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二次回国见闻杂录(2)

列位,‘大裤衩子’的设计者是荷兰人。这座建筑物和紧邻着它但被烧毁的配楼如今已成了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北京人对这一对建筑物的评价那叫一个透彻和难听。我近距离看过这两个建筑,感觉那评价说得一点都不差,不过这个评价太黄了,我这么‘文雅’的人是不好意思在坛子里说出口的:),列位有兴趣的可在网上一搜便知。。。。。。。天亮后,我在同一位置又拍了一张晨曦中的大裤衩。



北京这个地界儿我回去的次数较重庆要多些,原因是那里有我太多的回忆。好些朋友说,回国主要的‘活儿’是去‘腐败’。我对这个说法只表示一半赞成。这是由于近年来国内餐饮界一切向钱看(要说这倒也没什么不对),只顾挣钱了,对中华传统美食的继承和恢复搞的多有不足,已有的质量也大大地退步,很多菜肴,有名的,没名的味道都大不如前,这使我十分失望。话虽这么说,可我还是想借这个帖子的机会介绍几处质量上乘的国内餐饮店铺,虽然它们都不属于店面豪华的美食大腕,但所经营食品的精致和好味道确实值得一提:首先要提到的是地处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路10号楼1单元103室的‘御品宫廷奶酪店’。现如今在北京吃碗宫廷奶酪早已不是什么难事。遍布京城的‘梅园’,‘奶酪魏’‘大三元’,‘楼尚’等等让您目不暇接。东城鼓楼东大街的南锣鼓巷胡同里的‘文宇奶酪’更是名声响得不得了。不过让我说,这些店里的奶制品,特别是宫廷奶酪都大大地不如团结湖的‘御品宫廷奶酪店’这个小店做的。那天晚上我闲逛到这家店门口时已是华灯初上的时分。蛋黄色的店名灯光招牌很着眼。进去以后落座要了碗奶酪,尝了一口后觉着口感味道不是一般的好,我有点惊讶地瞅了瞅店老板。见我这眼神,店老板忙说,‘怎么样?您觉着味道还行吧?您吃的这碗叫‘合碗酪’,它是。。。。。’我没等她说完就接过话茬儿说,‘您甭解释,我知道这是合碗酪,我自己也会做,可比您这差多了。我想打听一下,您这店跟京城老字号“奶酪魏”有什么关系?’。女店东说,‘我们老店主是当年从魏家出来的小学徒’。我心说,这不结了,难怪嘛,我说这奶酪怎么做的比其它奶酪店的都地道呢。御品宫廷的奶酪不仅碗口朝下时奶酪不掉下来(此称‘合碗酪’),而且奶酪密度大,口感醇厚,奶香扑鼻。这么比方吧,如果其他奶酪店的奶酪是4碗奶出一碗奶酪,御品宫廷的就是6碗奶出一碗的,列位有机会去北京时一定尝尝这一家的宫廷奶酪。

合碗酪。

再要提到的是浩日沁蒙古餐厅。这是家地地道道的蒙古风味菜肴餐厅,京城里只此一家,蒙古菜式正宗得不能再正宗,从老板到服务员全是一水儿的蒙族人,汉语都讲得不太好。地址也不好找。您先看看它的地址是怎么写的:“海淀区魏公村小区14号楼东侧韦伯豪1号楼北门对面”。怎么样,晕吧?其实找起来更晕。网上很多人都有找这个地址时犯糊涂的描述。这么难找的地方为什么还要去?原因是在那儿能吃到正宗的,带有浓厚草原风味的蒙餐。这家餐厅供应的手把肉,蒙古酸奶,拔丝奶皮,烤羊排,蒙古馅饼等味道独特而鲜美。由于知道地方难找,我先打电话到餐厅问问具体位置。电话里对方的声音是个女的,声音清脆甜美,透着普通话很标准的样子,我很高兴,正想仔细问问怎么过去,对方就听不明白了。换了个中年男子后,虽然讲的汉话还是
别扭,但好歹听得懂。末了人家还问,“我说的你都听明白了吗?”,瞧人家这服务态度!我三转五转找到了这家餐厅,到了里头瞧见服务人员全是蒙古民族服装打扮,顾客也多是附近北京民族学院的蒙族教师和学生,进得餐厅后满耳朵里塞进来的都是蒙语。蒙族食客有意思,吃饭时尽兴了就上台唱民歌,下面的人喝酒吃肉,气势确实豪迈。蒙古服务员小姐模样甜美,娇小,全然不像蒙古男子那样粗旷。点菜时我问个小姐服务员是否听得懂我说的汉话,她笑着点点头,然后又摇摇头,呵呵,真是个有意思的丫头。那天我记得点了手把肉,拔丝奶皮,蒙古包子,外加一壶奶茶,吃得尽兴,结帐才90多元人民币,真是物美价廉!

光说好的不全面,说俩差的,北京小肠陈饭庄。话说上世纪1982年夏天的一天,《北京晚报》登了一则消息,说是早已消失了的京城老字号“小肠陈”卤煮火烧在宣武区南横街重新开张了,店名是‘陈纪卤煮小肠’。卤煮火烧是纯粹的老北京东西,土生土长。最初的卤煮出自于清乾隆年宫廷的“苏造肉。”据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下水代替,也即小肠,肺头等,然后配以油豆腐,火烧,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这道菜。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不好吃卤煮火烧的。火烧要切成井字刀,油豆腐切三角,小肠、肺头剁小块,再加上一些炖脱了脂的肥肉,从锅里舀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蒜泥、辣椒油、酱豆腐汁、韭菜花。热腾腾的一碗端上来,火烧、豆腐、肺头吸足了汤汁,火烧透而不黏,肉烂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还是小肠。肠酥软,味厚而不腻,没有任何异味。偶尔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满口香。那时小肠陈的老掌柜在老东安市场北头儿的吉祥戏院前摆摊,夜场散戏后,连梅兰芳和马连良这样的大牌都是陈掌柜摊子前的常客。82年那次我和朋友骑着车从东城赶到南城宣武南横街,见新恢复开张的“小肠陈”虽店面狭小,但顾客人头攒动,生意甚好,食客里很多人都是老主顾,是看了报纸后从包括通县和石景山专门赶来的。70多岁的店东陈玉田老师傅那时正挽着袖口,大夏天儿的也下手从滚沸的锅汤里捞肺头和火烧,在案板上切了后给顾客一碗碗地装菜。这回回去我专门找到了地处安定门外的小肠陈饭庄总店(由陈的儿子打理),想再尝尝这久违的北京风味。没想到味道差的太多了,菜的味道光剩下咸了,鲜香的卤煮特有的味道已然全无。开始我还以为是我口味高了,后来问同去的两位亲戚也说不好吃,没味道。我想,“小肠陈”卤煮质量的下降是和陈家后代不再精心经营不无关系吧,真是可惜了的。我这么想可能是对的,吃完饭时我看见饭庄正门一侧有位老者的大幅照片,虽近30年过去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那是老掌柜陈玉田,照片下有个男人在打手机闲聊,旁人说那就是陈老掌柜的儿子。我临出门时和他说,‘小肠陈’82年恢复字号开张时我见过老掌柜本人,此人听了后爱答不理地哼了两声就又接着聊他的手机,呵呵。


上世纪80年代初‘小肠陈’在宣武南横街恢复开张(借图)。


老店主陈玉田像。

再说一个令人失望的哈尔滨秋林里道思红肠。我1990年在参加首届哈尔滨出口商品交易会(俗称哈交会)时第一次到过冰城哈尔滨。虽然太阳岛,松花江,中央大街,马迭尔西餐厅等的名声如雷贯耳,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哈尔滨红肠。哈尔滨红肠,俄语译音为“里道斯”。“里道斯”原产于东欧的立陶宛。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后,欧洲人,特别是俄国人大量进入哈尔滨,他们也将肉灌制品带到了哈尔滨。这些肉灌制品选料严谨,配方考究,加工精细,独具匠心,红肠是其中的代表。这种红肠首先选用黑龙江这片寒地黑土的优质纯猪肉或牛肉,加入黑胡椒、大蒜等多种调料,经腌制、拌馅、灌肠、煮、熏等欧式传统工艺精心制作,味道鲜美得不得了!


秋林里道斯红肠。

我那次一下买了10好几斤带回家,LP尝了也称奇,尊为天味。这次回去我原也想去趟哈尔滨来着,主要目的就是尝一下哈红肠,圆我一个念性。但没成想到北京后几天得了感冒,北上无法成行。我遂从网上搜索得知北京有不少经营哈红肠的专营店,如‘一手店’,‘滇浦商店’,‘秋林里道斯店’等。从网上介绍看,朝内南小街附近的禄米仓秋林里道斯店那里的红肠最正宗,因为是从哈尔滨空运来的。那天我坐24路汽车到了禄米仓,下车正对着这家店,很高兴。29元钱一斤的哈红肠
我买了2斤。但到了住处一尝,一股买错了东西的感觉油然而生。那红肠除了有浓重的烟熏味道外,鲜味全无,与我20年前尝到的红肠味道差了10万8千里。怎么回事?肯定是胡乱制造出来的,这样味道的红肠就是不要钱白送,我也不会要。没法,剩下的红肠都被折进了垃圾桶。。。。。。。。。(待续)。

部分照片自拍,部分取自网上。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图片不对,全看不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