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国如何在稀土大战中大获全胜!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11月21日编发《世界外交论衡》(Le Monde Diplomatique)月刊文章,题为《中国如何在稀土大战中大获全胜》,作者是巴黎欧洲战略智慧公司的研究员奥利弗?萨捷克(Olivier Zajec),杨眉编译。文章摘编如下:
文章首先介绍了最近几十年来市场对稀土需求量的不断上升,指出所谓稀土事实上并不是十分稀少。根据美国地质研究部门的统计数字,目前全球已知的稀土储藏量为9.9亿吨。中国的稀土储藏总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俄罗斯等国的稀土储藏量也十分丰富。去年全球的稀土总开采量为12.4万吨,而其中97%产自中国。文章提问道,既然稀土储藏分布全世界,为什么会造成今天由中国一手垄断稀土市场的情况的呢?
文章认为,中国的稀土开采采取的是从长计量的战略,中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从80年代开始,世界稀土冶炼分离工业的中心逐步转到中国。中国的稀土之父徐光宪五十年代毕业于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随即回国,他在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了六十年代早已建立的包头研究中心,使中国的稀土提炼技术飞速发展,再加上由于中国是近水楼台,中国出口的稀土价格低廉击败了所有的竞争者。
西方国家由于受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一一放弃了原先的稀土开采工业,认为由中国开发稀土更符合经济发展原则。当然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西方放弃开采稀土也是出于环境考量,稀土中稀有金属的提炼需要使用大量的污染化学物,这些污染物严重威胁环境以及矿工的身体健康。
文章认为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主要目的不外乎两点:其一是以此抬高稀土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价格,其二是中国要将稀土留为己用,在出口了原材料以及半成品之后,中国希望能够直接制造附加值极高的高科技产品,从而以经济效益来弥补稀土提炼所造成的环境损失。事实上,同一般人想法不同的是,中国对环境问题并不掉于轻心。
西方企业对稀土来源的担心还在于自今年八月以来,中国对国内的稀土供应作出了整顿,杜绝了所有的稀土走私活动。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国际稀土行业的垄断地位,分析家认为中国正有计划由中国国有企业渗透进入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等国的同稀土开采有关联的企业。
中国最近几年来进军国际原材料市场显示出的是一个统筹规划的策略,除了中国政府的雄厚的资金以及政府决策的一致性之外,中国的另一大优势是西方国家在战略性能源以及原材料领域缺乏协调一致。文章举例说,美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产国,美国加州的派斯山Mountain Pass是中国之外全球稀土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美国控制稀土开采到提炼的完整生产线。但来自中国的廉价稀土产品终于使美国关闭了所有的稀土提炼矿,日本以及德国也先后关闭了各自在美国的提炼矿。
而二十年后的今天,稀土却成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原材料,尤其是稀土在国防工业中的大量使用,更使西方重新意识到在中国之外开采稀土的必要性。
当然,美国加州的派斯山最终会投入开采,日本也可以向越南购买稀土并且在喀什卡斯坦投资开采稀土,法国转向澳大利亚寻求新的稀土来源,但是,这一切获得实现的具体条件是以上国家的稀土开发商的活动不会因经济危机而终止。在市场领导一切的西方世界,很难保证这将是长久之计。
----------------------------------------
转贴,仅供参考,不负责核实其内容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