劳碌。上联写得意气风发,下联则显得老气横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联也用了两个典故。“江湖”语出杜甫《梦李白》:“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则出自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作者和黄几复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只好听夜雨消愁。这里,“江湖”暗指官场,“夜雨”暗指黑暗和挫折,“灯”字象征着希望。

颈联赞扬黄几复廉洁奉公、治政有方。这联也用了两个典故。《史记·司马相如传》称相如“家居徒四壁立”。黄庭坚把“四壁立”改为“四立壁”,是为了和下句的“三折肱”形成对偶。黄几复作为一个县官,家里只有四堵“墙壁”,可见他是多么清正廉洁啊。“三折肱”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它的本意是说一个人要是断了三次断臂就知道怎么医治断臂,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久病成医”。它的哲理是:经验是从不断的实践中得来的。这里,作者却反用其意,“不蕲”就是不希望的意思,是说黄几复是大材小用,时间不长便有了政绩。

尾联作者联想到黄几复已白发苍苍,却仍然认真读书、好学不倦。可是,他的读书声却被一阵从瘴气弥漫的溪边野藤上传来的悲苦猿嚎声淹没了。这里,作者是在为黄几复鸣不平。黄几复怀才不遇,在那荒凉偏僻的地方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啊?此联也用了两个典故。上联出自杜甫的《不见》诗:“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下联出自于杜甫的《九日》诗的诗句“殊方日落玄猿哭”。

这首诗句句用典,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用得颇有新意,不愧为宋诗中最佳的“点铁成金”诗。

黄庭坚另一首名七律题为《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首诗一开始就定好了全诗轻松明快的格调。“痴儿”是古人对自己的称谓,“快阁”则在江西泰和的赣江之滨。“痴儿”让读者感到亲切,“快阁”让读者感到快活。这联的意思是:我办完公事后轻松愉快地登上了快阁去看晚霞。次联是千古传诵的名联,写尽了秋天的胜景。放眼望去,对面群山上的树叶都已被秋风吹落,天就显得更加无边无际;一道明月正从江边冉冉升起,将江水映照得更加通明。这里,作者借用了杜甫《登高》诗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杜甫这联写得很萧条、很悲观,黄庭坚这联少了一份气魄和惆怅,却多了一份宁静和快活。颈联是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还是美酒够哥们,它在我眼前不停地飘香,就让我痛痛快快地喝几盅吧。尾联是说:倒不如坐着小船,吹着笛子,一个人回到故乡和那逍遥自在的白鸥为伴。

杜甫的《登高》诗从头到尾都在对仗,写尽了自己的悲苦和秋天的惆怅,被誉为唐诗七律的压卷诗。黄庭坚此诗写尽了自己的快乐和秋天的希望,是宋诗中描写秋天的第一诗。

文天祥是南宋一大诗家,他的诗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他的七律《过零丁洋》便是一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20岁便高中状元,40岁便官拜宰相。正当宋朝频临灭亡之际,文天祥在江西起兵抗元,不幸在广东五坡岭被俘。这首诗是在第二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写的。首联的意思是:我以前辛辛苦苦地读书就是为了考上进士,为国家效力。然而,我的仕途并不平坦。这不,我已经在残酷的战争中度过四年啦。颔联说社稷江山就像被风吹散的飞絮一样破烂不堪。我的命运就像被雨水淋湿的浮萍一样飘浮不定。颈联巧用两个地名“惶恐滩”和“零丁洋”表达惊慌失措、孤苦伶仃的心情。这里,“惶恐”并不是害怕敌人,而是表示“身世浮沉”。这联的意思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惊慌不定,零下洋的天牢让我叹息孤苦零丁。颈联是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男子汉、大丈夫应当视死如归,让自己的名字永垂青史。这联是千古名句,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同胞为自己的理想而英勇奋斗。

唐朝诗人陈子昂曾写过一首气魄宏大、抑郁悲凉的古诗《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然而,陈子昂只是感叹自己命运不佳、倾吐自己内心的不满。李白不大关心国家大事、只在乎江山美人,所以尽管才高八斗、胸怀大志,也写不出文天祥这么沉郁悲壮、铿锵有力的爱国诗。杜甫忧国忧民、心胸宽阔,却因未带兵打仗、未被外族俘虏过而写不出文天祥的诗句。李杜尚且如此,唐朝其他诗人更写不出文天祥的诗句。文天祥这首诗慷慨激昂、铿锵有力、气吞如虎、悲壮动人,是历代最佳爱国诗,说它是宋诗七律压卷诗也不为过。

文天祥的“金陵驿二首”其中之一写得很出色: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是一二七九年文天祥在被元军解押途中路过南京驿站时写的。首联说:当年金碧辉煌的金陵皇宫已经被野草淹没,只有西下的夕阳还记得它、照着它;我现在做了亡国奴,象一片孤云一样无依无靠。颔联说山还是原来的山,水还是原来的水,可是大宋臣民已经变成了元朝的臣民啦。颈联说满地的芦花和我一样一夜之间老了不少,连燕子都因为找不到主人而四处飞翔。这里,作者借用了唐诗《乌衣巷》中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尾联是说今天我就要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这首诗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者生前战斗不息,死后还要让自己魂归故土,这是何等赤诚的民族气节!

另外,陆游的《游山西村》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其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者丰富的哲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坚持就是胜利。只要人们面对困难不后退,继续勇往直前,就一定会成功。

(四)其它古诗

宋诗中其它类古诗和同一类型的唐诗差距也比较大。不过,王安石的两首六言古诗却写得宛如唐诗。

其一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这两首诗是熙宁元年(1068)诗人到京城后游西太一宫时写在墙壁上的。据说,苏轼稍后游西太一宫,见到墙壁上这首诗时目瞪口呆,久久说不出话来。最后,他回过神来,不禁仰天长叹:“这位老兄真是只老狐狸精。”晚清诗人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称此诗是“绝代销魂,荆公(王安石)诗当以此二首压卷。”

第一首诗前两句写景,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这里,作者用“暗”字形容柳叶又浓又密;用“酣”字将荷花拟人化,说荷花就像贪杯的美人一样脸色红润。后两句抒情,其中第三句实写池塘,最后一句联想到故乡。在王安石看来,此情此景更像是江南故乡的风光。至于第二首,它写得很一般。它只所以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因为沾了第一首诗的光。

总之,宋诗以理见长,唐时以情取胜。宋诗的魅力虽然比不上唐诗,但必将和唐诗一样流芳百世、造福子孙万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