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愚因缘经 白话古文对照 沙弥守戒自杀品第十六

南无十方佛,南无十方法,南无十方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沙弥守戒自杀品第十六

【古文】 持戒之人。护禁戒。宁舍身命。终不毁犯。何以故。戒为入道之初 基。尽漏之妙趣。涅槃安乐之平途。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安陀国。当时世尊殷勤赞叹道:受持戒法 的人,应当认真护持禁戒,宁可舍弃身命,也无论如何不要破戒。为什 么呢?因为戒是入道的最初基础,是断除烦恼的妙道,是通往涅槃安乐 的坦途。
【古文】 若持净戒。计其功德。无量无边。譬如大海无量无边。戒亦如是。 犹如大海多有阿修罗鼋龟水性摩竭鱼等大众生居。戒海亦尔。多有 三乘大众生居。
【白话】 如果守持净戒,计算其功德则无量无边,譬如大海无量无边一样, 戒也是这样。犹如大海中有许多阿修罗、鼋龟、水性摩竭鱼等庞大众生 居住,戒海也是这样,有许多三乘的伟大众生居住;
【古文】 譬如大海多诸金银琉璃等宝。戒海亦尔。多出善法。有四非常三 十七品诸禅三昧如是等宝。犹如大海。金刚为底。金刚山围。四江 大河。流注其中。不增不减。戒海亦尔。毗尼为底。阿毗昙山。以为围 绕。四阿含河。流注入中。湛然常尔。不增不减。
【白话】 譬如大海中有许多金、银、琉璃等宝物,戒海也是这样,出生许多 善法,有四非常、三十七品、众多禅定三昧等等功德宝;犹如大海以金 刚为底,以金刚山围绕,四大江河流注到其中,而海水既不增多也不减少,戒海也是这样,它以律藏为底,以论藏山围绕,四阿含河流注到其 中,依然湛然不变,不增不减。
【古文】 海何以故。注入不增不减。下阿鼻火。上冲大海。海水消涸。以故 不增。常流入故。以故不减。佛法戒海。不放逸故不增。具功德故不减。 是故当知。能持戒者。其德甚多。
【白话】 为什么四大河流不断注入,大海却不增不减呢?因为下面阿鼻地狱 的猛火上冲大海,海水因此蒸发,所以不增加;大江大河一直流入的缘 故,所以也不减少。佛法中的戒海,由于不放逸所以不增加,由于具有 功德所以不减少。所以应当知道,能够持戒的人功德很多。
【古文】 佛涅槃后。安陀国土。尔时有一乞食比丘乐独静处。威仪具足。乞 食比丘。佛所赞叹。非住众者。何以故。乞食比丘。少欲知足。不储畜 积聚。次第乞食。随敷露坐。一食三衣。如是等事。可尊可尚。
【白话】 佛陀涅槃后,在安陀国中有一位乞食比丘,他喜欢独自在静处安住, 具足威仪。乞食比丘受到佛的赞叹,不同于住在僧团中的比丘。为什么 呢?因为乞食比丘少欲知足,不储蓄积累财物,次第挨家挨户地乞食, 随地露天安坐,日中一食仅有三衣,这些行为都是值得尊敬和崇尚的。
【古文】 在僧比丘。多欲无厌。贮聚储畜。贪求吝惜。嫉妒爱着。以故不能 住八解脱。 得大名闻。 彼乞食比丘。 德行淳备。 具沙门果。 六通三明。 威仪庠序。名闻流布。
【白话】 而住在僧团中的比丘,往往欲望很多无有满足,积储财物,贪得无 厌,吝啬小气,嫉妒他人,耽著己方,所以不能够获得大名声。那个乞 食比丘德行淳厚,证得沙门圣果,具有三明六通,住于八种解脱,威仪 安详肃穆,声名流传很广。
【古文】时安陀国。有优婆塞。敬信三宝。受持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 语不饮酒。布施修德。名遍国邑。即请是乞食比丘。终身供养。
【白话】 当时安陀国有一位优婆塞,敬信三宝,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喜欢布施,修习善法,名声遍布国内。于是, 他恭请那位乞食比丘终身接受供养。
【古文】 供养之福。随因受报。若请众僧。就舍供养。则妨废行道。道路寒 暑劳勤。后受报时。要劳思虑。出行求遂。乃能得之。若就往奉供养。 后得受福报时。便坐受自然。是优婆塞。信心淳厚。办具种种色香美食。 遣人往送。日日如是。
【白话】 供养的福报根据因地的不同情况,感受也就不同:倘若请僧众到家 中供养,则妨碍他们修道,而且一路上有寒热劳累的辛苦,所以后来受 报时要费心思,出外寻求才能得到;倘若前往僧众那里承侍供养,以后 享受福报时,便可自然坐享其成。这位优婆塞信心淳厚,因此置办了各 种色香俱全的美味佳肴,派人给那位比丘送去,天天都这样。
【古文】 沙门四种好恶难明。如庵罗果生熟难知。或有比丘。威仪庠序。徐 行谛视。而内具足贪欲恚痴破戒非法。如庵罗果外熟内生。
【白话】 沙门有四种情况,是好是坏难以明晓,就好像庵摩罗果的生熟难以 判断一样。有的比丘威仪安详肃穆,步伐缓慢,目不斜视,可是内心具 足贪欲、嗔恚、愚痴,破损戒律行持非法,如同庵摩罗果,外熟内生; 或有比丘。外行粗邸2簧饕鞘健6?诰咦闵趁诺滦徐?ㄖ腔邸H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