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面通胀的压力,中国央行九天内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11月10日宣布11月16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也就是收回3500亿的流通闲钱;9天后的11月19日,央行又宣布11月29再上调存款类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又可收回另外3500亿的流通闲钱。
一年内,中国央行五次调高准备金率!主要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已高达18.5%~19%。这五次调高准备金率,大概收回了约1万5千亿的流通闲钱;就是说,虽然已经连续上调,但显然调整仍没到位 ---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才收回去年多发放的那7万多亿的五分之一而已。也就是说,中国的通胀压力还大着呢!
上调准备金,就是减少市面上的闲钱(美其名曰:流动性管理),也就是减少那些金融机构在市面上过度放贷(调控货币信贷投放)。你看这些没定性的决策人:九天两次上调,说明什么:判的不准,胆子不大,凡事不能一步到位。那老人家市场一调查,立马大幅再调,不到十天“政策又变”,说明人治与形式严峻。虽然现在一改宽松放任的跟着老美无厘头的货币发放,然而又急转弯猛力向稳健的适度调控,大方向是对的,可离主轴也还远着呢。
目前来讲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让货币增值,都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出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同属收缩流动性,是货币政策;让货币逐渐增值,才是转移国内通胀向外流出的根本。目前先让存款准备金率升,并把调整节奏加快,目的是既抑制物价上升,又照顾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还代款能力。但最终还得加息,抑制普遍的通胀,跟重要是还得一步一步让货币增值,将通胀输(扩散)出去,而不是一切包袱都自己扛。
控制物价必须调整流动性,解决全面通胀必须让过多的消费能量流出去。当然这也给国际热钱以极大的对冲机会。据说,香港聚集了约7000亿美金的热钱(就是另外的六万亿人民币闲钱),正虎视眈眈地瞪着你手里的人民币增值呢。
一失足成千古恨。2008年的那4万亿决策和7万亿实施,就是现在恶果的种子。自己种下了就得自己承受。只是码加得太大了,就像下坡的快车还加了速,彻底冲出去了!现在眼看要酿成大祸,只得赶快刹车!不过过去多年的累积加速,累积了太多的流通性货币,从来就没有好好检查过自己的刹车鼓,现在遇到麻烦急刹车才发现了自己的刹车不大好使,那也只能让这脱缰的飞车(通胀危机)再惯性地飞一会吧,只能再拖长一些!但愿路上不会碰倒太大太险恶的障碍,否则可会车翻人亡的!!!
————————
叶檀:
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巨大压力下的破釜沉舟之举,距离上一次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前两年为刺激经济累积了过多的流动性,如今大规模收紧流动性,只不过是回到正常水位,否则货币水漫金山,政府对证券、房地产市场的一切调控将归于无效。香港成为未来货币的风向标。10月中旬以来资金流入香港的节奏明显加快,香港金管局最新公布的10月底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为2401亿美元,而9月底这一数字为2269亿美元,民间估计有5000亿左右,从侧面折射出了当前国内所处的资金流入环境。
--------
吴晓灵: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表示,货币政策应回归稳健,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
上周末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宏观经济论坛上,吴晓灵强调,目前存款负利率对穷人带来了负面影响,但这不是央行主要考虑的,央行更多承担的是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调控,政府应从财政方面给予穷人帮助。货币政策应该回归稳健,央行可以更多地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
目前中国货币过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必须给予正视。2001-2005年M2的增速超过GDP加CPI的增速5.4个百分点,2003-2007年超过2.8个百分点,2008-2010年第3季度超过9个百分点,单纯说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例并不能太能够说明问题,货币供应量超过GDP和物价增速过多的话,确实会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过多的货币加大了通胀的压力,催生了资产泡沫,必须加以管理。按照最简单明了货币供应的控制方法应该是M2等于GDP的增量加CPI控制增量,放大1-2个百分点。
在应对金融外部环境冲击的对策上,首先加大对冲力度,减少国际游资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美日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短期退出是难以实现的。大量的热钱虽然难以迅速进入,但采取蚂蚁搬家式以经常项目的名义进入中国的钱不会少。
要控制银行间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逼高市场利率,减低资产泡沫程度。中国准备金还有上调的余地,因为中国的存款准备金是付息的,而且中国银行(3.27,-0.05,-1.51%)制定存款准备金付息的尺度覆盖银行的存款成本。把存款成本覆盖了,不让你再放贷和创造货币的话,只是减少不要有过多的利润,因而不会从财务上对商业银行产生硬的冲击。
要想扭转贷款负利率,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收紧银根,逼高贷款利率。