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失丧的社会哀叹
弥迦书七章一至七节
1哀哉,我好像夏天的果子已被收尽,又像摘了葡萄所剩下的,
没有一挂可吃的。我心羡慕初熟的无花果。
2地上虔诚人灭尽,世间没有正直人,各人埋伏要杀人流血,都用网罗猎取弟兄。
3他们双手作恶,君王徇情面,审判官要贿赂,位分大的吐出恶意,都彼此结联行恶。
4他们最好的,不过是蒺藜。最正直的,不过是荆棘篱笆。
你守望者说,降罚的日子已经来到,他们必扰乱不安。
5不要倚赖邻舍。不要信靠密友。要守住你的口,不要向你怀中的妻题说。
6因为儿子藐视父亲,女儿抗拒母亲,媳妇抗拒婆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7至于我,我要仰望耶和华,要等候那救我的上帝;我的上帝必应允我。
上文各段多是弥迦在公众地方的宣讲,这一段却是他私下对国家堕落所表达的哀伤。那些在街道上聆听先知讲道的市民,也许只见到这位严厉的上帝仆人的苛刻外表,而不知道先知的内心是感情丰富的,因他国家的道德状况而深受困扰。他悲伤的话,以一种为人所熟悉的哀歌形式发表;独自私下地发泄他最深切的失望感受。
弥迦用一个比喻描述他的挫折感受(1节)。他好像一个人进入一座果园中,希望摘到无花果满足他的胃口;但是果园中没有水果,因为已经全部被人摘掉了。他又像一个人进到葡萄园中,希望找到一串清爽解渴的葡萄;但是所有的葡萄都已被摘取,没有剩余。他的不满不是简单只基于没有水果和继续捱饿,而是那个本来应该有水果的地方已经被搞清这个事实。这就是他所在耶路撒冷城的光景;那枝本来应该结满公义和公平的果子,却早已被摘光了。
他首先为这个社会的一般性腐败而哀伤(2—4节)。那里看来不再有正直的人。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充斥着暴戾和不择手段的人,每一个人都剥削他的邻居。他所看见的人并不懒惰;他们勤奋,却是致力于追随邪恶(3节),而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情操和美德!统治者和法官任意受贿赂,因为他们长久以来就在买卖营利中放弃公义。假如一个有权势的人希望达到某种犯罪的目标,他并不掩饰他的对象,而是公开谈论它,寻求别人提供意见如何去至终成全这计划。果树中最好的枝子都是无用的,好像蒺藜般多刺,也好像荆棘篱笆般屈曲缠绕(4节);但是先知的比喻也提醒他,蒺藜和荆棘只适于在火中燃烧!对这种人的审判日子必然近在眼前。
接着弥迦把重点由社会整体转到更为接近他日常生活的个别部分(5—6节)。弥迦的悲哀逐渐提升,他注意到没有一个邻居或者朋友值得信任,甚至直属的家庭成员,也不能在互相信赖和彼此尊敬的情况下生活在一起。父母、儿女、亲戚——所有的人都已经同样被那个腐蚀整个社会的邪恶所感染。
先知哀伤的话带着灰心失望多于带着审判,难过痛心多于报复。他所看到四周围着他的,都是这样一种可怕的耻辱!一个有着如此伟大希望的国家,竟然降格到这种地步;一些曾经获得公义和公平的特别启示的人民,竟然放弃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且,最令人悲伤的,是追求罪恶并没有在短暂的人生中带来喜乐,也没有应许犯罪者得幸福。它只带来悲伤难过的回报,现在覆盖着这国家的,是上帝的审判和公义的乌云。
但是,虽然弥迦为了他国家的衰弱而灰心悲伤,这哀文最终却以一种正面和积极的提醒作结。尽管他在各方面都觉察到衰退和道德的堕落,他仍然坚定地相信上帝,并继续向他祈求(7节)。悲伤并不导致个人的绝望。先知以极大的努力从他的沮丧中起来,并且继续事奉曾经呼召他的上帝。
在这些哀告中,我们感觉到在弥迦里面,那种许多以色列先知特有心灵的深刻敏锐感。他们不单对服务的国家充满了献身精神,还深深地投入他们的工作,把感情紧紧地与他们所服事的人之命运相连。先知感情的深度,部分是由于他清楚地察看到他国家的弊病。那些没有看见社会的疾病和可哀之处的人,没有哀伤的同感。而许多人没有事先清楚看见社会上的不公平,是因为他们缺乏对公义全心全意的委身。对于弥迦来说,他认为只有当我们实行公义和好怜悯时,我们才可能看到我们的社会多么缺乏那种美德。然后我们才能够投入先知悲伤的心灵中,但同时也有分于他那基于信心的崭新委身(7节)。
后记:弥迦信息之延续
弥迦书七章八至二十节
8我的仇敌阿,不要向我夸耀。我虽跌倒,却要起来。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
9我要忍受耶和华的恼怒;因我得罪了他。
直等他为我辨屈,为我伸冤。他必领我到光明中,我必得见他的公义。
10那时我的仇敌,就是曾对我说耶和华你上帝在那里的,
他一看见这事,就被羞愧遮盖。我必亲眼见他遭报。他必被践踏,如同街上的泥土。
11以色列阿,日子必到,你的墙垣必重修;到那日你的境界必开展。
12当那日,人必从亚述,从埃及的城邑,从埃及到大河,
从这海到那海,从这山到那山,都归到你这里。
13然而这地因居民的缘故,又因他们行事的结果,必然荒凉。
14求耶和华在迦密山的树林中,用你的杖牧放你独居的民,就是你产业的羊群。
求你容他们在巴珊和基列得食物,像古时一样。
15耶和华说:我要把奇事显给他们看,好像出埃及地的时候一样。
16列国看见这事,就必为自己的势力惭愧。他们必用手日,掩耳不听。
17他们必舔土如蛇,又如土中腹行的物。战战竞竞的出他们的营寨。
他们必战惧投降耶和华,也必因我们的上帝而惧怕。
18上帝阿,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
19必再怜悯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又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
20你必按古时起誓应许我们列祖的话,向雅各发诚实,向亚伯拉罕施慈爱。
满载着预言的简短的弥迦书,却十分希奇地以诗歌作为结束。这篇诗歌有一点像旧约的诗篇;它是一篇公众哀诗,表达在灾难临到时的忧伤和对光明前途的盼望。它的内容令大多数学者怀疑这诗不是弥迦的作品,他们的想法可能是对的。诗歌的风格十分不同,弥迦所讲的审判,在这诗中看来已经由威胁变为事实。这作者是谁的问题是经常引起争论,但是目前的这一例,看来有足够的理由去解释这本书的结束几节是好像附笔,无疑是经过以后的世代,由那些把弥迦的信息保存并牢记内容的人加进去的。
那些使用这诗歌的人,好像在他们之前的弥迦一样,都是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弥迦预告审判即将来临,而那些使用这诗篇的人则讲述实际所经历的审判。弥迦所预言的已经发生了;他们未能幸免于上帝的愤怒。犹大已经堕落跌倒和坐在黑暗里(8节),他们正在经历上帝的恼怒(9节),城墙已经崩溃,需要重建(11节),犹大的民族不再有土地,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将来。但是审判实际的来到,并没有使先知的话废掉,而是证明他的信息正确;不过现在这个信息提供一个将来新的希望。其理由是很清楚的:弥迦的宣讲已经很明白地提出为什么灾难来到,但是知道灾难产生的理由,也提供了希望:上帝自古时候和他的百姓立的约能够重新恢复。
这样,诗歌主要分成四大段:(甲)在第一段中,说话的人暗指锡安,即耶路撒冷城的化身(8—10节)。锡安从失败的耻辱讲起,但是觉悟到她现有的灾祸是上帝惩罚犯罪的结果。哀歌的文字融会着希望,期待审判之后复有怜悯。(乙)第二段(11—14节)是以一种宣告的形式,由祭司或者上帝的先知在圣殿的崇拜祈祷中讲出来。传达信息者宣布,现在是采取新行动的时候了:倒塌的城墙要重新建造起来,旧的国家边界要更新和扩展,百姓要再一次像羊群在他们继承的土地上被牧养。(丙)第三段(15—17节),百姓(或者作锡安)再一次说,鼓起使者所宣告的信心,并期待他们的国家在其他国家面前得到复兴。(丁)这篇诗以赞美诗作结束,强调耶和华的怜悯和慈爱无可比拟(18—20节)。上帝的怒气是不会长久的,必将由他的怜悯和慈爱所取代。以色列的罪孽使之陷入如此境地,但这罪孽将被抛进深海之中,永远不为上帝所记念。
这篇后记,在几方面向我们讲述先知工作的整体意义:
㈠直到弥迦人生的尽头,他在逝世时可能并没有信心肯定使命能够完成。他忠实地宣讲过,但是他的国家和人民还不能摆脱审判的威胁。他宣讲公义和爱心,但社会却没有什么彻底革新的迹象。他宣告将来的希望和复兴,但是即使它会来到的话,也不在他自己有生之年。从人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弥迦忠心地事奉,但是没有看到很大的成就。然而恒久的成就是很少能够在有限的人生中衡量出来。很多最终获得成功的人,他们并没有活得那么长久去足以知道这结果。
后记的存在正好成为弥迦成功的纪念碑。只有那些后世的人才了解他所说的话,并跟从他的教导。他们说明上帝的怜悯,而且也适当地对上帝忠心的仆人倾吐感戴的话。
㈡后记同时也提醒我们圣经对我们和我们时代的价值。先知最先和首要的宣讲对象是他们自己那个世代和人民,但是因为有人有智慧看到先知所讲的不只关系到当时的世代,所以把先知的话保存下来。弥迦的话在主后二十世纪的适切性,并不比主前第八世纪(即这些话被宣讲的时代)或主前第六世纪(即这篇后记书写的时代)为少。每一世代都应知道公义和爱的怜悯的重要性。每一年代的社会良心都应被弥迦透彻的话所刺痛。这样,当我们研读古经和尝试将它们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现代的世界时,我们正在坚定不移地承继那些留给我们弥迦书后记的人的传统中。
㈢弥迦说话的重点在罪恶和审判;他把上帝那张严肃不能容忍罪恶不义的面孔启示给我们。但是对于那些回应弥迦的话的人,好像那些留下这篇后记给我们的,所启示的却是上帝恩眷的一面:
(上帝)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
必再怜悯我们,将找们的罪孽踏在脚下。 (18—19节)
学习材料来自神家,感谢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